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具体实践,是展示学生交际能力、文明程度以及语言素养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命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怎么能够生存下去。新课标适应这个变化,把听和说整合为一个整体,使听和说的目的性更强,并落实到口语交际上。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基于教材,立足课堂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的依据,更是提高口语交际的凭借。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材这一工具,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服务。
  (一)加强朗读,注重复述。 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和背诵有利于感受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有利于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有利于规范语言、培养语感,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说、写的能力。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有趣的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积累经验、培养语感。
  复述课文并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搞文字搬家,它既不是背诵课文,又不同于介绍课文大意。复述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不同文体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取舍,并精心地择词造句、组织安排材料,通过自己的口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生动地叙述出来,笔者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时,都重视学生对课文的复述。复述“武陵打鱼人进桃花源的前后经过”时,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一定会考虑到: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渔人在桃花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后来又是怎样离开桃花源的?离开桃花源后又做了些什么?我们提醒学生:在一连串的内容中哪些是重点?学生思考的结果肯定会是: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而离开桃花源后的情节应尽量简化。这样既避免学生“死背”,又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张口的习惯,克服在众人面前说话容易犯的两种毛病——或张口结舌、羞涩局促、语无伦次;或信口开河、离题千里、不知所云。长期训练复述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使他们围绕中心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确立话题,创设情境。话题实质上要反映学生实际交流的需要以及兴趣。选择的话题要利于激发学生说的情趣,有现实教育意义,让他们得到教益和启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选择合适的话题,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
  创设课堂平等交流意境。课堂上要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权威和“知识的化身”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只有对口语交际产生兴趣,才能自主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目标架构,为设计和达到“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提供了操作和发展的空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后都安排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如:“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关注社区生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青春随想”,“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微笑着面对生活”等。在这些口语课上,为了加强时代性,可以设置诸如模仿“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节目,在模拟训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曾在“成长的烦恼”口语课上,让学生模仿“实话实说”节目,邀请了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做嘉宾,请学生做主持人,让他们根据提前写好的采访提纲现场采访。让被采访的学生能畅所欲言。在采访中,学生懂得了怎样说才是得体的,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身,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多媒体教学能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使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在教学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根据学生兴趣剪辑了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让学生目睹战争情景,理性地审视战争,谈到对未来的畅想时他们融入了理性思考,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延伸课外 增加阅读
  
  课堂教学不可能把口语交际变成简单的公式或提纲,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短期行为,它具有长效性。课堂45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狭小的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根据不同的场合的需要,恰当地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自己的语言是否得体,是否可以为大多数人接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对谁说,怎样说等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价激励 增强信心
  
  教师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要及时评讲,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对其进步应给予表扬鼓励,对其口语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善于引导,热情帮助。即便有的学生说得确实不好,也要通过纵的比较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其表现欲。内向的学生有时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不好意思说。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态度尤其需要热情、中肯,要帮助他们扫除心理障碍,对口语表达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师要铺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升级”,向更高层次迈进。
  总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一堆金子。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交际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操基胜,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中)
其他文献
文章阐述了微课的实践考验:问,开启微课研究早学步;行,迈出微课制作关键步;得,收获微课学习精彩步。
口语练习中的必修课程——“朗读”,通常意义下定义为:“它是一种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是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来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朗读有诸多益处,比如,大声朗读时能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思维和记忆;不仅如此,通过朗读中对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的把握,还可以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使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
语言学习理论所研究的,是人们学习语言的规律。我们发现,人们学习语言所遇到的问题和语言学所研究的问题是两码事。比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究竟是单句还是复句,语言学家们至今还争论不休,可是说这样的句子,没有人会感到困难。人们常说的“教学”这个词固然反映了“教”与“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它多少还反映着一些旧的观念,就是把“教”放在首位。针对这种现象,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这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