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大鹏,美丽的庄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m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逍遥游》一课的教学突破口就是“美丽的大鹏即美丽的庄子”。探寻大鹏的形象壮美,追求高远之美,自由翱翔之美,境界高洁之美,进而深领高洁美丽的庄子和庄子心中的隐秘(逍遥游的要旨)。触类旁通,深层质疑,深入浅出,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篇庄子的散文《逍遥游》(节选),本文教学的关键是找好突破口,力求提纲挈领,举一反三,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第一环节是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让学生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感知,然后进行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探讨形象壮美,追求高远之美的大鹏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在选文第一段,是在学生初步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讨论,理解“大鹏”这一审美形象,理解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逍遥游》开篇就塑造了“大鹏”这一审美形象,鹏鸟现世,形象壮美,令人振奋,学生容易找出文本中相关语句。“不知其几千里也”言体大背大;“若垂天之云”言翼大;“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不难归纳出大鹏展翅,磅礴壮观的境界。专言鹏鸟,不能充分体现庄子散文想象丰富的特点,必以物比衬之,以书证之,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提出问题:如何比之?如何衬之?如何证之?引导学生把握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逻辑严密、形散神聚的特点。学生讨论得出:以小比大,“野马”“尘埃”只是“以息相吹”,“大舟”需要“深水”,“芥草”需要“杯水”,“鹏鸟”凭藉“海运”;《齐谐》证之其真。为进一步明确庄子心中“鹏鸟”的壮美形象,继续探问:庄子散文善用层波迭浪之笔,绘成奇观异彩,散文是如何荡开又是如何收束的?逐步深入地探寻,学生能够窥其机巧:忽而转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自鸣得意,再以“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作比,印证“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使得美的更美。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找到切入点带动全局,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二、探讨自由翱翔之美的大鹏
  
  这一环节设计在选文第二段,借此探究庄子散文巧用修辞,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理解庄子强调的审美形象意义,为解读庄子张本。
  这一环节的教学采用的是“倒拔杨柳”层层剖疑法。首先是就“斥(安鸟)笑大鹏”的寓言故事提问:这一则寓言故事中有一个词语明显用得不正确,甚至是用错了对象,请找出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反反复复中,终于发现“翱翔”一词,一经找出,道理就充分了:“翱翔”往往是老鹰、海鸥的飞翔,可斥(安鸟)只是一种小雀,在蓬蒿中这么小的地方,翱什么翔。顺势一问:明知“翱翔”用错,庄子偏要一用是何道理?思路一经打开,思维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作答:一方面突出斥(安鸟)之类自不量力,井底之蛙;另一方面真正显示的是“鹏鸟”高空“翱翔”的雄姿,高低自辨。那本段前面提及的“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不也是说明这个道理吗?
  从细微着眼,找到突破口,擦亮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思维活跃起来,就能举一反三,水到渠成。
  
  三、探讨境界高洁之美的大鹏
  
  这是在前两个部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的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在选文第三段,旨在理解“逍遥游”的主旨。
  我首先讓学生细读第三段,然后由浅入深展开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本段写出哪几类人物?他们相当于前面提及的什么形象并说明理由。其二、统观全文,文中的动物、植物、人物能不能算是逍遥者?庄子又为何着力塑造“大鹏”这个审美形象?其三、怎么才算是真正的逍遥者?庄子的追求有何矛盾?
  以上问题的提出,就是要让学生自主探寻,深层解读。具体做法是分层分组讨论然后归纳点拔,由易到难,拉近文本与读者的审美距离,讨论结果如下:
  基础(1)组,“本段写了两类人物,第一类人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者自居,与‘斥(安鸟)’无异;第二类人是宋荣子、列子,他们境界高洁,‘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有似于‘大鹏’。”
  基础(2)组,“大鹏也好,大椿也罢,还有宋荣子、列子,都不能算是逍遥者或达到了逍遥之游的境界,只有‘大鹏’境界高洁,志向高远,给人一种美的向往,但‘犹有所待’。”
  综合组,“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算是真正的逍遥者,这是庄子追求的精神绝对自由,要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但这种自由和境界不可捉摸,唯有通过形象壮美,追求高远,自由翱翔,境界高洁的‘大鹏’大致可以感知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
  教学到此,我认为学生对作品的解读,既比较全面,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是教师的一席点拔,又把教学环节带入到一种“别有洞天”的境地。
  
