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你看到一个伟大的企业,必定有人作出过远大的决策。”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这句话,是在西方企业身上总结出来的,但放到中国市场依然有效。比如海尔电器的张瑞敏,思念食品的李伟,淘宝网的马云等这些行业巨鳄,都始终秉持自己的人格操守,凭借远大决策和理念,使企业在诱惑与机会并存的环境中迅速成长,进而引领了整个行业。
在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想你”),我们见识了石聚彬,这个红枣行业开拓者的异样风采。“我是农民,身上散发着农民的气息,说着土里土气的地方话。我要立足红枣事业,服务三农,贡献三农……”作为“好想你”的董事长,石聚彬言语间“农”味十足。也许,正是这份淳朴的三农情怀,支撑起了他缤纷多彩的传奇人生。
红枣,是成事的根
1961年出生于新郑市孟庄镇小石庄村的石聚彬,14岁那年母亲得了重病,当他看到乡亲们提着红枣、鸡蛋前来看望,并兑钱治好母亲的病时,一种强烈的感恩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
知识就是力量。1981年,作为小石庄村当时唯一的高中生,自然有着比别人更多的理性思考与更远的见识。顺理成章,20岁的石聚彬当上了村委会主任。看着家乡漫山遍野的红枣树,他陷入了沉思。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才能让家乡人靠着红枣走向富裕呢?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摸着石头过河。1986年,中国市场经济还刚起步,许多人都有力无门。偶然的机会,石聚彬从报纸上看到一条信息,说红枣在南方颇受欢迎,很多深圳人都喜欢吃。这条信息让石聚彬如获至宝,他果断地筹集几千元,勇闯深圳,做起了红枣生意。“没想到一下子就挣了2万多元”,这让掘到人生第一桶金的石聚彬喜出望外。
对当时的小石庄村人来说,2万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第二年,石聚彬带着乡亲们的嘱托,满怀带领乡亲致富的豪情,拉着一大卡车红枣再赴深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南方八九月份的频繁雨水,让几吨红枣严重受潮,还没摆上摊位就全烂掉了。
看着一车烂枣,石聚彬痛心不已,自己毁掉的是乡亲们的心血和希望。他不敢进村,无颜见父老乡亲,天黑之后才偷偷回到家大哭了一场。内心愧疚的石聚彬辞去村委会主任职务,背着5万元债务外出挣钱,心想无论如何也要还上村民们的血汗钱!
在外漂泊的5年里,石聚彬始终挂念着家乡的发展:虽然家乡的红枣很有名气,但由于没有领头人,每年丰收后,村民只是赶着毛驴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叫卖,收入甚微。他还听说,乡亲们当初其实并没有过多地责怪自己,都很相信自己,如今大家都希望他能重新回来……
“家乡需要我,是我误解了乡亲们,我怎么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呢……”石聚彬悔恨交加,痛定思痛,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乡,决定戴罪立功,带领乡亲致富。
哲学家伯尔如此总结人的行为逻辑:“人的品格,就是他的方法。”回到家乡后,石聚彬拿出在外打工的所有积蓄,先是还清了村里的全部债务,然后承包了镇里濒临倒闭的干鲜果加工厂的一个车间,收购一批鸡心红枣,开始生产蜜枣产品——这就是“好想你”的前身。
回顾往事,石聚彬说:“如果不是当初赔了一大笔钱,我是不会成功的。乡亲们的宽容和信任,让我认定了红枣,认定红枣不但是家乡的根儿,也是我这辈子成事的根儿。”
“好想你”。河南的耀眼“名片”
“有自驱力的人就是追求卓越的人,为目标让自己跑起来。”美国作家凯普在他的《自驱力》中如此总结企业家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吸取了几年前的失败教训,石聚彬认真总结经验,并调查市场发现,南方人喜好用枣煲汤进补。为了突出营养价值,他别出心裁,别人用冰糖煮枣,他就用人参煮枣。此外,石聚彬还特别注重产品的包装,他打破常规,将自己研制的“鸡心人参枣”率先改用100克的精致小包装。
1992年10月,包装精致、携带方便的“鸡心人参枣”在深圳、广州卖得异常火爆,仅半年时间,销售额就达到30万元。随后,石聚彬乘胜追击,为产品注册了“奥星”商标,并从信用社贷款100万元,买下14亩地,建起了新工厂。
石聚彬一边卖枣,一边继续观察市场情况。当他了解到人们不喜欢吃带核的枣后,便迅速设计了一款类似缝纫机的半自动机器,将枣核取出后再进行加工。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无核鸡心枣在“广交会”上刚一露面,就被新加坡三和贸易公司预订了两吨。紧接着,闻风而动的批发商、经销商纷至沓来,竞相抢购。
