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日天短,抽够了冰尜,打够了爬犁,疯够了,跑累了,天便黑透了。这时,肚子里就着咸菜条子吃进去的几碗苞米子粥也早消化完了。于是,赶紧跑回家,妈妈埋在火盆里的土豆已经熟透了。一面守着火盆吃着喷香喷香干面干面的土豆,一边就赶紧催妈妈:“快讲啊!接着昨天的讲。”这时,在如豆的油灯下飞针走线的妈妈,在我的催促下,便边缝衣做鞋,边讲起了那些娓娓动听的故事。妈妈的故事像一泓清清的泉水淙淙流淌,绵绵不断,迂回蜿蜒,冲刷着山石,滋润着草树,时而平静无波,时而跳荡激越,牵引着我们纯真的心灵,进入一个个奇妙的境界。
吃着烧土豆,听妈妈讲动听的故事,这便是我童年生活中最幸福、最温馨的记忆。40多年过去了,还时时浮现在眼前。
妈妈没上过一天学,不识字,却会讲那么多故事。她是怎么记住的?当时我就对妈妈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想起来也为妈妈的记忆力和讲述水平而叹服。妈妈的故事有的很简短,一个晚上就讲完一个,或者讲几个;有的故事很长,要讲几个晚上,引得人牵肠挂肚。故事的内容也极其丰富,举凡鬼怪仙佛、才子佳人、英雄好汉、节妇孝子、忠臣义士无所不有。有的诙谐幽默,趣味横生,有的悲苦凄婉,令人泪下,有的悲欢离合,让人百感交集。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的温饱,这是一般的妈妈都能办到的事,但能像我的妈妈这样能讲那么多那么好的故事,就不是一般妈妈能办到的了。那时农村不但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是很奢侈的,妈妈的故事是我在同龄人中的得天独厚的精神享受。从妈妈的故事中我知道了“百善孝当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知道了什么是“忠臣义士,逆子贰臣”。懂得了做人要忠诚守信,善良友好,勤奋刻苦,“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我羡慕崇敬扶危济困的英雄好汉,鄙视憎恶阴险歹毒的无耻小人。是妈妈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塑造了我的健康人格。这些都是我终生受用的。
也是妈妈的故事激活了我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了我最初的文学兴趣。从上学识字始就爱看书,从“小人书”、小册子到大部头,我从书中找到了又一个奇妙的世界。家里没有书,又买不起,就到处去借。东邻西舍、南北二屯,只要听说谁有书,就一定要想方设法的借来。那时上学没有那么多的作业,大量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现在回想起来,杂七杂八的书还真读了不少。看我能看书了,妈妈很高兴,她经常让我念书给她听,妈妈是最爱听书的。以前我尽是听妈妈讲故事,现在可以给妈妈念书听了,算是给妈妈一些回报,我也很高兴。由于我经常给妈妈念书听,还引来了几个邻居来我家听书,他们戏称我小王先生。妈妈爱听的多是一些评书、鼓词、唱本之类,从小学到中学,断断续续给妈妈念过的书也不少。现在还记得什么《杨文广征南》、《秦英征西》、《燕王扫北》、《薛礼征东》、《林香宝投亲》、《紫金琢》等等,还有一些二人转脚本。这些虽然都不是文学名著,但也都从不同角度开阔了我的知识面,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培养了读书习惯。在念书时,经常有不认识的字,那时家里也没有字典,妈妈就成了我的老师。她常告诉说 “一字三糊”,就是让我按上下文的意思推测,往下顺着念,这样“糊”的结果当然是错的不少,但“糊”对了的时候也不在少数。现在记得很清楚的就是“禀”字。当读到“禀报一声”时,我卡住了,妈妈就准确地“糊”对了这个字的读音。记得我读《西游记》时读到猪八戒的绰号“呆子”时,“呆”是繁体字我不认识,请教一位小学老师,他告诉我念“凯”,竟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这“凯子”是何来历。现在明白了,繁体的“呆”和凯相近,这位老师是因形近而误读了。相比之下,我那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妈妈的“一字三糊”倒是挺高明的。
我对文学有兴趣,爱看书,也偶尔动笔写两下,以至现在跻身语文教师行列,应该说妈妈是我的第一位导师。妈妈的故事像乳汁一样哺育了我。
后来我儿子到了爱听故事的年龄,妈妈已年过七旬。有时到我家来住几天,儿子就缠着奶奶讲故事。于是妈妈又把当年给我讲的故事讲给我的儿子听。我也跟着听了几次,重温一下儿时的温馨。我明显地感觉到妈妈的记忆和表述都大不如以前,不再那样如行云流水了,时常接不上茬,语言也不再那样丰富生动,有不少细节都丢了。这些故事有些我还记得的,就告诉妈妈,这儿还有什么情节没讲,妈妈就说,是么?既而就恍然大悟说,我这记性啊!而我儿子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儿子还为他奶奶录了几盘磁带,偶尔放一下,听着妈妈那苍老的声音讲着不太生动的故事,就有一股酸楚涌上我的心头。
如今妈妈已八旬过五,身体日渐衰弱,前些年做了青光眼手术,视力明显减退,近几年耳朵也背得很。早已经没有人围着让她讲故事了,她的儿子也早已没时间给她念书听了。看电视累眼睛,和别人唠嗑又不方便,她那带耳机的小收音机就成了她的宝贝,她听连播的评书,听各种新闻。妈妈每每和我叹息说:“你们识字多好,能读书看报,可惜我是个睁眼瞎子。”妈妈没读过书真是遗憾事,要不凭她对生活的热爱,凭妈妈的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她会成为一个文化人的。不过妈妈的愿望已经在她的儿女中实现了,她的优秀品质已通过她的故事传给了她的儿孙,妈妈也可以宽慰了。
