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学提纲法只要应用得法,课堂教学就会取得精彩纷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有机的结合。本文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案例,具体分析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有效尝试及其取得的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教学法就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龄儿童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编写成的用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实践证明,好的导学提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笔者运用导学提纲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下面,是笔者采取导学提纲法指导学生来自读课文的简单做法,以及本人对导学提纲之法的一些粗浅认识,写出来以飨同行。
在第一课时中,我出示导学提纲,引领学生学习第一板块。上课伊始,要求学生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自由读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回过头来再读,直到读通读顺为止。第二板块,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理解,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请教同桌。在理解“各色各样”“张冠李戴”“囫囵吞枣”时,学生都能使用本义和比喻义的方法理解词语。第三板块:细读课文以空行为主,要求学生们给课文中的五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老师要求学生用“压缩饼干法”,自读自悟去写,学生的总结字数不一。课堂生成资源这块石激起课堂教学环节千层浪花。
第二课时开始了,笔者请学生动笔“画出文中描写伯父语言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写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自读自画的时候,我随机指导个别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让他们在自读中跟进节奏。在自读中,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画得快,悟的准,不一会儿感受和体会跃然纸上;阅读能力适中的学生找得准,感受、体会谈的较为肤浅。就连那些往日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此时在课堂上也能够妙语连珠。精彩纷呈的课堂提问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有的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谈,有的联系上下文谈,学生畅所欲言。
笔者借机提问,写人的文章除了外貌和语言描写外,还应该注重什么?学生举手说:“动作、神态”描写。我话锋一转“画出文中描写伯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学生收到这条信息很快捕捉到是在“救护车夫”这一段。在“救护车夫”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充分读懂,琢磨透“半跪”这一片段,重锤敲击之下,这堂课上“半跪”这一视像化的鲁迅雕像会永驻学生的心坎,这也是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深印在学生心中。日后,当学生再次读到鲁迅的这句话,脑海中定能呈现这一形象。
“关心女佣”这一段则简洁明快。每一次的引读,老师的话语中都隐含着伯父强烈的情感指向。“鲁迅先生拖着病体”的视像和“鲁迅关心女佣”的视像通过老师的引读像排球一般“短、平、快”地迅速锲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了这样一句话,要求学生填写“因为鲁迅先生是……,所以……”的句子。学生结合每个小标题讲的故事,把这个句子补充的十分完整。课文学习结束前夕,教授最后出示拓展阅读结合“阅读链接”与本课的第一自然段,画出学生深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读的体会。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笔者将文章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语句进行对照来读。巴金老先生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中,铺设了“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这一情感主线。只要我们把握了这条情感主线,就能够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教学的步骤就是要把所有的“泪”连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心头。由于拓展了课堂视野,将作者的情感与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写到的所有的“泪”全方位整合起来,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板式在“刻意”中透着“随性”。课堂学习的效果极佳。
时间在和谐的氛围中走过。下课了,可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在课堂上一吐为快,下课后,叽叽喳喳围着我,让我看,让我听,那种意犹未尽的温馨氛围至今使笔者回味无穷。我想,只要教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文字中“走个来回”,切实把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到实处。如此一来,导学提纲指导得法,课堂自然精彩纷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学提纲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当然,这种教学法也适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只要我们教师心怀爱的情感,有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潜行钻研探究,认真践行新课程标准,尝试使用导学提纲教学法,并使之越用越纯熟,越用方法越得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不断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第八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教学法就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龄儿童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编写成的用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实践证明,好的导学提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笔者运用导学提纲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下面,是笔者采取导学提纲法指导学生来自读课文的简单做法,以及本人对导学提纲之法的一些粗浅认识,写出来以飨同行。
在第一课时中,我出示导学提纲,引领学生学习第一板块。上课伊始,要求学生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自由读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回过头来再读,直到读通读顺为止。第二板块,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理解,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请教同桌。在理解“各色各样”“张冠李戴”“囫囵吞枣”时,学生都能使用本义和比喻义的方法理解词语。第三板块:细读课文以空行为主,要求学生们给课文中的五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老师要求学生用“压缩饼干法”,自读自悟去写,学生的总结字数不一。课堂生成资源这块石激起课堂教学环节千层浪花。
第二课时开始了,笔者请学生动笔“画出文中描写伯父语言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写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自读自画的时候,我随机指导个别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让他们在自读中跟进节奏。在自读中,那些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画得快,悟的准,不一会儿感受和体会跃然纸上;阅读能力适中的学生找得准,感受、体会谈的较为肤浅。就连那些往日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此时在课堂上也能够妙语连珠。精彩纷呈的课堂提问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有的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谈,有的联系上下文谈,学生畅所欲言。
笔者借机提问,写人的文章除了外貌和语言描写外,还应该注重什么?学生举手说:“动作、神态”描写。我话锋一转“画出文中描写伯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学生收到这条信息很快捕捉到是在“救护车夫”这一段。在“救护车夫”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充分读懂,琢磨透“半跪”这一片段,重锤敲击之下,这堂课上“半跪”这一视像化的鲁迅雕像会永驻学生的心坎,这也是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深印在学生心中。日后,当学生再次读到鲁迅的这句话,脑海中定能呈现这一形象。
“关心女佣”这一段则简洁明快。每一次的引读,老师的话语中都隐含着伯父强烈的情感指向。“鲁迅先生拖着病体”的视像和“鲁迅关心女佣”的视像通过老师的引读像排球一般“短、平、快”地迅速锲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了这样一句话,要求学生填写“因为鲁迅先生是……,所以……”的句子。学生结合每个小标题讲的故事,把这个句子补充的十分完整。课文学习结束前夕,教授最后出示拓展阅读结合“阅读链接”与本课的第一自然段,画出学生深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读的体会。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笔者将文章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语句进行对照来读。巴金老先生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中,铺设了“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这一情感主线。只要我们把握了这条情感主线,就能够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教学的步骤就是要把所有的“泪”连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心头。由于拓展了课堂视野,将作者的情感与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写到的所有的“泪”全方位整合起来,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板式在“刻意”中透着“随性”。课堂学习的效果极佳。
时间在和谐的氛围中走过。下课了,可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在课堂上一吐为快,下课后,叽叽喳喳围着我,让我看,让我听,那种意犹未尽的温馨氛围至今使笔者回味无穷。我想,只要教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文字中“走个来回”,切实把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到实处。如此一来,导学提纲指导得法,课堂自然精彩纷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学提纲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当然,这种教学法也适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只要我们教师心怀爱的情感,有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潜行钻研探究,认真践行新课程标准,尝试使用导学提纲教学法,并使之越用越纯熟,越用方法越得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不断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作者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第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