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爱乐小记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shou4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多芬说:我情愿写10000个音符,也不愿写一个字母。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今天口语课,来了一位新外教,”儿子眉飞色舞地对我说:“他可喜欢流行音乐了,我跟他聊披头士、雷鬼音乐和吉米·亨德里克斯,别的同学都不知道他们是谁,老妈,这也多亏你平时对我的熏陶!”
  对哟,我的全套《披头士合集》都被他拿到自己的房间里,书架上吉米·亨德里克斯的自传《满是镜子的房间》也被他翻来翻去,想到自己钟爱的音乐种子在儿子的小花盆里生根发芽,心中很是一喜。
  不觉想起台湾音乐人马世芳的“青春歌史”:因为母亲是电台热门音乐节目主持人,所以自小马世芳“家里到处堆着录音带、唱片和词谱”,母亲从未主动“教”他听音乐,但他偶然向母亲借了一盒披头士的卡带,一听之后,他一头栽进父母辈的摇滚世界里尽情遨游,直到游出自己的泳姿——不一定要成名成家,但面对音乐,一定要拥有自己的个人记忆,这是我对儿子未来的期望。
  期望,源于自己年少时音乐记忆的缺失,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不喜欢音乐的人:不喜欢唱,(“在我童年的时候/妈妈留给我一首歌”?这样的事未曾出现过!),也不喜欢听,尤其反感孩子听音乐,在母亲看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切影响读书的消遣都被禁止,正如今天的妈妈们视iphone为眼中钉一样,当年的母亲也视我的录音机为“糖衣炮弹”:“只能用来听外语,想听歌?想想就行了!”如今母亲的耳朵背得厉害,可当年,即使将录音机的音量调到最小,母亲也能听见:现在想,母亲是担心我边听歌边学习,会养成做事不专心的坏习惯,可当时不理解,常生她的气。
  那时,好友的母亲能歌善舞,且会弹钢琴,常羡慕地想:与那样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多有趣,如果能交换一下就好了,这样的想法直到念了大学才消失。大一上学期,父亲来学校看我,带来一台索尼录音机,花300多块钱买的,我喜欢极了,同时也有些担心:“我妈要知道您花这么多钱给我买录音机,肯定会生气!”父亲笑着说:“钱是你妈给的,说你一个人只身在外,买一个好一点儿的录音机,多听听歌,就不会想家了。”
  那时,父母靠微薄的工资供姐姐和我读书,已经十分吃力,哪还有余钱买录音机?后来得知:母亲利用假期租行李给学校里的函授生,一套行李能挣几十块钱,但是得拆、洗、晾、晒、缝好之后,用自行车将行李推到学生宿舍,等学期结束了再取回来,为了争取多租几套行李多挣点儿钱,母亲和人说尽好话,也为此多付出几倍的辛劳……
  待我真正长大以后,才理解:母亲每天从早劳作到晚,工作、学生、家庭、孩子占据了她全部时间,并不是不喜欢音乐,只是母亲没有一分钟的空闲留给自己,去倾听与感受音乐的宽慰与抚摸,远离音乐是母亲那辈人奉献爱的一种方式。
  大学四年里,用于听歌与听外语的时间,一样多,虽然隔山隔水的,母亲已不能“监听”自己了,可是,每每举头望弯月,都会想:那是母亲弯曲的手指,一端指我,一端指着家的方向,隐约间,仿佛听到母亲在说:“女儿当自强”啊!
  “自强”地读完大学,终于实现了人生的大理想:找到一份工作,像爸妈一样挣工资了!虽然第一个月工资发下来,不足百元,可攒了几个月之后,也够给母亲买一件羊毛外套的,母亲很喜欢那件衣服,左看右看,就是不舍得穿。为了让母亲穿上,我特意找来《一封家书》给她听,母亲将耳朵倾向录音机,终于听清李春波所唱:“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别舍不得就穿上吧/以前儿子不太听话/现在懂事他长大了”,眼里泛着泪光,母亲笑着说:“唱得真好!”
  母亲认识的歌星屈指可数,记忆中只听过她真心夸赞过三位歌手唱得好:李春波,奚秀兰和徐小凤,后两位是母亲看“春晚”认识的。母亲常夸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唱得“活泼”,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唱得“深沉”,每当电视上播出她们的现场演唱,几乎从不看电视的母亲,一定会坐到沙发上认真地看,那一刻,母亲屏息凝眸的神情宽阔无边……
  儿子出世那天,母亲没在我身边,预产期提前了,不知情的母亲早早去学校参加庆“七一”的职工大合唱去了,虽然母亲用歌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却没能“保卫”她的小女儿,我却丝毫没抱怨过她,因为知道母亲珍视那次大合唱的机会:随着姐姐和我都成家立业了,永远为家而忙的母亲,终于可以将时间和空间留给自己的生活了,她积极参加学校退休办组织的各项活动,甚至,从不开口歌唱的母亲,也和老同事们一起走上舞台,真是韶华献儿女,白首唱晚情……
  其实,母亲唱歌不好听,也因此,当厨房里只剩她一个人时,母亲才会悄悄地哼起歌,那些歌都是无词、片段式、难觅出处的,一段旋律起,另一段旋律止,东缀西连,像缝一床百纳被:母亲五岁时亲娘病逝,在冷酷的后娘身边长大,没有人教她唱歌,没有人唱歌给她听,母亲随口哼唱的那些歌,是她自己为自己谱写的成长记忆吧!
