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政治:两个世界的碰撞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圣火在英、法、美等国传递时遭到多次干扰,正是崛起的中国近年来在西方世界不断遭遇抗拒的最生动的缩影。
  在奥运圣火先后在伦敦和巴黎遭到暴力攻击之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表示忧心忡忡之余,呼吁中国“尽早和平解决西藏问题”。这一呼吁虽然是善意的,但在政治上却是天真的。因为即使没有发生西藏暴乱,奥运圣火的传递照样会遭到干扰;即使没有西藏问题,西方社会还会搬出达尔富尔问题;即使没有藏独分子站出来羞辱北京,形形色色的人权组织、“无疆界记者”和“大赦国际”等等也绝不会放过中国;即使没有街头暴力抗议行动,西方还会有各种软性和硬性的干扰行动,包括媒体的妖魔化炒作和议会的反华提案。
  事实上,藏独分子借奥运之机发泄对北京的仇恨和敌意,与这些年来西方社会对中国崛起态势所产生的抵触、疑虑和不满是完全合拍的。中国产品好不容易走出国门,却被丑化为导致西方工人失业的罪魁祸首;中国商人和资本进入非洲大陆,老牌殖民国家心生嫉恨地称之为新殖民主义者;中国企业在海外展开并购行动,西方政府视之为洪水猛兽。当然,还有庞大的贸易盈余、庞大的国库存底、庞大的军费开支、庞大的能源消耗、庞大人口,这一切都使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被挑战、被取代、被超越、被损害的恐惧感。
  以恐惧和嫉妒的心态看待中国,一切都变成了扭曲的政治图景。西方城市发生骚乱,那是挑战社会秩序的违法事件;若中国城市发生骚乱,例如此次拉萨暴乱,就被不假思索地描绘成追求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抗争行动。至于藏独分子以暴力行动干扰奥运圣火传递,同样符合西方人看待中国的政治逻辑和政治需求。
  此次拉萨暴乱期间和之后的西方政治立场与舆论环境,其恶劣之突变令人感到恍惚:其中,尤以法德领导人突然变脸、西方媒体群起围攻中国的做法最为令人心寒。就在不久之前,这些领导人还在北京笑脸迎人,这些媒体也逐渐赢得了中国民众的基本信任,但为何在一夜之间突然翻脸和转向?
  中国在处理拉萨动乱中有不少瑕疵,但并不能证明暴徒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更不能证明西方媒体歪曲事实、西方政治人物支持暴徒的言论就是理所应当的。
  在此次拉萨动乱之后,西方主流媒体有意或无意地扭曲事实、丑化和敌视中国的行为,使得原本对西方社会抱有很大期望的中国民众感到极度失望。更加令人遗憾的是,当中国民众对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和反华舆论表示困惑、不满和愤怒的时候,西方人又把这些言论指责为“民族主义情绪”。这种玩火式的对抗姿态,只能进一步激化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甚至会把中西两个世界推向危险碰撞的处境。假若西方媒体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就很难指望中国民众会改变对西方世界的看法。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为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 胡文婕)
其他文献
近一个时期以来,政府官员因为工作不力或失职而公开向公众道歉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通过媒体神态凝重地向公众公开道歉,成为官场生态中一大热点。  前不久,因对“在火车上吃了一份价格达15元的白菜”表示不满,昌平市民姜海程写信将此事反映给了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为了这件事,部长公开道歉,列车餐车长还被停职。  火车上的餐饮问题,我写过不止一次,2001年我
威士忌起源于15世纪的爱尔兰,之后经由艾雷岛(Islay)传进苏格兰,随后迅速发展,奠定了“国饮”的地位。到18世纪初,博物学家托马斯·彭南特在苏格兰游历时,就写道:“即使在粮食紧缺的时候,那里的居民竟然疯狂到用做面包的原料去酿威士忌。”彼时英国与荷兰大打贸易战,禁止进口荷兰的金酒,于是无酒可喝的英国人便开始去苏格兰买威士忌,又促进了其发展。  好景不长,苏格兰政府瞄上了盈利甚高的威士忌,禁绝私酿
