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同志和酒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同志,生于旧社会、活在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刚来不久,走了。我没和他见最后一面,也没参加葬礼。我承认,我不孝,故意不孝。那时我刚结婚,工作地远在家乡千里之外。这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在于,那时父亲在我眼中,只是一个狂暴的酒徒。
  酒是他的命,每天中午、晚上两顿酒,雷打不动。计划供应那些年,没酒票,他有办法搞到票,没钱,他有办法赊到酒。问题是,他每喝必醉,家中三天两头就会有暴风骤雨。发泄对象首先是妻子,其次是儿女,家具餐具有时也在劫难逃。鸡犬不宁的日子是我发奋读书的动力。1978年,15岁的我考了个远远的中专学校。庆幸离开了家,离开了我那时认为是万恶的父亲同志。
  可他走了整整25年,狂暴酒徒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淡去,一个在那个年代不安分守己的思想开放、行为躁动、追求时尚的父亲同志渐渐清晰。过去不想他,恨他,现在心中十分挂念。仔细想,其实除了酒,他还有非常宝贵的东西。
  父亲同志有技术,他是远近闻名的木匠。靠一技之长,让我们这个8口之家在饥饿年代少挨饥饿。十里八里乡亲修房造屋、添置家具,少不了他。多数时候,他在家二更睡三更起,买木料做家具打农具,到集市换点钱。我们不仅能勉强填饱肚子,有时还能买些不要肉票的死猪肉、母猪肉打打牙祭。肉香常惹来邻居的比较和愤怒,以致邻里不和、纠纷不断。现在想来,不好笑。
  父亲同志有文化,再苦再难再累,只要没喝醉酒,他就会唱歌。那年月的流行歌曲,当然是样板戏、革命歌曲,是他的最爱。比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大海航行靠舵手》,他几乎都会几句。一台东方红牌收音机,就像iPad之与今天的年轻人,不离左右。听那一句,“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响起,知道是父亲同志起床了,开始干活了。他的文化,还让他有一定的政治地位,生产队会计。也让他有较好的人缘,帮人写书信、对联,不时换来几壶酒、几两叶子烟。这让他活得很有成就感,当然,也让他酒喝得更多、脾气更大。
  父亲同志开放的思想观念、追求时尚的劲头、艰难困苦下的生活激情,让我以自己今天的生活状态和他相比,十分惭愧。川南山区农村,1980年代以前几乎全是土坯房,茅草房占大多数,乡政府(那时叫人民公社)不过是地主分子留下的木板房。但父亲同志以起早熬夜、不折不挠的精神,为我家建起了土坯的、瓦盖的、木板隔楼的房子,房前和左右有一米多宽的走廊式阳台,颇具创意。客人来了,总要楼上楼下反反复复走走。父亲的骄傲、全家的骄傲一次次得到满足。只不过骄傲背后有负债、有赊欠。按今天的消费观念,父亲同志十分前卫。按揭且没利息,那时农村还没有钱生钱的概念呢。有了楼房,父亲同志就有了教育后代的资本。他说,毛主席说,社会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1979年,家乡通电了,父亲同志的梦想是有一台电视机。可那时电视机在城里也要凭指标。不过,3年后,他还是买回了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好像是1970年代末,的确良来了,他专门去了趟县城,扯了几尺布,找裁缝做了套夏装,走在村里,像过去的地主老爷。遗憾的是,他没实现电话梦。他走时,乡政府还是摇把子呢。父亲同志就是这样,以辛苦勤劳,不断追赶潮流。
  父亲同志或许心中有痛,他自己才知道的痛。我现在知道他的最痛可能是那一次,他和村里一个大家都看不惯的妇人,去了趟县城。村里满城风雨,家里烽火连天。他连续几天醉酒,但没发酒疯。没有证据,没有结果,不了了之。母亲没文化,缺少与父亲和谐交流的语言,争吵充满了在一起的岁月,或许是痛源。在都缺少文化的环境里,有点文化,可能就有了不切实际的追求。今天很好理解,那时不行。
  父亲同志的酒、父亲同志的痛,更多的可能还是生活的艰难、6个子女的重担。
  酒,终于害了父亲同志。1987夏天,他没有战胜肝癌,走得一点儿也不痛快。他病重时,我陪过他几天。他像不醉酒时的豁达。他说,我60岁,走了,满甲子、不算短命。
  父亲同志走了整整20年,母亲才去。他们的坟墓只相距几米。冤家,继续吧。
  我在父亲同志坟前烧纸时,真心对他说:观念、思想、勤劳、激情,保持、发扬;喝酒,克制、克制。与母亲,重新开始吧。
  最遗憾的是,我没有保存父亲同志的一张照片。
其他文献
流行的观点常常认为,每个广场舞大妈都带着抹不去的“红色基因”。如果广场舞真能完全代表红色年代,如何解释她们穿着的短裙、高跟鞋和扭动的腰肢呢?红色基因确实存在,却很难说是主流,本文试图从女性气质这一视角解读广场舞的流行。在一本经典人类学著作中,学者格尔茨描述了巴厘岛上的男人如何通过斗鸡展现阳刚气质和社会激情,其实,中国的中年女性也在通过广场舞展演着女性气质,从而实现认同和愉悦感。  在对这一群体进行
