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库切是南非著名的作家,凭借《耻》荣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耻》是一部描写南非后-种族隔离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一对白人父女在南非的生活与遭遇及遇到的耻辱。通过描写父亲对生活对历史的两次逃离,在发现无处可逃时,最终选择同k-儿一起面对历史,面对生活。本文从生态女性角度试图寻找人类的最终归宿,相信只要与自然联手,相信大自然母亲,相信爱能化解一切,希望在自然中找到人类的归宿与宁静。
[关键词]最终归宿 耻 生态女性批评
[中图分类号]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62-02
J.M.库切是南非著名的作家,也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瑞典皇家颁奖委员会在其颁奖辞中,指出库切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并指出库切“以众多作品呈示了一个反复建构的模式:盘旋下降的命运是其人物拯救灵魂之必要途径。他的主人公在遭受打击、沉沦、落魄乃至被剥夺了外在的尊严之后,总是能够奇迹般地获得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库切从小生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行并盛行的时代。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库切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人生。对社会的种种现象,对人类命运的思索与担忧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示给读者。
小说《耻》也是处于一个殖民主义渐次消退、新时代逐渐开启的时期。库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名誉扫地的大学教授卢里的困惑与挣扎。作为一个学者,卢里教授很清楚历史是不可逆转的,但他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无法摆脱白人殖民者几百年来形成的种族主义观念。当今殖民者统治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其对人们的伤害却根深蒂固,曾被压迫剥削的黑人报复心理依然很强。于是无尽的耻辱在统治者的后代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卢里一直在抗争与维护他那所谓的尊严。小说的主题是作者一直关注的中心问题:面对历史人到底应该怎么做,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哪里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库切试着通过教授女儿为我们寻求答案。本文将从生态女性批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
生态女性批评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一种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它把关怀、爱、友谊、诚实和互惠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为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批判尺度。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目标是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的乌托邦。库切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并试图寻找一条解决社会种种矛盾的途径。
一、逃离生活
《耻》的主人公是一位大学教授卢里,52岁,离过两次婚。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吸引女人魅力的消失,让他觉得生活突然失去了乐趣。再加上工作上的消沉,他迷茫、惊慌失措,于是匆忙地解决自己的生理需要。在他眼里道德似乎失去了色彩,消失在他那一次又一次的空虚中。但他仍没有得到想要的满足感。
偶然一天,他碰上了自己的一个漂亮的黑人女学生梅拉妮。卢里不顾梅拉妮的反对,一次又一次地利用他作为一名教师的权力勾引梅拉妮。在这里卢里是一个强者,而可怜的梅拉妮却显得无可奈何。这和《耻》后半部分所描写的卢里女儿露茜被强奸有着呼应的关系。在对这次性关系的反思中,卢里这样想:“不是强奸,不完全是,但不情愿是肯定的,从骨子里的不情愿。尽管她决定不再反抗,她好像情愿在那个过程中去死,那种感觉就像一只小兔被狐狸钳住了下巴。”
在这位教授眼中,女人就是供男人享用占有的。他曾对梅拉妮说过女人的美丽不属于女人,应该与人分享。这里他并没有把女性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个体对待,而是作为男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藐视女性的行为,是父权社会的典型产物,是男性玩弄女性、压迫女性的突出表现。小说中有个名为“女性反抗强暴”
组织的反抗体现了维护女性权利的觉醒。
