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优势传播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over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点吸引着读者。第一是移动功能的碎片化的作用。也就是新闻可以发表在所有移动阅读器上,比如手机、电脑和移动阅读器。像这些移动阅读器,占用的只是碎片时间,不是整块时间。读者对信息的了解和需求往往产生于碎片化的时间,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媒体就具有这种功能。进一步说,这种新媒体所占用读者的时间是一个增量,它和阅读书本不同,不需要整块时间。这一点,报纸和电视都无法做到。
  第二是关于互动型身份的强化。互联网,不管是发帖子、博客、邮件,都可以进行互动。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喜欢上互联网,喜欢用新媒体,就因为它有互动的功能。而在这种互动中,个人的身份得到了强化,这意味着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的阅读者,同时还是一个信息产生的参与者,甚至是制造者。那么这样一种互动功能,就更加让传统媒体相形见绌。就像我刚刚提到的,传统媒体不具备这样的数据库,这会使我们无法了解读者在阅读这张报纸,阅读信息时的具体感受。报纸可能有三十版、四十版、五十版,但你永远不可能知道,读者到底阅读了第几版,他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过去,我们可以对此不在乎,现在不行,因为只有在互动中,我们才能发现读者究竟需要什么,他喜欢看信息还是喜欢看观点,或者喜欢看人性类文章。根据他的点击量和阅读的时间量,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服务。
  第三是一种周期性的突破。现在大量的新媒体介入时事型报道、及时型报道,完全突破了24小时一次的周期性出版情况,而报纸在这点上远远做不到。报纸唯一可以和新媒体相比的,就是其角度、深度、甚至其广度。但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整块时间,而对于读者,若是没有特殊原因,是不愿意付出这块时间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信息的需求,永远是用那些零碎的时间搭配而来的。我不可能用整块时间,一个上午的时间全用于看报纸。
  第四点是信息无限度,随时可以获取。很多新媒体可以无限度地快速下载各种各样的信息,读者可以在走路、交流中,随时随地了解各种信息。这又是传统媒体目前无法办到的,因为报纸一天只能印刷一次。到了白天,不管世界上发生了多大的事情,传统媒体的记者都可以休息,可以不闻不问,这种状态其实又是背离了新闻的要求。新闻记者是为新闻而活着,是为新闻而存在,当重大新闻发生的时候,他们却可以无动于衷。传统媒体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五点是反馈中的服务提升。作为反馈中的服务提升,这也是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可以通过不断的累积形成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分析以后用来改进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但是传统媒体目前也无法办到。在解放日报,过去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封甚至200封群众来信,但是现在群众来信非常少。遇到重大事情,或使用邮件,或使用线上传播的媒体。当然写信的人还是存在的,就是那些老同志,因为他们不会上网,他们用写信的方式谈他们看了解放日报后的体会。这个很重要,可惜越来越少,并逐年减少,这也是个趋势。
  第六点是个性化的精神对接。新媒体具有这样的功能,它不仅仅是一个大众媒体,报纸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体,今天所谓的大众媒体是指我们所传播的信息如何符合大众媒体的共同要求,但我们需要对接的往往是一些个性化的需求。这说明,一份报纸可以被称为大众媒体,但不意味是给所有人看,往往只是符合一部分人的需求,他在某一个时段中的某个场地的特殊需要。新加坡的联合报系办有70多种刊物,几乎每一种报纸和刊物都赢利,因为它们都是小众化的、个性化的。这个国家很小,没有战争,但是国家的建设中需要英雄,可是部队不打仗就没有英雄,于是他们树立了消防战士作为英雄的观念。火灾情况一旦发生,媒体就大规模报道,一些消防战士把老人、孩子救出来后就成为民族的英雄。然后媒体就针对社会英雄的要求专门采访了这些消防战士。有很多的家长专门要求他们的孩子去看这些战士,去学习。
  第七点是新媒体还有一种共事态的对应性的存在。所谓共事态的对应性的存在是指所存在的一个传播的产品,就是为了小部分人而产生的。如果这部分人需要,就生产,而生产以后被阅读的任何情况都能得到反馈,通过这些反馈可以了解这些需求从而改进服务。当这种需求消失不见,这个产品的生产也就结束了。所以它是共事态的对应的存在着,出现是因为有要求,而如果这种要求消失后,产品也消失。新媒体大量都是这种状况。事实上,作为一个媒体而言,一旦不能赚钱就应该倒闭。如果这种情况依然不倒闭则意味着会过度依赖广告商,而过度依赖广告商产生报道是对于新闻原则的偏离。传统媒体尽管并没有犯什么错误,但它走到今天,这个局面是必然的。如果它不改变或者放弃改变自己,那么传统媒体的前景将一片黯淡。
  (本文摘自尹明华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其他文献
目前,健康养生类图书出版,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令人担忧的问题。结合现实,笔者认为健康养生类图书在选题和营销当中有三个方面的趋向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  1.缺乏责任感的营销手段传递出危险的信息:生病不用就医。中国古代盛行讳疾忌医思想。而当前健康养生类图书的出版虽然极大丰富了读者的医学知识,为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识提供了明确的参照并对人们的身体保健贡献了便于操作的方法指导,但是许多健康养生类图书为了吸引眼球
本文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求监理在控制工程索赔(在本文中包括造价索赔与进度误期免责要求,简称工期索赔)工作中能做到预示、预控,在处理过程做到“有理、有
7月4日,在南昌召开的第23届华东少儿出版社社长年会上,六家成员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下简称“华东六少”)参会社长共同表达了携手同心强强联合,共同面对市场竞争的愿望。  历经23年风雨征程,“华东六少”已成为全国少儿出版知名品牌。多年来,大家相互扶持,不断壮大,各出版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新形势各社不
在民营书业发展的历程中,从来就不平坦,几多坎坷,几多风雨。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支撑这些微弱如小草的企业不断发展的就是梦想。企业的掌舵者们不断地实现梦想,超越梦想。本期焦点故事栏目推出《发展中的金榜苑》,讲述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从2001年起步,十年期间,打造精益求精的品牌产品,开拓多方位的立体营销渠道,进行务实高效的组织管理,现在正走在激情澎湃的未来之路。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