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29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9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9.5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3例(44.8%),空肠7例(24.1%),回肠5例(17.2%),十二指肠、小肠系膜、结肠、直肠各1例(各3.4%).本组病例只有1例直肠间质瘤术前确诊.29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21例(72.4%),恶性8例(27.6%).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8例,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6例,平均随访26.4个月,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肝肺转移;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检测以少量细胞(1~10个)为模板的多重置换扩增(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产物的保真度.方法 结合10K 2.0 SNP芯片平台与MDA,以纤维母细胞系GM02732(47,XY,+18)作为模板,共分6组进行实验,其中A组与B组分别为阳性对
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中,男2例,女5例;年龄14~62岁,平均47岁.为2002年1月6日至2003年11月10日间,我院门诊医生以贫血原因待查,申请来我科作骨髓细胞学检查而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其中1例是由钩虫病导致长期慢性失血伴缺铁,1例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缺铁,其他5例为无确切诱因的缺铁性贫血.
目的 探讨外科几种不同术式对新鲜后尿道断裂伤的治疗作用,判断临床疗效.方法 35例新鲜后尿道裂伤的病例,行尿道会师术、膀胱造瘘术、尿道断端吻合术、膀胱会阴部贯穿牵引固定术.结果疗效优良19例(54.3%),较好7例(20%),较差9例(25.7%).结论早期行尿道断端吻合术或膀胱会阴部贯穿牵引,能很好恢复尿道的连续性,尿道对位好,效果确切.单纯尿道会师术或膀胱造瘘术,临床效果欠佳。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免疫学家们根据ELISA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体外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固相ELISpot技术.该技术结合了细胞培养技术与ELISA技术,从单细胞水平检测分泌抗体细胞或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
髓腔穿孔在临床上常见,可引起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治疗的失败,甚至丧失牙齿.以往传统的观点认为髓室底穿的患牙都应拔除,作者对乳磨牙根处于稳定期的患牙试作保存治疗,经6个月至1年的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