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探究,激发多样思维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xia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敢于尝试,充分利用各种方法、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犹如有了一支猎枪,可以随时获取猎物,在积极主动的思维训练中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也使科学课堂进一步有效化。
  关键词 思维 探究 培养
  
  《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教学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樂趣,获得探究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思维具有多样性,有:深度思维、直觉思维、感悟思维、求异思维等。那如何在科学课上通过探究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培养思维的多样性。
  一、以问题为核心促进深度思维
  从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问题不仅“处在探究活动的核心地位”,而且是“探究得以继续的基础”。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的热情,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
  如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去观察一棵苹果树。她向孩子们提出了三个问题:“数一数,看看苹果树上有多少个苹果?”“请仔细观察,哪些苹果是红色的?”“为什么这些苹果会先变成红色呢?”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数学问题,不是科学探究的内容;第二个问题只涉及事物表面现象,且只要看一看就能解答,不具备培养思维深度的作用。第三个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具有研究价值。它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观察,还必须对红苹果的一些相关因素:大小、形状、在枝头的位置、是否朝阳等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理性处理,才能发现红苹果除了颜色以外的其它共性因素:朝阳、都比较大等,从而深度思维进一步推断出促使苹果变红的真正原因。
  又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科学问题,老师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性的实验,将一团纸巾放在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之前让学生猜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大部分学生判定纸巾会被水浸湿的,然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形成了认知上的冲突,产生了科学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热情。同学们通过思考和讨论,想出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探究方法。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巧创问题情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定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积探究,深入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二、加强直觉思维和感悟思维的训练
  直觉思维是人们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指不经过逐步分析,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地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判断。简言之,直觉就是直接觉察。感悟思维是指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感悟思维能力。1.对新现象、新知识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并开展讨论;2.应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3.设计并优化探究方法。4.运用各种实验方法获取资料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5.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6.将探究结论与他人合作交流等。
  (一)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
  直觉和灵感都是在特定的情景和条件下产生的,学生只有处在特定的问题情景中,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直觉和灵感。因此,科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情境。例如:在教学《蜗牛》一课中,出现好多吃的东西。让同学们猜猜:蜗牛会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呢?学生踊跃发言,兴趣盎然。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特别高,纷纷设计出一个个别出心裁的探究方法。
  (二)重视知识经验和探究技能的积淀。
  知识经验和探究技能是直觉和感悟产生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积累越多,形成各种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直觉和感悟虽都发生在瞬间,但实际上是平时知识经验和探究技能思维上的一种突破和飞跃。它必须在思考中诞生,所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多思善想的习惯。重视学生知识经验和探究技能的积累。例如:在《它们吸水吗》一课中,让学生证明木头、纸、金属、塑料哪种材料吸水性强。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判断出纸吸水性最强,其次是木头的吸水性较强,最后是塑料吸水性最差。在实验时让学生分别往材料上一滴一滴的滴水,统计四种材料的吸水的滴数,从而判断出准确的结果。在汇报时要让学生重点说得出结论的根据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中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判断思维能力,使他们能懂得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通过探究发展并获得新知。
  三、在实验探究中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指对某一研究对象通过非常规思路的思考与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提出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通常包括:逆向、转换、发散等独具特效的思维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求同思维,即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向思考问题,利用现成的材料找到全班统一的答案。这样做,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自由,又不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求异思维是科学进步的阶梯,整个科学史的发展就是一部求异的历史。如果没有对权威理论的挑战,科学就不会进步。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每一次新的发现都是对前人权威思想的质疑。求异可以说是科学的本质。
  心理学家吉费尔德认为:在学校教学方面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从求同转向求异的方式。因此,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在探究小组中进行了交流和完善,汇报时得出了好多实验方案。
  组(1):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实验器材有鼓、鼓锤、米粒。实验过程是:1.把米粒放在鼓面上;2.用鼓锤敲鼓,观察实验现象:如果米粒上下跳动,就说明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从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组(2):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实验器材有皮筋、盒子。实验过程是:1.把皮筋绷在盒子上;2.用手拨动皮筋,观察实验现象:如果皮筋振动,就说明皮筋的声音是由皮筋振动产生的。从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组(3):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实验器材有直尺、桌面。实验过程是:1.把直尺的一端伸出桌边;2.用手压直尺的另一端,观察实验现象:如果直尺上下振动,就说明直尺声是由直尺振动产生的。也就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还有的小组用保鲜袋做实验,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可忽缺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转变角色、调整心态、适应社会、成功就业的重要过渡期。大学生党员是优秀学生的代表,在顶岗实习、协同管理与就业实践中有较强的引领示范作用,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越来越多的身边大学生,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 顶岗实习 大学生党员 历史使命    目前,随着
期刊
摘 要 在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围绕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课程教学目标发展的必然需要,更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发展需要的重要推动力。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在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探究 新课程    现行的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探寻教育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自我理解感悟和互相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以此来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充分课前预设、规范课堂管理、注重学法指导和加强作业反馈学法指导四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效益的高效发展,使教学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 课堂效益 课前预设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一、充分课前预设  (一)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9.9”管理方式在旅游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运用: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形势与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2.旅游高职院校9.9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模式的内涵;3.旅游高职院校9.9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模式的要求。  关键词 布莱克和莫顿“9.9”管理方式 旅游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教育    一、布莱克和莫顿“9.9”管理方式的基本情况  管理方格理论是研究企业的领导方
期刊
摘 要 作文创新旨在改革作文教学中的“模式化”、一潭死水的局面意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发明自己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在有变,变中有新”的作文,使学生在写作大浪中大显身手,为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的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 创新教学 训练 兴趣    一、作文题型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劳动,要使学生都参与到这项劳动中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前教学资源开发、强化语文读写能力训练和着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语文 高效发展 思考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不仅与其智力因素有关,更与其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相关。1.创设和谐氛围。应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
期刊
摘 要 英语是世界诸领域中最通用的语言和交流工具,也是信息全球化的载体。然而,如何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一直是个大问题。结合个人理解和经验,本文主要探索目前我国英语口语教学方面的障碍及对策。  关键词 英语 交流工具 教学质量 交际能力 障碍与对策    一、英语口语教学的现实障碍  (一)高考压力下教学目标及学习动机的定位错乱。  学生上学接受教育,本来是学习知识、了解文化
期刊
摘 要 教育改革,需要一定的“路径依赖”,当所依赖的路径并不存在或不符合社会实际时,改革则无从下手,若不考虑路径而执意深化教育改革,很可能欲速不达,甚至与原来的目标相悖而行,适得其反!  关键词 教育 改革 思考    近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公布,再次将教育改革推向风口浪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然,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这次教改要改什么?怎么改?其实,民众争议的同时更应该引
期刊
摘 要 培养高中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应注重培养扎实基础、产生直觉源泉;透数学方法、练直觉思维;设问题情境、导直觉思维;重解题教学、发直觉思维四个方面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 直觉源泉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    一、培养扎实基础,产生直觉源泉  教学实践证明,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
期刊
摘 要 学生组织在构建校园文明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组织在建设校园文明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忽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导致其工作和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将会从“化育”功能以及凯尔曼(H.C.Kelman)态度转变的过程的三个阶段探讨如何让学生组织更好的参与到校园文明建设。  关键词 校园文明 学生组织 态度转变规律 化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