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身上存在的每一个问题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针对这种问题行为进行观察与原因分析。发现原因有生理、兴趣、没耐心、任务难、引起别人注意等方面。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指导,找到解决的策略,如提醒、积极强化、消退法。适宜的策略有助于保持幼儿的积极行为,消除幼儿的问题行为。
【关键词】注意力;短暂行为;策略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儿童天性活泼、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常常静不下心来,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把这种“活泼”的天性逐步导向“专注”习惯,到上学时再想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十分困难了。但幼儿身上存在的每一个问题行为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背后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如果我们不去探索他们行为的根源,一味地压制只会适得其反。面对问题行为,我们应当先了解、观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找出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观察与原因分析
孩子每一步的成长,都依赖于成人提供的环境与材料,环境和材料提供不当就会导致幼儿问题行为的出现。因此,我们应当针对幼儿这种问题行为进行观察,找到这些线索及出现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的策略。
(一)问题行为的观察
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具体的表现,本文通过对幼儿一日行为的观察记录,了解该幼儿的具体情况。
案例:
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其他小朋友都十分认真地在听老师讲,这时成成小朋友并没有专心在听,一会儿望望窗外、一会儿摸摸自己的衣服、一会儿咬手指甲,一会儿又转身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一会儿又发呆,尽管老师已经多次提醒他,但是他能坚持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0秒。
因此,从对成成的现察看出,他的这种问题行为可能出现在一天的任何一个时段,特别是在集中活动和集体活动时间。针对他的这种行为,老师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到引发他这种行为的原因。
(二)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
1.幼儿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
由于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导致自制能力比较差。加上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引导与纠正,才会造成幼儿长大后自控能力极其差,导致注意力极度不集中。
2.对这项活动完全不感兴趣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注意力远远大于其他事物。因此,兴趣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吸引他注意力最好的因素,是否对这个活动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做一些安静的、需要耐心的活动时
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在面对需要极大耐心的活动时,就会表现出一种急躁不耐烦的行为,因此,在进行阅读活动、认知操作活动等安静的活动时,成成就会出现心不在焉、东晃西晃的行为。
4.自己完成不了的任务
任务的难易程度往往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注意力程度,简单的任务让人有一种成就感,艰难的任务在失败几次后就会产生排斥,注意力就会降低,容易分心。
5.周围事物的吸引,外界的干扰
学龄前幼儿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外界的一点声响都会使他们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因此,成成经常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只要窗外有什么声响都会使他暂停正在进行的活动,将注意力转向外界,出现站起身、东看西看等行为。
6.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这些问题行为的出现往往也是因为幼儿急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才故意产生这种行为,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能注意到他。
7.家庭教养态度及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主要的场所,幼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而家庭教养及态度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是尤为深刻、长远的。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家长以关心之名去打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会儿削一只苹果送过去,一会儿送一杯开水或饮料,一会关照要保持距离、注意保护眼睛,如此这般,既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弄得孩子心烦意乱,哪里还能专心学习呢?
二、解决策略及实施步骤
(一)解决策略
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做适当指导非常重要,适宜策略有助于保持幼儿积极的行为,消除幼儿的问题行为。
1.对其言语提醒甚至警告
在面对幼儿不是特别严重的行为时,教师可以采取言语提醒的方式,让他马上意识到他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如果在多次提醒无果的情况下,可以加重语气,以警告的方式让其立即中断所做行为。
2.积极强化策略
教师应对幼儿问题行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先考虑的就是积极强化策略。这种策略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使用这种策略应当辅助以其他的方法,可以进行言语上的强化,但要注意语气的真诚,语言要有意义,但这并不是强化的唯一方法,还可以进行肢体上的接触,强化物的强化等。教师应该牢记,在改变幼儿某种问题行为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这种问题行为,教师不要像之前那样给予关注,要通过强化告诉幼儿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而且注意根据幼儿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及时地调整强化的间隔。
3.采用消退法,对行为不予理睬、注意
消退法也可以叫做忽视法,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用起来也不是很容易。当幼儿出现的這种行为不足以引起很大的危害,不是经常出现的行为时,教师可以采取忽视、不注意的态度,幼儿得不到老师的强化,自然而然地下次出现这种行为的次数就会减少。反之,如果是严重的危害行为,这种方法就不适用了。 4.惩罚法
就是幼儿出现某种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惩罚方法来减少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但是,采用惩罚方法要适度。根据行为的特点采取,而不是盲目地进行。
综上所述,在塑造幼儿的积极行为上,教师的指导策略非常关键。每一种策略也会有其针对性的问题行为。教师需要注意运用这些策略,要在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基礎上,选取最适宜的策略。
(二)实施步骤