吃着烧土豆,听妈妈讲动听的故事,这便是我童年生活中最幸福、最温馨的记忆。40多年过去了,还时时浮现在眼前。
妈妈没上过一天学,不识字,却会讲那么多故事。她是怎么记住的?当时我就对妈妈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想起来也为妈妈的记忆力和讲述水平而叹服。妈妈的故事有的很简短,一个晚上就讲完一个,或者讲几个;有的故事很长,要讲几个晚上,引得人牵肠挂肚。故事的内容也极其丰富,举凡鬼怪仙佛、才子佳人、英雄好汉、节妇孝子、忠臣义士无所不有。有的诙谐幽默,趣味横生,有的悲苦凄婉,令人泪下,有的悲欢离合,让人百感交集。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的温饱,这是一般的妈妈都能办到的事,但能像我的妈妈这样能讲那么多那么好的故事,就不是一般妈妈能办到的了。那时农村不但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是很奢侈的,妈妈的故事是我在同龄人中的得天独厚的精神享受。从妈妈的故事中我知道了“百善孝当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知道了什么是“忠臣义士,逆子贰臣”。懂得了做人要忠诚守信,善良友好,勤奋刻苦,“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我羡慕崇敬扶危济困的英雄好汉,鄙视憎恶阴险歹毒的无耻小人。是妈妈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塑造了我的健康人格。这些都是我终生受用的。
也是妈妈的故事激活了我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了我最初的文学兴趣。从上学识字始就爱看书,从“小人书”、小册子到大部头,我从书中找到了又一个奇妙的世界。家里没有书,又买不起,就到处去借。东邻西舍、南北二屯,只要听说谁有书,就一定要想方设法的借来。那时上学没有那么多的作业,大量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现在回想起来,杂七杂八的书还真读了不少。看我能看书了,妈妈很高兴,她经常让我念书给她听,妈妈是最爱听书的。以前我尽是听妈妈讲故事,现在可以给妈妈念书听了,算是给妈妈一些回报,我也很高兴。由于我经常给妈妈念书听,还引来了几个邻居来我家听书,他们戏称我小王先生。妈妈爱听的多是一些评书、鼓词、唱本之类,从小学到中学,断断续续给妈妈念过的书也不少。现在还记得什么《杨文广征南》、《秦英征西》、《燕王扫北》、《薛礼征东》、《林香宝投亲》、《紫金琢》等等,还有一些二人转脚本。这些虽然都不是文学名著,但也都从不同角度开阔了我的知识面,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培养了读书习惯。在念书时,经常有不认识的字,那时家里也没有字典,妈妈就成了我的老师。她常告诉说 “一字三糊”,就是让我按上下文的意思推测,往下顺着念,这样“糊”的结果当然是错的不少,但“糊”对了的时候也不在少数。现在记得很清楚的就是“禀”字。当读到“禀报一声”时,我卡住了,妈妈就准确地“糊”对了这个字的读音。记得我读《西游记》时读到猪八戒的绰号“呆子”时,“呆”是繁体字我不认识,请教一位小学老师,他告诉我念“凯”,竟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这“凯子”是何来历。现在明白了,繁体的“呆”和凯相近,这位老师是因形近而误读了。相比之下,我那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妈妈的“一字三糊”倒是挺高明的。
我对文学有兴趣,爱看书,也偶尔动笔写两下,以至现在跻身语文教师行列,应该说妈妈是我的第一位导师。妈妈的故事像乳汁一样哺育了我。
后来我儿子到了爱听故事的年龄,妈妈已年过七旬。有时到我家来住几天,儿子就缠着奶奶讲故事。于是妈妈又把当年给我讲的故事讲给我的儿子听。我也跟着听了几次,重温一下儿时的温馨。我明显地感觉到妈妈的记忆和表述都大不如以前,不再那样如行云流水了,时常接不上茬,语言也不再那样丰富生动,有不少细节都丢了。这些故事有些我还记得的,就告诉妈妈,这儿还有什么情节没讲,妈妈就说,是么?既而就恍然大悟说,我这记性啊!而我儿子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儿子还为他奶奶录了几盘磁带,偶尔放一下,听着妈妈那苍老的声音讲着不太生动的故事,就有一股酸楚涌上我的心头。
如今妈妈已八旬过五,身体日渐衰弱,前些年做了青光眼手术,视力明显减退,近几年耳朵也背得很。早已经没有人围着让她讲故事了,她的儿子也早已没时间给她念书听了。看电视累眼睛,和别人唠嗑又不方便,她那带耳机的小收音机就成了她的宝贝,她听连播的评书,听各种新闻。妈妈每每和我叹息说:“你们识字多好,能读书看报,可惜我是个睁眼瞎子。”妈妈没读过书真是遗憾事,要不凭她对生活的热爱,凭妈妈的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她会成为一个文化人的。不过妈妈的愿望已经在她的儿女中实现了,她的优秀品质已通过她的故事传给了她的儿孙,妈妈也可以宽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