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化常识教学微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jiea87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高三学生来说,文化常识题涉及的内容多,涉及的面广,而学生的阅读时间短,阅读积累少。这些因素,使得这一类题的解答成为学生不易把握的一个难点。同时,高三阶段的语文教学时间有限,任务重。如何协调几者关系,使学生能在不长的时间里有效地提升此类题的作答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把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变成了数千条枯燥、单调的背记题目,学生日日读、夜夜背.岂不是和我们设题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尽自己所能,力争将一个个知识点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不仅记住一个点,还能了解一个人,走进一段历史,进而能自己主动地捧起一本书,走进我们的文化。
  如在讲到“太上皇”这个点时,我就联系《马嵬》这首诗,谈到了历史上那位既开创了“开元盛世”,又造成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唐玄宗,讲到他的政治,他的情感,他的被迫退位,顺便也讲到了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这个历史上未曾为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讲到“乌纱”时,我告诉学生它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相传中国第一顶乌纱帽就是南朝刘宋王休仁设计出的。再介绍了三位皇帝与乌纱的关系:隋文帝杨坚喜欢着乌纱帽,推广了乌纱: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了乌纱帽的样式: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了规定,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讲到“配飨”时介绍了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的曲阜孔庙肼到“五伯”时回忆了春秋五霸的那段精彩纷呈的历史:讲到“上供纲”的“纲”字时,说起了“生辰纲”,说起了梁山好汉。
  这种引导是随时随地的,是兴之所致的。渐渐地,学生查找历史文化资料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二、方法让人事半功倍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时,老师必须授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法,学有得。我找寻到几种有效的方法。
  1.注意语文各知识点的关联性、互动性
  (1)成语和文化常识
  成语也是需要海量记忆的知识考察点,同时成语又是古文化保存最好的一类知识。当我们孤立地进行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为何不将它们统一起来,在了解成语的同时补充文化常识,既生动有趣又能快速记忆。
  “无出其右”这个成语表示没有能超过他的,与天下第一近似。其中“右”的解释是上,汉代以右为尊。我在这个时候就给学生讲到了古代左右为尊的衍变。周、秦、汉时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再推而广之讲到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为“败北”、“北面称臣”。
  “紫绶金章”讲到历代官服文化,“绿衣黄里”讲到颜色的尊卑,“素车白马”讲到丧葬文化,“凤冠霞帔”讲到古代婚礼习俗。这样的成语很多,学生也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进步。
  (2)诗歌和文化常识
  诗歌的内容会涉及到较多的传统节日、民俗和生活常识,反过来,文化常识又能帮助到诗歌的解读。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不妨让他们多留意.做到两者的融合。
  很多诗歌标题出现了节日,如《元日田家》《除夜》《九日齐山登高》等,通过对节日的了解,就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踌歌中出现了“漏声”,就能根据古时计时工具想到诗人辗转难眠的情绪:出现“参商”等星宿,就能体会诗歌中的分离之苦。
  2.从一到十,完成体系建构
  文化常识内容多,显得繁芜丛杂。引导学生纵向联系,由一个点到一个面,再到一张网.形成知识体系。官职的变化是比较复杂的,那就让学生不依赖参考书,自己动手,进行类的梳理,授官、罢官、升官、调动、兼任、代理、辞官。称谓也是复杂,同样一条线的纵向梳理,基本称呼、特殊称呼、个性称呼、群体称呼。这样的例子太多,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把散沙凝聚,把体系建构,学习会成为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三、跳出来,实现学习的根本目的
  学习知识本身不难,难得是怎样使满腹诗书能为己所用。我觉得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我们能幸福地生活。因此,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应该争取达到这样的目的。
  1.学习文化常识,促进人格的优化
  了解了“会试”延伸开来的科举制度,明白了层层选拔的应试艰辛,就能调整面对高考的态度,更能体会努力务真、踏实探索是实现高考成功的法门。了解了“丁忧”延伸开来的孝文化,反思当下的生活,小到自我对亲人的态度转变,大到对老人的关注体贴。了解了“稽首”延伸开来的古代礼节,就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礼仪之邦的风采。了解了“谥号”“立生祠”等延伸开来的古人对身前身后名的重视,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声誉,不随便行事,不苟且生活。这也是小语文和大语文的真切体现。
  2.学习文化常识,寻找学习和生活的平衡
  越是走近了,越能發现真实。当老师学生暂时抛开分数对教学的羁绊,投入到文化本身中去,就可能会有多彩的认知,从而达到学习和生活的平衡。看到“闲章”“采莲”“浊酒”等,发现古人众多的生活小乐趣,明白了除了学习知识,我们还可以做一些看似无用的功课,人生丰富了,也就收获了。
  任何一个切口,都可以有深入的探寻,也可能会产生丰厚的回报。语文常识题,小题目,大世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其他文献
“十一五”期间.广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大力发展水电绿色能源,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一五”期间,22个县累计发电量479.67亿千瓦时,相当于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对于其他学科,人文性是语文最鲜明的特点,也因此赋予了语文学科更厚重的使命。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和促进学生发展,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才可能做到教有所依,学有所据。  诗歌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形式,向来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人教版自必修1至必修4,都各有一个诗歌单元,选修中也有
语文作为一个综合性语言学科在高中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学好语文不仅仅是高考上的优势,更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保证。新课程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目标,要求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唤醒语文的魅力,促进学生成长。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如何高效运作展开论述。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对于国人而言是接近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改革下,语文教学更应该回归本真,单一追求语文技巧的教学方式要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歌从艺术技巧来说,其句法新奇别致处,首推前三句的名词性意象词组的叠加,前三句总共列出九种物象,言简然而意丰。九种名词性意象排列组合的三个句子,给读者呈现出了空阔辽远的视觉冲击,给我们创设了苍凉、古拙、悲情、孤寂、思乡的审美盛宴。前三句这种艺术探索的成功,使得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
可导致败血症的细菌种类很多.针对不同细菌采用不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是败血症能否治愈的关键.目前临床采用的细菌鉴定方法主要是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及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实验
SH水库大坝在汶川地震后出现了一些渗漏的问题,为了消除此危险隐患,本文采用材料力学法考虑分层异弹模特性对SH水库非溢洪道进行了抗震复核计算。计算得出在渗透压力折减系数α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水深、开孔比、长径比等)对沿程汇流多孔流体分布管压力分布的影响,采用流体力学基本原理,从理论角度分析论证了不同因素对压力分布的影响,提出了压力分布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投入17.15亿元发展农村水电,提高边远农村用电水平,推进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据了解,由于建设资金筹集困难,“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个别农村水电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基于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将诵读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制定完善的能力培养策略。  一、重视诵读作用,组织学生进行有序诵读  诵读是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文本情感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诵读的价值,仅仅将其视为进入到阅读教学的工具。如在課堂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教师为学生安排诵读的时间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