1.尽可能创设有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的环境,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孩子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因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干扰而出现注意分散的现象。因此,要清楚环境中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尽可能隔绝一切外来的干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手机要处于关机状态,因为手机一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就被打乱了,幼儿的注意力也会随之产生转移。在进行区域活动的安排时,教师千万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动的活动(唱歌、律动等)和静的活动(美术、计算等)安排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也可以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利用新奇课件或课程辅助材料吸引和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对眼睛所触及到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和好奇。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顽皮和好动正是体现了这一阶段孩子们的基本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利用和所讲内容契合的辅助性材料,以此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选择好辅助性且新奇的课件,孩子们便会从他们原有的调皮和四处张望转到教师所展示的辅助材料上来,也就成功的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集中起来了。此外,家长可利用新颖、色彩丰富、富于运动变化的物体来吸引孩子的注意。
3.系统强化以增加幼儿对活动的注意力时间。在进行绘画等需要耐心与注意力活动时,教师及时地对其进行指导,并根据幼儿的活动时间确定强化间隔的时间,并随着他之后的活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强化时间的间隔。
4.在活动过程中,当幼儿出现了一些我们无法接受的行为,当这个行为不是经常出现时,我们会选择忽视与不注意那些无意义的活动,让他觉得这种行为老师并没有在意而达到消退的效果;当出现的是比较严重并影响其他幼儿的行为时,例如,经常离开位置到其他地方去,我们会采取惩罚的方法。
5.强化那些值得发扬的行为。例如,当幼儿专心致志地完成了一项任务,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孩子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重视,特别是在幼儿教育阶段表现得更加明显。别看幼儿年龄很小,但他们懂得起码的好与坏,知道了表扬和批评。所以,对在上课注意力比较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告诉其他孩子向做得好的孩子学习。这样幼儿就会对注意力有个评判标准了。同时,当个别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表扬他附近听课认真、注意力集中的幼儿,来激励他迅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对于幼儿来讲,这无疑是在“鼓励中促进成长”。
通过上述策略,成成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有了明显改善,在活动的坚持性上得到了提高,出现问题行为的次数减少了。因此,面对幼儿的种种问题行为,找到行为产生的原因,观察行为的发生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作为老师也不要一味地对这种问题儿童采取呵斥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方法慢慢地引导,相信在家园合作下,该幼儿的这种行为也会得到改善。
【关键词】注意力;短暂行为;策略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儿童天性活泼、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常常静不下心来,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把这种“活泼”的天性逐步导向“专注”习惯,到上学时再想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十分困难了。但幼儿身上存在的每一个问题行为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背后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如果我们不去探索他们行为的根源,一味地压制只会适得其反。面对问题行为,我们应当先了解、观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找出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观察与原因分析
孩子每一步的成长,都依赖于成人提供的环境与材料,环境和材料提供不当就会导致幼儿问题行为的出现。因此,我们应当针对幼儿这种问题行为进行观察,找到这些线索及出现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的策略。
(一)问题行为的观察
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具体的表现,本文通过对幼儿一日行为的观察记录,了解该幼儿的具体情况。
案例:
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其他小朋友都十分认真地在听老师讲,这时成成小朋友并没有专心在听,一会儿望望窗外、一会儿摸摸自己的衣服、一会儿咬手指甲,一会儿又转身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一会儿又发呆,尽管老师已经多次提醒他,但是他能坚持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0秒。
因此,从对成成的现察看出,他的这种问题行为可能出现在一天的任何一个时段,特别是在集中活动和集体活动时间。针对他的这种行为,老师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到引发他这种行为的原因。
(二)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
1.幼儿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
由于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导致自制能力比较差。加上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引导与纠正,才会造成幼儿长大后自控能力极其差,导致注意力极度不集中。
2.对这项活动完全不感兴趣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注意力远远大于其他事物。因此,兴趣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吸引他注意力最好的因素,是否对这个活动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做一些安静的、需要耐心的活动时
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在面对需要极大耐心的活动时,就会表现出一种急躁不耐烦的行为,因此,在进行阅读活动、认知操作活动等安静的活动时,成成就会出现心不在焉、东晃西晃的行为。
4.自己完成不了的任务
任务的难易程度往往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注意力程度,简单的任务让人有一种成就感,艰难的任务在失败几次后就会产生排斥,注意力就会降低,容易分心。
5.周围事物的吸引,外界的干扰
学龄前幼儿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外界的一点声响都会使他们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因此,成成经常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只要窗外有什么声响都会使他暂停正在进行的活动,将注意力转向外界,出现站起身、东看西看等行为。
6.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这些问题行为的出现往往也是因为幼儿急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才故意产生这种行为,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能注意到他。
7.家庭教养态度及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主要的场所,幼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而家庭教养及态度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是尤为深刻、长远的。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家长以关心之名去打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会儿削一只苹果送过去,一会儿送一杯开水或饮料,一会关照要保持距离、注意保护眼睛,如此这般,既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弄得孩子心烦意乱,哪里还能专心学习呢?