由于他没有给女性足够的尊重,被社会所不容。在人人指责抨击时,他带着那所谓的自尊来到了女儿露茜住的乡下,逃离了自己的城市生活,逃离丑闻。
一开始他并不喜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乡下生活,更不欣赏女儿选择这样的生活:自己劳动,靠狗棚、卖花和园里面的产品过活。在父亲眼中这是新一代的拓荒者,认为历史在温柔地重复着。但女儿却很满足,与邻里处得很好,一切都很和谐。对动物的感情也很淳朴,平等对待给它们无私的爱。当女儿在对她父亲谈到名叫“凯蒂”的一条老年母狗时说道:“可怜的凯蒂……谁都不要她……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她的子女在这个地区肯定到处都有……可它们却没有邀请她的权利。它们成了人类家具的一部分,是报警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尊敬我们,把我们当神来对待,可我们对它们的回报却是把它们当东西”。在这里女儿指责人们对动物的不平等待遇,同情他们,并像大自然母亲一样,照顾关怀着这里的生灵。
生态思想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打破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使得人类把世界上万物分为不同的等级。在这个集权的、等级制的社会里,两性关系成为压迫性等级关系的范例:凡是居统治地位的都被划为男性的,凡是被统治的都被划为女性的。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中,自然与女性一样,被视为被统治的对象。生态女性主义者把对动物的压迫视为更大的对自然压迫的一部分,并力图把这个运动与妇女、动物和自然的解放运动联系起来。
当卢里劝说女儿露茜去做一些更高层次的事情,不要总是和贝芙·肖(贝芙·肖经营着一个动物保护站,整天和动物打交道)这种不会把她带进更高层生活中去的人交朋友时,露茜激动地反驳道:“根本不存在更高层次的生活。生活就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是我们同动物共同拥有的生活。这就是像贝芙这样的人努力做出的榜样,这也是我试图学习的榜样”。这里库切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好属于整个生灵,人类并没有特权,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
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并无上下高低的等级之分。我们的社会状态是种族分隔、性别分隔的。人们都接受了这样一种世界观,甚至没有感觉到它是一种错误的意识形态。而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反对对生命做等级划分。生态女性主义者将生态运动、女性运动结合起来,致力于建立新的道德价值、社会结构,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希望通过提倡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尤其是对于社会公正的提倡,最终可以以相互依赖模式取代以往的等级制关系模式。
小说中女儿不仅在生活上支持父亲,也在思想上指引父亲,提议再婚,继续生活,不要再逃避生活。父亲在女儿的感染下似乎也有所改变。他去动物诊所帮忙,给黑人佩特鲁斯搭帮手。在这淳朴的自然气息的乡下,父亲似乎找到了一丝平静。
二、逃离历史
简单的乡下生活固然平静,但天有不测风云。父女俩遭到三个黑人的意外袭击。女儿被轮奸,父亲被烧伤。这一事件对谁来说无疑都是一次可怕的打击。父亲再也没有了以 前的骄傲。“他平生第一次有了老之已至的感觉。”对于女儿的伤害,他根本想象不到也无法理解。但让他更无法理解的是女儿并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即使报警也只是为了拿回保险费。“那是泄私愤”是历史原因。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灾难为补偿”。当年殖民者对黑人所犯下的那些滔天罪行显然在女儿身上遭到报复。女儿深知报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父亲又想让女儿离开,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又一次遭到女儿的拒绝。父亲认为不可能从哪里出了事就从哪里开始。但女儿并不这么认为。女儿不想逃离生活,也不想逃避历史。面对着父女无法交流的困境,面对这个历史问题的后遗症,父亲又一次选择了逃离。
在生态女权思想看来,女性与自然关系源远流长,妇女和自然之间存在着某些本质上的共同特征,那种认可性别压迫的意识形态同样也认可了对于自然的压迫。人类对于自然的侵犯等同于男性对于女性肉体的侵犯。在这里,父亲卢里对于学生的侵犯和三个黑人暴徒对于女儿露茜的侵犯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男性对于女性肉体的侵犯,体现父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人对于自然的藐视。
在这场袭击事件中,受伤的不仅是人类,连露茜的狗也没能幸免。三个黑人对狗的枪杀有如仇恨白人一样。那么狗狗们的无处可逃是否暗含着白人的处境呢?父亲同情那两只为黑人佩特鲁斯举行宴会准备的羊,觉得羊被宰割的命运与他们相连。这里动物的命运与人的密切相连显示大自然是与人类息息相关存亡与共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号召我们不仅要争取人与人共处的权利,还要争取动物受人尊敬的权利。
三、最终归宿