一年时间,无核鸡心枣就让石聚彬净赚了100万元。丰厚的收益让同行们羡慕不已,纷纷跟风而上。一时间,市场上类似的产品层出不穷,石聚彬的无核枣进入销售淡季。
面对困局,石聚彬来到北京,希望能在大都市里为产品寻找到更宽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地上的口香糖让他灵光一闪,“如果能把红枣做成‘口香糖’的式样,研制出时尚精美的产品,一定会在市场上引起轰动。”
回到公司,石聚彬先把枣片做成长条,放在类似烟盒的包装里,到机场、火车站等场所免费派发,效果出奇的好。他一边考察市场,一边寻找适合枣片销售的渠道。本想选择当时所有厂商都看好的超市,但石聚彬分析后觉得超市渠道限制太多。靠人不如靠己,“想要完全掌控市场并快速销售,必须自己开店”。
市场渠道有了,包装有了,产品叫啥名字呢?“早开心,早儿春,枣儿红?”石聚彬一连想了200多个名字,经过筛选,最终选定为“好想你枣片”。专家和朋友对他说,这个名字有点酸,还有点俗。但石聚彬坚定自己的想法,并要用实践来证明它。
河南省郑州市纬二路店是石聚彬在郑州开的第一家红枣连锁店,“好想你枣片”上货第一天,他亲自来到店里,看看消费者对他力排众议而命名的产品会有怎样的反响。一位白领中年妇女来到店里,拿起一盒枣片,一看名字是“好想你”,随手就扔下了,“这老板还挺酸的,不买不买”。“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当时就傻了。”石聚彬说,“可这位大姐在店里转了一圈,嘴里嘟囔着‘好想你,好想你,嗯,还真有点意思,那买了’,最后她花800元买了8提’。”
石聚彬成功了!如同一石击水,“好想你”一时间风靡整个郑州市场,并在短短几年间成长为河南的一张耀眼名片。“(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还用‘好想你’迎送外地客人呢。”石聚彬颇感自豪。
塑造品牌。开辟新行业
从口香糖式的枣片、号称“东方咖啡”的枣粉,到煲汤的枣干、皮脆肉鲜的零嘴红枣,再到红枣新茶、红枣滋补酒。围绕一颗小红枣,石聚彬硬是将“好想你”打造成了“红枣帝国”。
现在,“好想你”不仅在河南新郑建有红枣工业园,还分别在新疆阿克苏、若羌,河北沧州,陕西等地建有红枣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好想你”先后赢得了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枣产品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荣誉。与此同时,始终“迎涛而立”的石聚彬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九届中国十大 杰出青年农民”“CCTV年度三农人物创新奖”“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5月20日,“好想你”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为中国红枣上市第一股。“红枣做大做强,并不是我赚了多少钱,值得自豪的是我开辟了一个行业。”石聚彬动情地说。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为了将“好想你”打造成独树一帜、声名远播的知名品牌,石聚彬不停地施展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在他看来,农副产品如果没有品牌支撑,就无法在行业中成为引领者。只有拥有一个好品牌,产品才能畅销,企业才能变得规范,逐步做大做强。每一个特色农产品都有自己历史渊源,且都与人们的生活、风俗等休戚相关,只有巧妙地挖掘其中的特色文化并加以弘扬,品牌效应才能凸显出来。
秉持品牌理念,石聚彬建立了红枣示范园和红枣博物馆,办了“好想你”文化报。一年一度的中华枣乡风情游暨好想你红枣文化节,充分展现了红枣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使红枣与人们的生活、文化、健康、情趣充分融合在一起。
“我们倡导膳食,始终围绕‘安全、卫生、营养、口感’来经营,要将‘好想你’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道德产业。”石聚彬说,如果一个企业始终从品牌上来考虑未来的发展,那么她一定会成为一个长青的企业。
“我希望能将‘好想你’做成一个百年老店。”石聚彬说这是他的梦想,“3年内,公司的销售额预计达到20亿元。未来,我要把这‘仨核桃俩枣’的生意做成百亿大产业。”
感恩人生,乐做一棵大枣树
“我是农民,我要奋发,我要从自我做起,我要用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把红枣加工成安全、卫生、营养、好吃的食品奉献给大家;我是一个农民,我要自尊,我要自爱,我要自我创新、自我强大……”石聚彬喜欢用类似于诗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他身上,始终散发着淳朴而宽厚的乡村气质。