  怎么能说母亲没留给过我一首歌呢?那些年,母亲那些低缓醇柔的哼唱,夹着米香,飘进我的房间,氤氲了无数个清晨和黄昏,“没有忧伤,没有哀愁,听到它心中充满欢乐”,那是舌尖上我们家的幸福味道。
其他文献
1  邱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透过落地窗帘的缝隙,她呆呆地望着窗外幽暗的夜空,心绪如流云。丈夫陈钢就在隔壁房间里玩电脑,半天也没有过来。  夜,一片寂静。耳畔只有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清晰入耳,一声声撞击着内心深处最温柔的部分。  邱云又转了一个身,抬眼就看见墙上挂着的水晶相框,借着窗外挤进来的一点淡淡的光,她怔怔地看着相框中神采飞扬的陈钢。陈钢怀里偎依着的那个身着华服、笑靥如花的女子是自己么?
(1)  拂晓,萨瓦河刚从朦胧的晨曦中苏醒,贝尔格莱德“大学生城”的广播器响起柔和悦耳的乐曲,把一个个熟睡的同学从睡梦中叫醒。大学生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开始了。和我同宿舍的同学一听到这起床乐曲,好像战士听到军号一样,立刻从床上跃起。而我,一个刚刚住进“大学生城”的外国留学生,常常听不见那起床的乐曲;倒是宿舍里洗脸间哗哗流出的自来水声以及各种洗漱用具的碰击声把我吵醒。  但不久,生活的体验终于使我明白,
历经波折,选择酒店作为事业突破  “什么?我们甚至连吃饭的钱都愁,你还要搞大酒店?你是不是疯了?”妻子愤怒地吼着。  “我对搞酒店有十足的把握,我缺的只是钱。”谢文忠淡然地说着,然后便转身要出去借钱。  妻子急了,上来拉他,结果一把没拉住,一个踉跄撞到门上,撞得脸上鲜血直流。谢文忠吓坏了,背起妻子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挂号,取药,包扎……然后,谢文忠还是只管出去借钱去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景,
照片上的她美丽而温婉,目光中却透着一丝忧郁,略微上扬的嘴角也使得微笑变得几分勉强……浏览她的自我介绍后,我得知她就在本市工作,要经常出差,在觉得各方面条件都适合自己要求的情况下,我轻点鼠标,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发了出去。  回复也毫无悬念,在信中,她委婉地表达了想进一步交往的愿望,并主动附上了她的QQ号码。我高兴地加了她为QQ好友,随即率先打了招呼。  “你好,很高兴认识你。”  “你好,稍等有些忙
场,指“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机场是个“场”,只是在不同人的眼中,机场“翻晒”的是不同的粮食。  在设计师眼中,机场是个交流场。  建筑存在于交流之中,在全世界已建造了40多个机场的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认为:“机场首先是两个交通空间的交流,其次也是两个城市或两个国家的交流。”而形形色色的人在机场这个微缩的小社会里中转,宣泄情绪,作出决定,相遇或离开,因此,大师将机场设计成明亮
1.被动物园承载过的时光  对于有动物园的城市来说,我想没有哪一座城市的动物园像北京的动物园这样能吸引到无数年轻又时尚的姑娘。  我有两个表妹,如果给她们200元的话,其中一个会去商场买一件夏天应季的小吊带或者过季断码打折的品牌衣裳,而另一个,则会直接杀到动物园换回满满一黑塑料袋的衣裳。是的,北京的动物园不仅仅是动物们的家,在年轻姑娘们的口中,它还有另外一个更直接的含义:时尚的服装批发市场。因为这
蔷薇的香,浓郁,热烈,有一种透心的甜和媚,一丛丛,一簇簇,开满粉墙,爬满花架,风一吹,那股甜香便四溢开来,沁人心脾,无怪乎很多香水里都能看到蔷薇的影子,因为那香不仅仅甜到发腻,而且带着一种深深的媚惑,迷人本性。  一个周末的午后,去图书馆找资料。路上,忽然看到街边的蔷薇开满了一树,小朵,白色,淡粉,柔软的枝蔓上,结满了花骨朵,有的已经微微地张开,如婴儿般咧开了小嘴,甜甜地笑,在风中。  花事开得纷
断臂维纳斯,总是引起人们对美的无尽想象,然而对于失去双腿及左臂的英国摄影家吉尔斯·达利来说,命运绝对决绝到残酷。光秃秃裸露的残肢,揪起凸凹扭结的疤痕,灼伤皮肤的斑斑印迹,以及细密缝合的伤口,依旧明晰可辨,突兀的断章残篇,强烈的视觉冲击,刺目的震撼,总让人不忍猝对!然而这张黑白分明的自拍照上,却少能见到那种失意的麻木,颓废的无奈,有的只是坚强挺立的姿势,直面残缺的勇气。  吉尔斯·达利原本是英国时尚
对于在今天已有些年纪的女人来说,编织,是她们少女时期学过的“女红”,从绣针、钩针到竹针、铝针,如花美眷们的似水年华,都曾用来在针尖上跳舞。  早在简·奥斯汀生活时期的英国,女人们就爱聚在一起做针线、讨论手艺,那时的编织是消磨时光、证明才艺的好方式,我还记得达西先生曾略带讽刺地说:“多少女人只不过会编织钱袋,点缀屏风,就享有了多才多艺的美名”,可是将时光快进一百多年,来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生活时期的英
2015年1月9日上午,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结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荣获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他颁发了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颁奖仪式结束后,面对殊荣,于敏淡定而谦逊地说:“这个奖更应该属于我们的集体,没有同事们,我个人是难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寥寥数语,尽显大家风范。  寒门之子发奋苦读,业精于勤学有所成  于敏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