父亲又回到城市,回到家里。但这一次却没有回家的味道。家里早已被人洗劫一空,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咖啡店里的伙计假装没认出他来;邻居也背对着他;商店碰上同事也是不愿同他说话。这个城市似乎早已抛弃了他,家对他来说已是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地方。这里早已不属于他了。
既然已被抛弃,再留恋也无意义。不久他又回到了女儿的乡下。发现女儿怀上了那伙暴徒的孩子,而暴徒之一就生活在她的附近。父亲简直无法忍受但他却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他感到耻辱。女儿放弃一切甚至不惜做黑人帮工的小老婆来换取生活的保障。她要生下这个孩子,她要重新开始。她用一个简单的信念来化解矛盾,当她同卢里谈到因暴受孕的未出世的孩子时这样说道“爱会滋长起来,得相信大自然母亲”。女儿告诉父亲她要接受新的生活,以新的勇气化解仇恨。
历史不可逃避,那么如何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呢?图图大主教曾说过:“没有宽恕,真的没有未来”。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要想拥有真正的未来必须学会宽恕。历史不能遗忘但也不能让历史的仇恨蒙蔽现在人们的双眼,看不见未来。活在仇恨中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对于现在的南非,人们只有选择宽容,选择理解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白人不要继续逃亡,因为最后会发现生活是无处可逃的,只有面对。黑人继续选择仇恨也不会幸福。
女儿露茜的选择是对的。她得到了其他人的理解和赞同。“她是个向前看的女人,而不是向后看”。通过黑人之口的赞美,她获得了当地人的同情、接纳。她就像大自然母亲一样,虽受尽折磨与凌辱,但她仍会包容一切,以爱和温暖化解一切。腹中的婴儿是两个种族的融合,她要让孩子也生活在爱的沐浴下,要让恨停止。“要相信大自然母亲”,露茜对父亲说。其实也在对世人说,大自然母亲孕育一切,要相信自然,相信爱能使一切化解。我们要选择不分种族、共处,也许那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四、结语
鲁枢元曾指出“和谐的社会应当包含三个层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己的和谐。”我们应如何建造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篇文章在现在种族斗争、殖民斗争激烈的今天,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待历史的态度将决定全人类的发展。各国人们、各种族都应像大自然母亲那样,选择宽容,选择谅解,选择以爱为纽带连接彼此。历史是不可更改的,但未来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现在是由你我实际行动组成的。让我们以母性的爱来化解一切吧。不要让历史重演,让罪恶重生。理解宽容是我们惟一的选择,也是全人类最终的归宿。
[关键词]最终归宿 耻 生态女性批评
[中图分类号]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62-02
J.M.库切是南非著名的作家,也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瑞典皇家颁奖委员会在其颁奖辞中,指出库切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并指出库切“以众多作品呈示了一个反复建构的模式:盘旋下降的命运是其人物拯救灵魂之必要途径。他的主人公在遭受打击、沉沦、落魄乃至被剥夺了外在的尊严之后,总是能够奇迹般地获得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库切从小生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行并盛行的时代。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库切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人生。对社会的种种现象,对人类命运的思索与担忧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示给读者。
小说《耻》也是处于一个殖民主义渐次消退、新时代逐渐开启的时期。库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名誉扫地的大学教授卢里的困惑与挣扎。作为一个学者,卢里教授很清楚历史是不可逆转的,但他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无法摆脱白人殖民者几百年来形成的种族主义观念。当今殖民者统治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其对人们的伤害却根深蒂固,曾被压迫剥削的黑人报复心理依然很强。于是无尽的耻辱在统治者的后代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卢里一直在抗争与维护他那所谓的尊严。小说的主题是作者一直关注的中心问题:面对历史人到底应该怎么做,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哪里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库切试着通过教授女儿为我们寻求答案。本文将从生态女性批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