晚上给我妈拨了个电话,有点意外地得知,她今天没去跳舞。她说:年轻人学的舞跟不上,就在咱家院子里看着你买的看戏机,学跳佳木斯呢。我又问,你一个人在跳啊?她说,不是,还有你桂梅嫂。噢,那就去跳吧。于是我把电话挂了。  最近两年,广场舞风靡全国,大妈成为争议话题,妈妈也随之开始跳舞,我却一时半会儿无法把我妈和广场舞大妈联系起来。其实区别仅仅在于,我妈和她的舞友们不是在广场上跳,而是在村子里跳。  有必要
世界果然是年轻人的,当1995年出生的尼克·德阿洛伊西奥(Nick D’Aloisio)以3000万美金的价格把自己经营的新闻App卖给雅虎时,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个顶着刻意弄乱的飞机头、有深色大眼睛的男孩总结道:钱就在这里,但只有聪明人才能拿走……  父亲在摩根斯坦利工作,母亲是律师。他出生在英国,小时候总是搬家,1岁至7岁生活在澳大利亚,那6年,他是个在澳洲草原上疯玩的运动男孩。之后
陈慎芝(中)与当年的小弟李兆基(左) 图/本刊记者 方迎忠  在日料馆,突然有人造访,陈慎芝便匆匆离席,到旁边的桌子与来人谈事。他落在桌上的手机(他一共有3个手机同时使用)一响,李健明就会忙不迭地拿起来给他送去。看起来,李健明还像个小弟,陈慎芝还像个大佬。  “你是大哥,你怎么还会报警?”遇到纠纷时,陈慎芝以报警“相胁”,对方通常都会不解。  “我不当大哥好多年。”这是一周的接触中,陈慎芝说得最多
像每一场网络运动一样,冰桶轰轰烈烈地来,又消失得没有了踪影。那些日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么两个人的故事,虽然一个是志愿者,另一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ALS病人。  在华山医院的神经内科35号诊室前,我见到过许大爷,他72岁,穿志愿者马甲,用小米手机,是那里的运动神经元诊室的专职义工。成为义工,是因为数年前他妹夫患上了ALS,并很快去世了。那个诊室专门针对运动神经元病,包括ALS以及帕金森症,前者表
1975年的电影《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幕:失恋的阿黛尔无力地走在石子路上,一个穿军装的身影经过,她仿佛从迷梦中惊醒,疯也似的拉住那个男人。这是我第一次看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电影,痴情疯狂的、敏感脆弱的,特吕弗导筒下的阿黛尔·雨果在阿佳妮的演绎下,像精致脆弱的瓷娃娃。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这个“疯”女人成了我的银幕偶像。  迷上阿佳妮,还因为她和我小学时邻居家的姐姐很像。姐姐大我8岁,成绩优
科斯(Ronald Harry Coase,1910-2013)谢世了。我们不会为一个在地球上活了102年的人的辞别感到悲伤。我自己跟进科斯的病况:几星期前跟他通了电话,知道他的思想清晰依旧,但跟着病情反复,希望与失望几番交替,孤灯挑尽,一个学者可走的路是走完了。我认识的经济学者奇怪地长寿。终于有点遗憾  不悲伤,但非常惋惜:科斯终于没有到中国来。一个热爱着中国九十多年的人,认为炎黄子孙的天赋与文
盼道寺外,雨后清晨去上早课的小和尚周日夜市汇集了各种卖工艺品的摊点帕辛寺内的卧佛清迈街头傍晚的柴迪隆寺(Wat ChediLuang)  列車抵达清迈已近正午。石雕大象在车站出口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空气中混杂了芭蕉和柠檬草的味道,热带的躁动扑面而来。火车晚点在泰国是常态,没人生出怨言,背包客瞬间蒸发,再在双条车上重新聚拢。  不过10分钟,车停下,塔佩门便到了。塔佩是进入古老清迈城的主大门,也是城
二姑身材高挑,姿态端庄,高中毕业后,她到皮件厂做工,练得一手好裁缝活儿,自己设计裁剪,衣服穿到她身上都恰到好处;她是“文革”后第一代大学生,留苏回来到哈师大俄语系教书,曾是哈尔滨有名的俄语同声传译。  二姑逛街总拎着自己做的布兜,同时让布兜远离身体,生怕它碰脏了衣服;她带我去看芭蕾舞,全程一句话不说,举着望远镜盯着演员的脚;作为随团翻译去俄罗斯,因与俄人言语不和,扔下整团人独自回国。二姑说,她世界
1  在经过无数次打探后,宋林终于找到了路边的一个小站牌。从上面的波兰语里,他侥幸认出了几个斯洛伐克地名,其中一个叫Zdiar的村庄就是他打算去的地方。  他看了看表,离下一班15:15的车,还有3个多小时。这意味着他有足够的时间,在扎帕科内——这座列宁呆过的小城市晃荡一番。他沿着小镇的街道走着,山非常美,山顶云雾缭绕。早上天气很凉,但太阳出来以后,就让人感到一股暖洋洋的热意。宋林进了路边一家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