“我感恩我的先辈们,是他们亲手把一棵棵枣树种下,让我们后来人能够背靠大树好乘凉,背靠枣树早成长。”正是心怀感恩之情,10多年来,石聚彬带领着家乡人从贫穷奔上了小康,“目前,村民的大部分枣树都由公司统一管理,他们只管收获果实就行了;另外,几千名村民被安排在公司上班,拿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工资。”
为了家乡,石聚彬真诚地付出着:为乡亲们打井、修路,为生活困难的村民提供资金帮助,组建农民文艺队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每一件事他都做得认认真真,乐此不疲。此外,“好想你”还专门成立了教育基金会,至今已资助上百名困难学生。2010年特向中国政法大学捐款500万元,以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每有灾难发生,“好想你”都慷慨解囊,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一个企业应有的道义和责任。
采访就要结束时,石聚彬的手机响起。“我是大枣树啊……”听不清对方的声音,但石聚彬认真而风趣的话语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枣园。
“枣树是铁杆庄稼,是树上粮仓。困难年代,它被称为度荒的‘救命树’,现如今,它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树’。它可以让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荫,让一片片沙漠变成绿洲,让千千万万果农鼓起腰包”。说起红枣,石聚彬侃侃而谈。作为“红枣帝国”的“国王”,石聚彬显然更乐意别人称他为“大枣树”。
9月4日,在人们的期待中,“2011·中华枣乡风情游暨第九届好想你红枣文化节”隆重开幕。来自印度、伊朗、匈牙利、捷克、美国、巴西等五大洲主要产枣国和中国主要产枣省林业厅(局),以及科研院所、高校、红枣生产加工企业等方面代表300多人齐聚新郑,共品新枣,共享喜悦。
“风情枣乡,魅力新郑——游枣乡、摘红枣、行鸿运”是这次活动的主题。醉一回枣园秋色,品一回乡村野趣,游走在百年黄帝贡枣园里,触摸着百年枣业根基,体验着红枣制品的精工细作,感受着热闹而神秘的打枣仪式……回归大自然的人们满心喜悦,通体舒畅。
微微泛红的枣儿玲珑剔透,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甜香;一颗颗枣树仿佛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娘,微笑着迎接八方来客。
在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想你”),我们见识了石聚彬,这个红枣行业开拓者的异样风采。“我是农民,身上散发着农民的气息,说着土里土气的地方话。我要立足红枣事业,服务三农,贡献三农……”作为“好想你”的董事长,石聚彬言语间“农”味十足。也许,正是这份淳朴的三农情怀,支撑起了他缤纷多彩的传奇人生。
红枣,是成事的根
1961年出生于新郑市孟庄镇小石庄村的石聚彬,14岁那年母亲得了重病,当他看到乡亲们提着红枣、鸡蛋前来看望,并兑钱治好母亲的病时,一种强烈的感恩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
知识就是力量。1981年,作为小石庄村当时唯一的高中生,自然有着比别人更多的理性思考与更远的见识。顺理成章,20岁的石聚彬当上了村委会主任。看着家乡漫山遍野的红枣树,他陷入了沉思。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才能让家乡人靠着红枣走向富裕呢?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摸着石头过河。1986年,中国市场经济还刚起步,许多人都有力无门。偶然的机会,石聚彬从报纸上看到一条信息,说红枣在南方颇受欢迎,很多深圳人都喜欢吃。这条信息让石聚彬如获至宝,他果断地筹集几千元,勇闯深圳,做起了红枣生意。“没想到一下子就挣了2万多元”,这让掘到人生第一桶金的石聚彬喜出望外。
对当时的小石庄村人来说,2万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第二年,石聚彬带着乡亲们的嘱托,满怀带领乡亲致富的豪情,拉着一大卡车红枣再赴深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南方八九月份的频繁雨水,让几吨红枣严重受潮,还没摆上摊位就全烂掉了。
看着一车烂枣,石聚彬痛心不已,自己毁掉的是乡亲们的心血和希望。他不敢进村,无颜见父老乡亲,天黑之后才偷偷回到家大哭了一场。内心愧疚的石聚彬辞去村委会主任职务,背着5万元债务外出挣钱,心想无论如何也要还上村民们的血汗钱!
