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红楼梦》里,有许多地方是前后呼应的,这种“前后呼应”,如果我们把它提升到理论层面上来探讨的话,也可以称之为《红楼梦》章法结构之对称。这种“对称”的手法渗透于《红楼梦》的每个角落,比如黛玉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二十六回),而黛玉死后,潇湘馆却被“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惨象所代替(据脂批);再比如,六十四回,黛玉作“五美吟”,戚序本脂批明言:“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还有,第四回,葫芦僧帮助贾雨村乱判了葫芦案,文字收拾完之后,甲戍本脂批云: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而靖藏本脂批谓:青埂峰时缘了证情,仍不出士隐梦。葫芦僧重又出现,归结全书。——以上三条,只不过是细微末节之处,但旨在说明,《红楼梦》章法结构之对称,早已于《红楼梦》中,无处不在。
再看大的方面,即“大处着眼”,则《红楼梦》章法结构之对称,更是显而易见了。比如:
一、第一回,贾雨村中秋吟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脂砚朱笔眉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此批明确指出,《红楼梦》全书结束,时序在中秋佳节,内容“即诗”,与第一回“中秋诗起”,正呈前后对称之势。
二、第一回,香菱上场。疯癫僧人对怀抱香菱的甄士隐口念四句言词,道是: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脂砚在“好防佳节元宵后”句旁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我们知道,脂砚所谓“云前”,是指元宵节香菱的丢失及随后而来的甄士隐家遭火灾,而“云后”是指贾府元宵节元春的暴亡及随后而来的贾府被抄。甄士隐家遭民火,贾府家遭战火。而“元宵节”,实乃霍启之始,(脂砚点明:“霍启”谐“祸起”。“菱花空对雪澌澌”其中含义之一,是寓香菱后为薛潘霸占,同时,亦宣告香菱元宵节后死亡。)甄士隐家落难,实与贾府落难,成前后对称之势。而时序,均以元宵节为“祸起”。香菱后来死亡了,而贾府湘、林后来亦同归死亡。香菱确有谐“湘、林”之意。
三、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此实乃后面“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一回的引文。换言之,二十一回的“贤袭人”与八十回后“薛宝钗”回,正呈前后对称之势。(庚辰本二十一回脂批节录如下: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卅回,犹不见此文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
四、庚辰本第十七至第十八回,有一条脂批明确指出:至末回“警幻情榜”,(类似脂批,另有多条)。而“情榜”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太虚幻境。此与第一回甄士隐梦中地点相呼应。但更重要的,是与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呈对称。我们可以确知,“警幻情榜”里,有正钗、副钗、又副钗,而宝玉是“诸艳之冠”,与“绛洞花王”相合。但“警幻情榜”里,决不会有所谓的一百另八“脂粉英雄”(周汝昌老师之观点)。因为此说与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不合,破坏“对称”。第五回“太虚幻境”里,正钗、副钗、又副钗,均择要录之,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神效,结尾“太虚幻境”录出一百另八“脂粉英雄”,岂不味同嚼蜡,“神效”尽失?至于畸笏批“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及三、四副芳讳,”实是针对于脂砚的错批而引发的议论。因为脂砚未见雪芹的“后卅回”,却想当然地批又副册“想为金钏、玉钏、鸳鸯、茜雪、平儿等人无疑矣”。(畸笏所言的“方知正、副及三、四副芳讳”,实是为加重批驳语气而已,而不是说真有正、副、再副、三四副芳讳。此犹如贾母斗牌时说笑,“我那里记得什么抱着背着的?”此“抱”据“鲍二家的”而来,但“背”字只是顺嘴说说,凑趣而已,实无义。
五、第四十三回,巧姐生病。刘佬佬应王熙凤之请,为之取名“巧姐”,并说:“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都从这巧字上来”。靖藏本于此有脂批曰:“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得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这足以说明,贾巧姐将来的命运,必与刘佬佬说的这段话,成遥相呼应之势,也即是“对称”。
