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临人口过度增长挑战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u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每年将新增7500万人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12日报道,英国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接下来的60年内,全球人口将呈爆炸性增长的势头,从现在的69亿飙升至2075年的95亿。全球面临着资源不足的挑战,需要各国密切合作。
  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近日发布的《一个地球,无数人》的报告指出,全球正处在人口过剩的边缘,因为拥挤的大都市已榨干了全球重要的资源。人口增长,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是“21世纪具有决定性的挑战”,人口过度增长是一个比气候变化更大的威胁。该报告的主要作者提姆•福克斯说:“到本世纪末,全球将直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爆炸带来的挑战。”
  报告称,全球每年将增加7500万人,相当于英国的人口总数,在接下来的60年内,全球人口将从现在的69亿人飙升至2075年的95亿人。
  非洲大陆和城市中的新增人口最多。全球的城市人口将从2007年的33亿增至2050年的64亿。现在,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城市的贫民区,随着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更多人将会在贫民区生活。这些人将饱受饥饿和缺水的折磨,可能因此引发冲突,导致城市动荡。
  该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没有剧烈变化,地球将无法提供足够的水、食物和能源来满足这么多人的基本需求。气候变化很可能给地球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迫使10亿人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搬走。到2030年,人类对水的需求可能增加30%;到2050年,人类对农业的需求可能增加一倍。
  该报告在全球70多名工程师的帮助下完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工程发展目标”以避免这些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报告呼吁全球的工程师们行动起来,以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为目标,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水资源、食物以及城市化等问题。工程师们提出的解决办法包括减少能源浪费,改进食物存储方式,从地下蓄水层抽取水资源等。如果做到这些,可能会让地球养活95亿人。
  要完成这些目标可能需要几万亿英镑,但是,如果发达国家能承担更多资金,并分享相关技术的话,人类可以做到這些事情,而关键是帮助不发达国家跳过发达国家经历过的“资源消耗极大”的工业化过程。
  到2050年,欧洲人口有望减少20%,然而,在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牵一发动全身,全球人口激增带来的影响让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置身事外。(刘霞)
  
  (科技日报)
其他文献
贵州省科技厅在调动科技力量抗凝救灾的同时,紧急下拨500万资金用于各市州地及县科技救灾减灾。   今天清晨,气温骤降的贵阳市区雨雪相交,雪凝地面湿滑异常。自9日晚间开始,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贵州大部地区出现明显的冻雨天气,冰冻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再次增强和扩大。  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应对低温凝冻天气,切实做好保民生保生产保稳定工作的指示,贵州省科技厅在日前作了一系列安排部署的基础上,今
期刊
1月1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第四批农业科技服务车发放仪式在银川市举行。150辆科技服务车奔赴基層农业科技服务站(所),使全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车总数达到450辆,车辆覆盖面达到75%。大大改善了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效能,解决了农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科技日报)
期刊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3日消息,一个国际考古小组在亚美尼亚南部一处山洞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酒酿造设施,其历史可追溯至6100年前。  考古人员在这个酒厂遗址发现了一个用于压榨葡萄的大缸、几个发酵罐、一个酒杯及喝酒用的大碗。碳元素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物品均有6100年的历史。负责此次发掘工作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格雷戈里·阿雷什安(Gregory Areshian)表示,虽然以前也
期刊
加拿大科学家在1月9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文章称,气候变化至少将会持续到公元3000年。文章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将对气候产生无法阻止的影响,且至少在以后一千年中都会持续。研究人员估计,南极西部冰盖将在公元3000年完全崩塌,最终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至少4米。   该项研究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全气候模型来模拟预测一千年后地球的气候状况。该气候模型是由加拿大环境部气候建模和分析中心与卡尔加
期刊
据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1月11日报道,由俄罗斯一家建筑师事务所雷米工作室(Remistudio)设计的具有独立生态圈的旅馆日前问世,设计者毫不掩饰地将其命名为“方舟”,直打“避难”旗号。   该“方舟”旅馆呈庞大的贝壳拱形,外观堪称是未来主义与复古风格的结合——《每日邮报》称其具有上世纪70年代科幻电影道具的风范。由于“方舟”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应对地震或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洪灾,因此需要抵御潮汐波及其
期刊
日间温度热过地球岩浆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1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0日宣布,该局最专业的类地行星“狩猎者”——开普勒号航天器发现了一颗岩石星球,且尺寸与地球较为接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太阳系外最小的类地行星,但因其温度过高,并不适宜生命生存。   开普勒号航天器是世界首个专门用于搜尋类地行星的工具,在2009年它的发射一度万众瞩目,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向太阳系外的可居住行星
期刊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2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新反应器,其能利用太阳光、二氧化碳、水和氧化铈快速地制造烃类燃料。该研究发表在上周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这个过程类似于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为维持生长也会使用来自太阳的能源将二氧化碳转变为糖基聚合物和芳香烃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包含的氧被去除后即可转变为燃料,其方式或是通过在地下历经数千年的降解以形成化石燃料,或通过一种更加迅速的分解、发
期刊
物理学家组织网、《自然》杂志网站1月11日报道,继去年7月欧洲航天局首次发布宇宙全景图之后,在本周巴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普朗克望远镜任务合作团队公布了他们的首批研究成果。这批成果以递交给《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25篇论文为基础,集中展示了从银河系到遥远太空的丰富信息。   在首次宇宙全景探测中,普朗克绘制出了所有致密源的位置,并详细列在了“致密源表第一版(ERCSC)”中。ERCSC包含了超過
期刊
刚刚经历近一周雨雪冰冻灾害的贵州、湖南等地,9日又迎来新一轮降温降水天气过程。災情的持续,使道路结冰、交通受阻,供电也随时可能中断。面对严重灾情,能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道路交通,保障电力供应,确保人员、物资的正常流通,不仅是对当地有关部门抗灾应急能力的一次检验,而且也是对民生保障能力的一回测试。  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往往让人猝不及防。但越是突发的灾情,越能检验出人们应对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雨雪冰
期刊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1日消息,根据一项最新进行的研究,科学家们30年前对人类第一艘着陆火星表面的探测器:“海盗一号”的考察结果所作出的武断性结论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海盗号曾经发现的被认为是“地球污染物”的化學物质其实是火星上的有机物。  1976年7月20日,当美国宇航局的“海盗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于火星“克里斯平原”(Chryse Planitia,意为“黄金平原”)西侧坡地时,人们对它寄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