在外漂泊的5年里,石聚彬始终挂念着家乡的发展:虽然家乡的红枣很有名气,但由于没有领头人,每年丰收后,村民只是赶着毛驴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叫卖,收入甚微。他还听说,乡亲们当初其实并没有过多地责怪自己,都很相信自己,如今大家都希望他能重新回来……
“家乡需要我,是我误解了乡亲们,我怎么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呢……”石聚彬悔恨交加,痛定思痛,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乡,决定戴罪立功,带领乡亲致富。
哲学家伯尔如此总结人的行为逻辑:“人的品格,就是他的方法。”回到家乡后,石聚彬拿出在外打工的所有积蓄,先是还清了村里的全部债务,然后承包了镇里濒临倒闭的干鲜果加工厂的一个车间,收购一批鸡心红枣,开始生产蜜枣产品——这就是“好想你”的前身。
回顾往事,石聚彬说:“如果不是当初赔了一大笔钱,我是不会成功的。乡亲们的宽容和信任,让我认定了红枣,认定红枣不但是家乡的根儿,也是我这辈子成事的根儿。”
“好想你”。河南的耀眼“名片”
“有自驱力的人就是追求卓越的人,为目标让自己跑起来。”美国作家凯普在他的《自驱力》中如此总结企业家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吸取了几年前的失败教训,石聚彬认真总结经验,并调查市场发现,南方人喜好用枣煲汤进补。为了突出营养价值,他别出心裁,别人用冰糖煮枣,他就用人参煮枣。此外,石聚彬还特别注重产品的包装,他打破常规,将自己研制的“鸡心人参枣”率先改用100克的精致小包装。
1992年10月,包装精致、携带方便的“鸡心人参枣”在深圳、广州卖得异常火爆,仅半年时间,销售额就达到30万元。随后,石聚彬乘胜追击,为产品注册了“奥星”商标,并从信用社贷款100万元,买下14亩地,建起了新工厂。
石聚彬一边卖枣,一边继续观察市场情况。当他了解到人们不喜欢吃带核的枣后,便迅速设计了一款类似缝纫机的半自动机器,将枣核取出后再进行加工。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无核鸡心枣在“广交会”上刚一露面,就被新加坡三和贸易公司预订了两吨。紧接着,闻风而动的批发商、经销商纷至沓来,竞相抢购。
一年时间,无核鸡心枣就让石聚彬净赚了100万元。丰厚的收益让同行们羡慕不已,纷纷跟风而上。一时间,市场上类似的产品层出不穷,石聚彬的无核枣进入销售淡季。
面对困局,石聚彬来到北京,希望能在大都市里为产品寻找到更宽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地上的口香糖让他灵光一闪,“如果能把红枣做成‘口香糖’的式样,研制出时尚精美的产品,一定会在市场上引起轰动。”
回到公司,石聚彬先把枣片做成长条,放在类似烟盒的包装里,到机场、火车站等场所免费派发,效果出奇的好。他一边考察市场,一边寻找适合枣片销售的渠道。本想选择当时所有厂商都看好的超市,但石聚彬分析后觉得超市渠道限制太多。靠人不如靠己,“想要完全掌控市场并快速销售,必须自己开店”。
市场渠道有了,包装有了,产品叫啥名字呢?“早开心,早儿春,枣儿红?”石聚彬一连想了200多个名字,经过筛选,最终选定为“好想你枣片”。专家和朋友对他说,这个名字有点酸,还有点俗。但石聚彬坚定自己的想法,并要用实践来证明它。
河南省郑州市纬二路店是石聚彬在郑州开的第一家红枣连锁店,“好想你枣片”上货第一天,他亲自来到店里,看看消费者对他力排众议而命名的产品会有怎样的反响。一位白领中年妇女来到店里,拿起一盒枣片,一看名字是“好想你”,随手就扔下了,“这老板还挺酸的,不买不买”。“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当时就傻了。”石聚彬说,“可这位大姐在店里转了一圈,嘴里嘟囔着‘好想你,好想你,嗯,还真有点意思,那买了’,最后她花800元买了8提’。”
石聚彬成功了!如同一石击水,“好想你”一时间风靡整个郑州市场,并在短短几年间成长为河南的一张耀眼名片。“(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还用‘好想你’迎送外地客人呢。”石聚彬颇感自豪。
塑造品牌。开辟新行业
从口香糖式的枣片、号称“东方咖啡”的枣粉,到煲汤的枣干、皮脆肉鲜的零嘴红枣,再到红枣新茶、红枣滋补酒。围绕一颗小红枣,石聚彬硬是将“好想你”打造成了“红枣帝国”。