香槟,是指定在法国香槟区(Champagne)出产的有汽葡萄酒。但除了常见的金黄色的香槟之外,香槟区另有一种呈玫瑰色的粉红香槟。  一般香槟都用白葡萄酿制,粉红香槟却混合红葡萄和白葡萄来酿制,并采用红色的葡萄皮来发酵,令酒色添上一片粉红。  除了颜色艳丽之外,粉红香槟味道也与众不同。它比一般红酒或白酒多一重发酵,再经过至少3-5年的陈放,入口比白酒更有果香,酸味较淡,味道圆润,且没有红酒的浓烈。 
大概有些时候了,好些知识人,一张嘴,就是知识爆炸,好像不充电,不补充新知识,整个人就被时代抛弃了一样。渲染多了,成了气候,就难免左右人的行为。现在人们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这种气候折腾出来的。好些人,不仅自己不断充电,补习,而且让自家的孩子也這样,人家上三个课外班,我家孩子不能上两个。只要有条件,砸锅卖铁,也要择校,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好好的一个人,只要提到教育,提到知识,就完全变了一个人,
“隐性课程”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课程。这类课程具有潜在性、弥散性和持久性。英国课程论专家巴罗指出,“隐性课程”从“柏拉图时代开始就有记载”。1916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附带学习”的概念。之后,他的学生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也进一步提出“附学习”的概念,指出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是逐步为学生所获得的,一经获得将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随着国内外对“隐性课程”
广东卫视《丝路汇客厅》是一档立足广东、辐射全球,专业讲述“一带一路”故事的栏目,至今已播出两季节目。栏目制片人、主持人谢一菲介绍,第三季正在制作中,本季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共同抗疫、战疫的动人故事以及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并精心挖掘了大湾区丝路故事中的典型案例,旨在向全球观众呈现“一带一路”建设这个实践平台正在走深走实。  经过3个多月的踩点、搜集、讨论,第三季挖掘出了10多个立意深远
编者按:    郭全有,太原市人大代表,山西华旗集团董事长。在他身上,浓缩了当代晋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奋斗历程;凝结了新晋商智慧立业、诚信立身、仁爱立心、博学立识的优秀品格;展现了一代儒商为国建言、为民分忧、奉献社会、担当天下的非凡抱负。  他,少时受父亲“国民政府上校军需官”身份的牵连,被迫将身份从市民转成农民。高中毕业后入伍参军,期间,获数十次嘉奖,多次荣立个人、集体三等
认识自己    2007年3月27日晚上10点,我照例做我的广播节目。一位台北的女生call in进来,说要打给她在南部的男友。我帮她拨通电话,男的自然是一头雾水。我说:“我是王文华,你女友在线。”他很直接而诚实地反应:“王文华是谁?”  大哉问!这两年来,我也在问这个问题。  事实上,谁不在问这个问题呢?  希腊古城Delphi的阿波罗神殿前,刻着这句话:  “认识你自己。”  你若问我人生的意
鲍伯来自加拿大温尼伯市,1973年以32岁之龄成为“绿色和平”(Greenpeace)的首任会长。在他领导下,该组织的影响力逐步遍及全球,如今在41个国家设有办事处,会员人数多达250多万人。美国《时代周刊》曾选他为20世纪环保英雄之一。2005年5月,他因癌症病逝,享年63岁,他生前的努力,已为世界带来改变。    互相调侃的好友    鲍伯的境遇和我迥然不同。我曾在英国伦敦舰队街的报社上过班,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英美文学知识,能够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开阔知识视野,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中将英语语法知识融入有趣的英美文学著作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了解最“原汁原味”的英语。本文针对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美文学;有效渗透  【作者简介】常效文,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