生态女性批评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一种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它把关怀、爱、友谊、诚实和互惠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为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批判尺度。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目标是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的乌托邦。库切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并试图寻找一条解决社会种种矛盾的途径。
一、逃离生活
《耻》的主人公是一位大学教授卢里,52岁,离过两次婚。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吸引女人魅力的消失,让他觉得生活突然失去了乐趣。再加上工作上的消沉,他迷茫、惊慌失措,于是匆忙地解决自己的生理需要。在他眼里道德似乎失去了色彩,消失在他那一次又一次的空虚中。但他仍没有得到想要的满足感。
偶然一天,他碰上了自己的一个漂亮的黑人女学生梅拉妮。卢里不顾梅拉妮的反对,一次又一次地利用他作为一名教师的权力勾引梅拉妮。在这里卢里是一个强者,而可怜的梅拉妮却显得无可奈何。这和《耻》后半部分所描写的卢里女儿露茜被强奸有着呼应的关系。在对这次性关系的反思中,卢里这样想:“不是强奸,不完全是,但不情愿是肯定的,从骨子里的不情愿。尽管她决定不再反抗,她好像情愿在那个过程中去死,那种感觉就像一只小兔被狐狸钳住了下巴。”
在这位教授眼中,女人就是供男人享用占有的。他曾对梅拉妮说过女人的美丽不属于女人,应该与人分享。这里他并没有把女性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个体对待,而是作为男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藐视女性的行为,是父权社会的典型产物,是男性玩弄女性、压迫女性的突出表现。小说中有个名为“女性反抗强暴”
组织的反抗体现了维护女性权利的觉醒。
由于他没有给女性足够的尊重,被社会所不容。在人人指责抨击时,他带着那所谓的自尊来到了女儿露茜住的乡下,逃离了自己的城市生活,逃离丑闻。
一开始他并不喜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乡下生活,更不欣赏女儿选择这样的生活:自己劳动,靠狗棚、卖花和园里面的产品过活。在父亲眼中这是新一代的拓荒者,认为历史在温柔地重复着。但女儿却很满足,与邻里处得很好,一切都很和谐。对动物的感情也很淳朴,平等对待给它们无私的爱。当女儿在对她父亲谈到名叫“凯蒂”的一条老年母狗时说道:“可怜的凯蒂……谁都不要她……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她的子女在这个地区肯定到处都有……可它们却没有邀请她的权利。它们成了人类家具的一部分,是报警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尊敬我们,把我们当神来对待,可我们对它们的回报却是把它们当东西”。在这里女儿指责人们对动物的不平等待遇,同情他们,并像大自然母亲一样,照顾关怀着这里的生灵。
生态思想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打破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使得人类把世界上万物分为不同的等级。在这个集权的、等级制的社会里,两性关系成为压迫性等级关系的范例:凡是居统治地位的都被划为男性的,凡是被统治的都被划为女性的。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中,自然与女性一样,被视为被统治的对象。生态女性主义者把对动物的压迫视为更大的对自然压迫的一部分,并力图把这个运动与妇女、动物和自然的解放运动联系起来。
当卢里劝说女儿露茜去做一些更高层次的事情,不要总是和贝芙·肖(贝芙·肖经营着一个动物保护站,整天和动物打交道)这种不会把她带进更高层生活中去的人交朋友时,露茜激动地反驳道:“根本不存在更高层次的生活。生活就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是我们同动物共同拥有的生活。这就是像贝芙这样的人努力做出的榜样,这也是我试图学习的榜样”。这里库切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好属于整个生灵,人类并没有特权,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
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并无上下高低的等级之分。我们的社会状态是种族分隔、性别分隔的。人们都接受了这样一种世界观,甚至没有感觉到它是一种错误的意识形态。而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反对对生命做等级划分。生态女性主义者将生态运动、女性运动结合起来,致力于建立新的道德价值、社会结构,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希望通过提倡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尤其是对于社会公正的提倡,最终可以以相互依赖模式取代以往的等级制关系模式。