现在,“好想你”不仅在河南新郑建有红枣工业园,还分别在新疆阿克苏、若羌,河北沧州,陕西等地建有红枣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好想你”先后赢得了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枣产品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荣誉。与此同时,始终“迎涛而立”的石聚彬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九届中国十大 杰出青年农民”“CCTV年度三农人物创新奖”“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5月20日,“好想你”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为中国红枣上市第一股。“红枣做大做强,并不是我赚了多少钱,值得自豪的是我开辟了一个行业。”石聚彬动情地说。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为了将“好想你”打造成独树一帜、声名远播的知名品牌,石聚彬不停地施展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在他看来,农副产品如果没有品牌支撑,就无法在行业中成为引领者。只有拥有一个好品牌,产品才能畅销,企业才能变得规范,逐步做大做强。每一个特色农产品都有自己历史渊源,且都与人们的生活、风俗等休戚相关,只有巧妙地挖掘其中的特色文化并加以弘扬,品牌效应才能凸显出来。
秉持品牌理念,石聚彬建立了红枣示范园和红枣博物馆,办了“好想你”文化报。一年一度的中华枣乡风情游暨好想你红枣文化节,充分展现了红枣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使红枣与人们的生活、文化、健康、情趣充分融合在一起。
“我们倡导膳食,始终围绕‘安全、卫生、营养、口感’来经营,要将‘好想你’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道德产业。”石聚彬说,如果一个企业始终从品牌上来考虑未来的发展,那么她一定会成为一个长青的企业。
“我希望能将‘好想你’做成一个百年老店。”石聚彬说这是他的梦想,“3年内,公司的销售额预计达到20亿元。未来,我要把这‘仨核桃俩枣’的生意做成百亿大产业。”
感恩人生,乐做一棵大枣树
“我是农民,我要奋发,我要从自我做起,我要用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把红枣加工成安全、卫生、营养、好吃的食品奉献给大家;我是一个农民,我要自尊,我要自爱,我要自我创新、自我强大……”石聚彬喜欢用类似于诗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他身上,始终散发着淳朴而宽厚的乡村气质。
“我感恩我的先辈们,是他们亲手把一棵棵枣树种下,让我们后来人能够背靠大树好乘凉,背靠枣树早成长。”正是心怀感恩之情,10多年来,石聚彬带领着家乡人从贫穷奔上了小康,“目前,村民的大部分枣树都由公司统一管理,他们只管收获果实就行了;另外,几千名村民被安排在公司上班,拿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工资。”
为了家乡,石聚彬真诚地付出着:为乡亲们打井、修路,为生活困难的村民提供资金帮助,组建农民文艺队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每一件事他都做得认认真真,乐此不疲。此外,“好想你”还专门成立了教育基金会,至今已资助上百名困难学生。2010年特向中国政法大学捐款500万元,以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每有灾难发生,“好想你”都慷慨解囊,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一个企业应有的道义和责任。
采访就要结束时,石聚彬的手机响起。“我是大枣树啊……”听不清对方的声音,但石聚彬认真而风趣的话语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枣园。
“枣树是铁杆庄稼,是树上粮仓。困难年代,它被称为度荒的‘救命树’,现如今,它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树’。它可以让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荫,让一片片沙漠变成绿洲,让千千万万果农鼓起腰包”。说起红枣,石聚彬侃侃而谈。作为“红枣帝国”的“国王”,石聚彬显然更乐意别人称他为“大枣树”。
9月4日,在人们的期待中,“2011·中华枣乡风情游暨第九届好想你红枣文化节”隆重开幕。来自印度、伊朗、匈牙利、捷克、美国、巴西等五大洲主要产枣国和中国主要产枣省林业厅(局),以及科研院所、高校、红枣生产加工企业等方面代表300多人齐聚新郑,共品新枣,共享喜悦。
“风情枣乡,魅力新郑——游枣乡、摘红枣、行鸿运”是这次活动的主题。醉一回枣园秋色,品一回乡村野趣,游走在百年黄帝贡枣园里,触摸着百年枣业根基,体验着红枣制品的精工细作,感受着热闹而神秘的打枣仪式……回归大自然的人们满心喜悦,通体舒畅。
微微泛红的枣儿玲珑剔透,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甜香;一颗颗枣树仿佛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娘,微笑着迎接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