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历史社会学的视角

来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西方同时期的两种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书院和西欧中世纪大学在各自的社会发展中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体现了独特的价值,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历史社会学旨在借助研究过去来探究现代和未来社会,以案例比较的方式探寻因果机制,关注的是不同社会的共同规律和相似机制.通过对中国书院和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起源、理念和运行的对比分析,解释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对高等教育呈现样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对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制度的传承,与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借鉴,二者并不相悖,而是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李白是一位志在四方的游子,是一位永远在路上的旅人,是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化中一个天生的异类.尽管李白并非甘愿老死故乡之人,但他在常年流寓他乡深刻体验了世态炎凉,且始终怀才不遇、虚度岁月白首无成的境况下,其心灵深处依然滋生出与日俱增的浓挚深沉的故乡情结.于李白而言,故乡不但是物质意义上,也是精神意义上的永恒家园.但由于故乡已经物是人非、功业未建不甘身退等原因,暮年李白深陷于苦苦思归而始终未归故乡的精神困境中,注定了客死异乡的悲剧性人生结局.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阐释了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建党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它能够帮助大学生走出信念意志薄弱、理想信念知行矛盾、理想信念功利化、疏离社会理想等困境.高校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媒体影响等层面推进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合了创新的核心理念与创业教育的内涵要求而得出的新概念,旨在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未来的教育.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学科定位模糊、与专业教育分离、教学资源不充足、校企合作难以展开等问题.为此,应尽早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定位,推动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丰富教师与课程资源,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实践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