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有健全良好的体格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这需要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和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
关键词: 学校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观 培养
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为终极目标。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需要高素质的体育老师为其引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兴趣和爱好,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学生终身体育观形成的关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一、重视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引导作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所以,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其次要端正教学态度和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树立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确立学校体育是为学生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最后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体育技能。为此,体育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更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体育教师要把品德教育贯穿到当前的教学中去,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灵活、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合作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品质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规范行为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才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人才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独特的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态度。
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还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还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至少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学生终身体育观,以及其思想意识、心理素质、行为习惯、运动方式等都应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这将为他们的终身体育观构建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延辉.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关键词: 学校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观 培养
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为终极目标。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需要高素质的体育老师为其引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兴趣和爱好,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学生终身体育观形成的关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一、重视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引导作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所以,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其次要端正教学态度和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树立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确立学校体育是为学生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最后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体育技能。为此,体育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更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体育教师要把品德教育贯穿到当前的教学中去,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灵活、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合作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品质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规范行为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才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人才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独特的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态度。
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还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还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至少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学生终身体育观,以及其思想意识、心理素质、行为习惯、运动方式等都应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这将为他们的终身体育观构建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延辉.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