事实上,带有脂批证明的“大对称”、“小对称”,在《红楼梦》一书里,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
《红楼梦》里许多谶语式的语言表达,都可以来为“对称”两字作佐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第二十二回,有隐寓众多姐妹最终命运的“春灯谜”。这“春灯谜”发生在元宵佳节,无独有偶,五十回及五十一回,共有十四首“春灯谜”(包括宝琴怀古诗),出现在元春省亲后的第二个元宵节之前夕,如果我们承认并看重“对称”一说,则可以很快领悟到,二十二回“春灯谜”,与五十回、五十一回“春灯谜”,正是两相对称。故,五十回、五十一回之“春灯谜”、“怀古诗”,性质与作用当与二十二回春灯谜一样。——当然,其侧重点不一样,具体细化、深化程度会不一样,但对于贾府最终结局,对于金陵十二正钗及宝玉最终命运,必有明文交代。
情节上的对称还有很多:如晴雯之死与黛玉之死。实际上,她们二人之死,明显是一种对称。晴雯死时,宝玉不在身边;而黛玉死时,宝玉同样不在身边。再有,晴雯之死与黛玉之死一样,均是受诬而死。她们俩人同是芙蓉花,当然,也同是花神。宝玉诔晴雯,脂批明说“实诔黛玉”。因此,我们说晴雯与黛玉是一种“对称”,一点不差。
第二十八回,写到蒋玉菡与宝玉互换汗巾子,其中隐寓着蒋玉菡与袭人将来成婚之事。八十回后,蒋、袭果然成婚,并侍奉宝玉、宝钗(据脂批)。此即是前后照应,明显对称。十八回,元春省亲,那场面、那气派,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然到了全书结尾处,贾府被抄,家亡人散,其场面之凄凉、悲惨,决不是我之笔墨所能形容。前后对比,天壤之别。这当然是大比照,但同时,当然也是大对称。
《红楼梦》一书里,“对称”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如黛玉、湘云先后死于芒种节;比如秦可卿之死与尤二姐之死(实代表二尤)均死在冬季;又比如宝钗扑蝶与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与麝月篦头,等等,无处不见对称之影。即便是红楼人物,也能见到对称,比如林黛玉与薛宝钗,晴雯与袭人,尤二姐与尤三姐,贾琏与贾珍,刑夫人与王夫人,贾母与刘佬佬,贾环与贾雨村,甚至贾宝玉与薛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章法结构,具有明显的对称性,这一对称性,实已形成铁律,而且可以看出,这铁律根本就是曹雪芹的有意而为,“既定方针”。它并不是在某一点、某一处、某一层面上偶然地呈现,而是在《红楼梦》书中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甚至在各个人物中普遍地、全面地呈现,研究《红楼梦》,必须了解与把握书中这一对称性铁律,体会曹雪芹的匠心独运。□
(作者单位:黄山市委党校)
责编:周蕾
再看大的方面,即“大处着眼”,则《红楼梦》章法结构之对称,更是显而易见了。比如:
一、第一回,贾雨村中秋吟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脂砚朱笔眉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此批明确指出,《红楼梦》全书结束,时序在中秋佳节,内容“即诗”,与第一回“中秋诗起”,正呈前后对称之势。
二、第一回,香菱上场。疯癫僧人对怀抱香菱的甄士隐口念四句言词,道是: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脂砚在“好防佳节元宵后”句旁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我们知道,脂砚所谓“云前”,是指元宵节香菱的丢失及随后而来的甄士隐家遭火灾,而“云后”是指贾府元宵节元春的暴亡及随后而来的贾府被抄。甄士隐家遭民火,贾府家遭战火。而“元宵节”,实乃霍启之始,(脂砚点明:“霍启”谐“祸起”。“菱花空对雪澌澌”其中含义之一,是寓香菱后为薛潘霸占,同时,亦宣告香菱元宵节后死亡。)甄士隐家落难,实与贾府落难,成前后对称之势。而时序,均以元宵节为“祸起”。香菱后来死亡了,而贾府湘、林后来亦同归死亡。香菱确有谐“湘、林”之意。
三、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此实乃后面“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一回的引文。换言之,二十一回的“贤袭人”与八十回后“薛宝钗”回,正呈前后对称之势。(庚辰本二十一回脂批节录如下: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卅回,犹不见此文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