小说中女儿不仅在生活上支持父亲,也在思想上指引父亲,提议再婚,继续生活,不要再逃避生活。父亲在女儿的感染下似乎也有所改变。他去动物诊所帮忙,给黑人佩特鲁斯搭帮手。在这淳朴的自然气息的乡下,父亲似乎找到了一丝平静。
二、逃离历史
简单的乡下生活固然平静,但天有不测风云。父女俩遭到三个黑人的意外袭击。女儿被轮奸,父亲被烧伤。这一事件对谁来说无疑都是一次可怕的打击。父亲再也没有了以 前的骄傲。“他平生第一次有了老之已至的感觉。”对于女儿的伤害,他根本想象不到也无法理解。但让他更无法理解的是女儿并不想把这件事说出去,即使报警也只是为了拿回保险费。“那是泄私愤”是历史原因。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灾难为补偿”。当年殖民者对黑人所犯下的那些滔天罪行显然在女儿身上遭到报复。女儿深知报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父亲又想让女儿离开,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又一次遭到女儿的拒绝。父亲认为不可能从哪里出了事就从哪里开始。但女儿并不这么认为。女儿不想逃离生活,也不想逃避历史。面对着父女无法交流的困境,面对这个历史问题的后遗症,父亲又一次选择了逃离。
在生态女权思想看来,女性与自然关系源远流长,妇女和自然之间存在着某些本质上的共同特征,那种认可性别压迫的意识形态同样也认可了对于自然的压迫。人类对于自然的侵犯等同于男性对于女性肉体的侵犯。在这里,父亲卢里对于学生的侵犯和三个黑人暴徒对于女儿露茜的侵犯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男性对于女性肉体的侵犯,体现父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人对于自然的藐视。
在这场袭击事件中,受伤的不仅是人类,连露茜的狗也没能幸免。三个黑人对狗的枪杀有如仇恨白人一样。那么狗狗们的无处可逃是否暗含着白人的处境呢?父亲同情那两只为黑人佩特鲁斯举行宴会准备的羊,觉得羊被宰割的命运与他们相连。这里动物的命运与人的密切相连显示大自然是与人类息息相关存亡与共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号召我们不仅要争取人与人共处的权利,还要争取动物受人尊敬的权利。
三、最终归宿
父亲又回到城市,回到家里。但这一次却没有回家的味道。家里早已被人洗劫一空,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咖啡店里的伙计假装没认出他来;邻居也背对着他;商店碰上同事也是不愿同他说话。这个城市似乎早已抛弃了他,家对他来说已是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地方。这里早已不属于他了。
既然已被抛弃,再留恋也无意义。不久他又回到了女儿的乡下。发现女儿怀上了那伙暴徒的孩子,而暴徒之一就生活在她的附近。父亲简直无法忍受但他却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他感到耻辱。女儿放弃一切甚至不惜做黑人帮工的小老婆来换取生活的保障。她要生下这个孩子,她要重新开始。她用一个简单的信念来化解矛盾,当她同卢里谈到因暴受孕的未出世的孩子时这样说道“爱会滋长起来,得相信大自然母亲”。女儿告诉父亲她要接受新的生活,以新的勇气化解仇恨。
历史不可逃避,那么如何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呢?图图大主教曾说过:“没有宽恕,真的没有未来”。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要想拥有真正的未来必须学会宽恕。历史不能遗忘但也不能让历史的仇恨蒙蔽现在人们的双眼,看不见未来。活在仇恨中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对于现在的南非,人们只有选择宽容,选择理解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白人不要继续逃亡,因为最后会发现生活是无处可逃的,只有面对。黑人继续选择仇恨也不会幸福。
女儿露茜的选择是对的。她得到了其他人的理解和赞同。“她是个向前看的女人,而不是向后看”。通过黑人之口的赞美,她获得了当地人的同情、接纳。她就像大自然母亲一样,虽受尽折磨与凌辱,但她仍会包容一切,以爱和温暖化解一切。腹中的婴儿是两个种族的融合,她要让孩子也生活在爱的沐浴下,要让恨停止。“要相信大自然母亲”,露茜对父亲说。其实也在对世人说,大自然母亲孕育一切,要相信自然,相信爱能使一切化解。我们要选择不分种族、共处,也许那才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四、结语
鲁枢元曾指出“和谐的社会应当包含三个层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己的和谐。”我们应如何建造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篇文章在现在种族斗争、殖民斗争激烈的今天,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待历史的态度将决定全人类的发展。各国人们、各种族都应像大自然母亲那样,选择宽容,选择谅解,选择以爱为纽带连接彼此。历史是不可更改的,但未来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现在是由你我实际行动组成的。让我们以母性的爱来化解一切吧。不要让历史重演,让罪恶重生。理解宽容是我们惟一的选择,也是全人类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