  四、探讨美丽的庄子——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在对文本探析的基础上,适时点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解读庄子。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大鹏”投入了极大的感情,作者浓墨重彩的描绘,饱含着庄子对“大鹏”这一审美形象的喜爱与崇拜,其实庄子就是这只“大鹏”。天才卓绝、聪明敏感的庄子,内心燃烧的激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那么地脆弱,于是醉心于动物神仙世界,“满纸荒唐言”,谁能理解背后的“一把辛酸泪”,他所追求的境界真正能够实现吗?
  解读至此,再次提出问题:谈谈对庄子的认识。学生此时仿佛走进了庄子的内心世界,深情感悟: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濠梁观鱼”、“涸辙之鲋”、“鼓盆而歌”的庄子,一个才华卓绝的庄子……。因势利导,我为学生提供庄子《秋水》的两则故事(附译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于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邸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当学生明白了这两个故事的内涵,我适时引导: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这就是美丽的庄子给我们的心灵启迪。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分析大鹏,解读庄子,目的让学生领悟哲人给我们的人文关怀。然后让学生诵读李清照词作《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学生再去体会李清照这首词中“鹏”的意义就轻而易举了,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鹏能够冲破一切障碍”,“鹏追求的是一种高远的目标”,“鹏的境界高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练习: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请结合庄子《逍遥游》谈谈自己的理解。
  对课文的深度质疑,是课堂教学中最富生命活力的时刻,是较高层次的师生智慧交锋。
  此次教学,我和学生紧紧抓住了“大鹏”这一审美形象,层层深入,分段释疑,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生理解得深,却是深入浅出,学生理解得透,却是透中有新,突破了以往教学《逍遥游》的一般程式,通过对作品的创新理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摇向远平,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教师,语文教研组长。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应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更要重视文本的回归,这样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倡对教材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处理,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性优势,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语文课堂学习质量,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本回归;文本介质;文本的整体性    一、文本是我们探讨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文本是什么?许多专家学者各有各的
【摘要】本文从“尊重生命的本真”的角度去解读玛蒂尔德,对她的“虚荣”和“十年还债”的悲惨生活的意义予以了全新的阐发。她的“虚荣”只是其长期压抑的欲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十年艰辛的生活使她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实现了她人生的一次本质的飞跃。  【关键词】《项链》;玛蒂尔德;生命本真    史怀哲先生说:“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
【摘要】本文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论述,并对其中的考点及应对方法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高考 文言文阅读 试卷分析 复习备考    2008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
编者按: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国家战略高度持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在此背景下,学科发展路径、发展动向与趋势成为热点话题。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发展实践表明,跨学科研究促进了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已成为大势所趋。本刊特此组稿,介绍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的经验,以期为我国高校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一流学科提供些许借鉴。  摘
【摘要】鲁迅小说《药》里有一条“灰白的路”,它“愈走愈分明”,是“一条大道”,“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庾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这一条路,对小说里的华老栓和革命者夏瑜来说,是一条幸福的但又是一条没有归宿的路。  【关键词】药 幸福 革命者 人民群众    小说关于“路”的第一次描写,是在华老栓准备去买药的时候。小说写“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
【摘要】本文主要叙写了新课标中阅读的要求在农村的实施情况。在学生藏书少、阅读量小的状况下,老师立足实际,依据新课标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进行督促检查,引导学生交流心得,最终取了良好的成效,引导学生领悟到语文阅读的魅力。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高中;课外阅读;指导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
据德国联邦政府官网2019年11月13日消息,德国政府发布2017-2018年教育科研国际合作报告,此报告表明成功的教育与科研需要国际合作,这也表明德国政府反对孤立主义的明确信号。2018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对国际学术交流投入9.78亿欧元,德国外交部于2017-2018年投入4.61亿欧元,包括对洪堡基金会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资助。  2017年,德国联邦教研部更新了国际化战略,指导未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与沿线各国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探究高等教育双边合作机制和模式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梳理蒙古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总结中蒙两国交流合作的经验成果,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蒙两国交流路径,探求高等教育合作的最佳契合点,为与沿线其他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多边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
【摘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以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丰富的教育实践、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崇高的人格赢得了“万世师表”的美誉。后人潜心研习,只求览其冰山一角。本文着重谈四点启示:1.平等和谐的对话;2.循循善诱的启发;3.自由开放的话题;4.不拘一格的评价。  【关键词】孔子;教学艺术;启迪    读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总觉得琴犹在耳,歌犹在耳,言犹在耳,久久地浸
【摘要】本文通过对08全国卷Ⅰ语序排列题的讲解,进而向广大读者介绍一种正确、易用的语序题解答方法。  【关键词】解题 语序 连贯    语句排序属于高考传统题型,主要用于考查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在高考考点中属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内容。该题型能较好地检测学生思维的清晰度,且具有较高区分度,所以很受命题老师的青睐。今年全国卷Ⅰ即涉及该题型,请看题目:  (全国卷Ⅰ)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