四、庚辰本第十七至第十八回,有一条脂批明确指出:至末回“警幻情榜”,(类似脂批,另有多条)。而“情榜”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太虚幻境。此与第一回甄士隐梦中地点相呼应。但更重要的,是与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呈对称。我们可以确知,“警幻情榜”里,有正钗、副钗、又副钗,而宝玉是“诸艳之冠”,与“绛洞花王”相合。但“警幻情榜”里,决不会有所谓的一百另八“脂粉英雄”(周汝昌老师之观点)。因为此说与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不合,破坏“对称”。第五回“太虚幻境”里,正钗、副钗、又副钗,均择要录之,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神效,结尾“太虚幻境”录出一百另八“脂粉英雄”,岂不味同嚼蜡,“神效”尽失?至于畸笏批“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及三、四副芳讳,”实是针对于脂砚的错批而引发的议论。因为脂砚未见雪芹的“后卅回”,却想当然地批又副册“想为金钏、玉钏、鸳鸯、茜雪、平儿等人无疑矣”。(畸笏所言的“方知正、副及三、四副芳讳”,实是为加重批驳语气而已,而不是说真有正、副、再副、三四副芳讳。此犹如贾母斗牌时说笑,“我那里记得什么抱着背着的?”此“抱”据“鲍二家的”而来,但“背”字只是顺嘴说说,凑趣而已,实无义。
五、第四十三回,巧姐生病。刘佬佬应王熙凤之请,为之取名“巧姐”,并说:“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都从这巧字上来”。靖藏本于此有脂批曰:“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得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这足以说明,贾巧姐将来的命运,必与刘佬佬说的这段话,成遥相呼应之势,也即是“对称”。
事实上,带有脂批证明的“大对称”、“小对称”,在《红楼梦》一书里,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
《红楼梦》里许多谶语式的语言表达,都可以来为“对称”两字作佐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第二十二回,有隐寓众多姐妹最终命运的“春灯谜”。这“春灯谜”发生在元宵佳节,无独有偶,五十回及五十一回,共有十四首“春灯谜”(包括宝琴怀古诗),出现在元春省亲后的第二个元宵节之前夕,如果我们承认并看重“对称”一说,则可以很快领悟到,二十二回“春灯谜”,与五十回、五十一回“春灯谜”,正是两相对称。故,五十回、五十一回之“春灯谜”、“怀古诗”,性质与作用当与二十二回春灯谜一样。——当然,其侧重点不一样,具体细化、深化程度会不一样,但对于贾府最终结局,对于金陵十二正钗及宝玉最终命运,必有明文交代。
情节上的对称还有很多:如晴雯之死与黛玉之死。实际上,她们二人之死,明显是一种对称。晴雯死时,宝玉不在身边;而黛玉死时,宝玉同样不在身边。再有,晴雯之死与黛玉之死一样,均是受诬而死。她们俩人同是芙蓉花,当然,也同是花神。宝玉诔晴雯,脂批明说“实诔黛玉”。因此,我们说晴雯与黛玉是一种“对称”,一点不差。
第二十八回,写到蒋玉菡与宝玉互换汗巾子,其中隐寓着蒋玉菡与袭人将来成婚之事。八十回后,蒋、袭果然成婚,并侍奉宝玉、宝钗(据脂批)。此即是前后照应,明显对称。十八回,元春省亲,那场面、那气派,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然到了全书结尾处,贾府被抄,家亡人散,其场面之凄凉、悲惨,决不是我之笔墨所能形容。前后对比,天壤之别。这当然是大比照,但同时,当然也是大对称。
《红楼梦》一书里,“对称”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如黛玉、湘云先后死于芒种节;比如秦可卿之死与尤二姐之死(实代表二尤)均死在冬季;又比如宝钗扑蝶与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与麝月篦头,等等,无处不见对称之影。即便是红楼人物,也能见到对称,比如林黛玉与薛宝钗,晴雯与袭人,尤二姐与尤三姐,贾琏与贾珍,刑夫人与王夫人,贾母与刘佬佬,贾环与贾雨村,甚至贾宝玉与薛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章法结构,具有明显的对称性,这一对称性,实已形成铁律,而且可以看出,这铁律根本就是曹雪芹的有意而为,“既定方针”。它并不是在某一点、某一处、某一层面上偶然地呈现,而是在《红楼梦》书中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甚至在各个人物中普遍地、全面地呈现,研究《红楼梦》,必须了解与把握书中这一对称性铁律,体会曹雪芹的匠心独运。□
(作者单位:黄山市委党校)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