二、解决策略及实施步骤
(一)解决策略
教师对幼儿问题行为做适当指导非常重要,适宜策略有助于保持幼儿积极的行为,消除幼儿的问题行为。
1.对其言语提醒甚至警告
在面对幼儿不是特别严重的行为时,教师可以采取言语提醒的方式,让他马上意识到他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如果在多次提醒无果的情况下,可以加重语气,以警告的方式让其立即中断所做行为。
2.积极强化策略
教师应对幼儿问题行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先考虑的就是积极强化策略。这种策略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使用这种策略应当辅助以其他的方法,可以进行言语上的强化,但要注意语气的真诚,语言要有意义,但这并不是强化的唯一方法,还可以进行肢体上的接触,强化物的强化等。教师应该牢记,在改变幼儿某种问题行为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这种问题行为,教师不要像之前那样给予关注,要通过强化告诉幼儿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而且注意根据幼儿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及时地调整强化的间隔。
3.采用消退法,对行为不予理睬、注意
消退法也可以叫做忽视法,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用起来也不是很容易。当幼儿出现的這种行为不足以引起很大的危害,不是经常出现的行为时,教师可以采取忽视、不注意的态度,幼儿得不到老师的强化,自然而然地下次出现这种行为的次数就会减少。反之,如果是严重的危害行为,这种方法就不适用了。 4.惩罚法
就是幼儿出现某种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惩罚方法来减少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但是,采用惩罚方法要适度。根据行为的特点采取,而不是盲目地进行。
综上所述,在塑造幼儿的积极行为上,教师的指导策略非常关键。每一种策略也会有其针对性的问题行为。教师需要注意运用这些策略,要在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基礎上,选取最适宜的策略。
(二)实施步骤
1.尽可能创设有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的环境,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孩子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因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干扰而出现注意分散的现象。因此,要清楚环境中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尽可能隔绝一切外来的干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手机要处于关机状态,因为手机一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就被打乱了,幼儿的注意力也会随之产生转移。在进行区域活动的安排时,教师千万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动的活动(唱歌、律动等)和静的活动(美术、计算等)安排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也可以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利用新奇课件或课程辅助材料吸引和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对眼睛所触及到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和好奇。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顽皮和好动正是体现了这一阶段孩子们的基本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利用和所讲内容契合的辅助性材料,以此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选择好辅助性且新奇的课件,孩子们便会从他们原有的调皮和四处张望转到教师所展示的辅助材料上来,也就成功的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集中起来了。此外,家长可利用新颖、色彩丰富、富于运动变化的物体来吸引孩子的注意。
3.系统强化以增加幼儿对活动的注意力时间。在进行绘画等需要耐心与注意力活动时,教师及时地对其进行指导,并根据幼儿的活动时间确定强化间隔的时间,并随着他之后的活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强化时间的间隔。
4.在活动过程中,当幼儿出现了一些我们无法接受的行为,当这个行为不是经常出现时,我们会选择忽视与不注意那些无意义的活动,让他觉得这种行为老师并没有在意而达到消退的效果;当出现的是比较严重并影响其他幼儿的行为时,例如,经常离开位置到其他地方去,我们会采取惩罚的方法。
5.强化那些值得发扬的行为。例如,当幼儿专心致志地完成了一项任务,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孩子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重视,特别是在幼儿教育阶段表现得更加明显。别看幼儿年龄很小,但他们懂得起码的好与坏,知道了表扬和批评。所以,对在上课注意力比较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告诉其他孩子向做得好的孩子学习。这样幼儿就会对注意力有个评判标准了。同时,当个别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表扬他附近听课认真、注意力集中的幼儿,来激励他迅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对于幼儿来讲,这无疑是在“鼓励中促进成长”。
通过上述策略,成成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有了明显改善,在活动的坚持性上得到了提高,出现问题行为的次数减少了。因此,面对幼儿的种种问题行为,找到行为产生的原因,观察行为的发生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作为老师也不要一味地对这种问题儿童采取呵斥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方法慢慢地引导,相信在家园合作下,该幼儿的这种行为也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