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寓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简单的故事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感受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究竟怎么样落实重点,攻破难点呢?在试教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次调整。
[课堂点击]
设计方案一:鹬蚌相持不下,结果却让渔翁捡了个大便宜。因此,这个成语还有后半部分,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故事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方案二:一心想占上风的鹬和蚌居然让渔翁捡了个大便宜。得到这笔意外收获的渔翁会说些什么呢?展开想象,想一想。
设计方案三:鹬和蚌被捉进了渔翁的渔篓里,这下真的分不开了。它们俩还会继续争执下去吗?此时,这对难兄难弟又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模仿前面的对话描写,也写一段对话。
[分析与思考]
设计方案的调整过程,体现了教者思路的变化,也呈现出教学理念的发展轨迹,给大家一个重要的启示——教学预设要有三种意识:对象意识、反馈意识、学科意识。
所谓对象意识,就是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预设。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年龄、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等。
第一个设计方案要求三年级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理性地概括出抽象的哲理,显然缺乏对象意识。首先,孩子读寓言是把自己作为动物世界的一部分的,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站在审视的立场,“故事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就硬生生地将孩子从寓言的世界中拔了出来,极易造成课堂的冷场、教学情境的脱节。其次,孩子在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影响,他们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使得这种教育和影响只能是潜移默化的,是简单而淳朴的,他们还有今后若干年的积淀以丰富、完善这种认识,使之逐渐深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进行抽象概括不仅受认识水平所限,而且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不足。本应精确、凝练的寓理从孩子的口中出来,显得浅薄、偏颇也在情理之中,与其如此,换一个思路岂不更好?
所谓反馈意识,就是在预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学设计进行审视、考量,是一种反观照,也就是常说的“以学定教”。带着反馈意识进行教学预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鹬蚌相争》的第二个方案较之第一个方案,更为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问题的提出没有从故事情境中抽离出来,而是对故事的拓展和延伸,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补充文本的空白。显然,教者想让教育的渗透自然而然,不留痕迹。然而,让人困惑的是,学生课堂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究其原因,教者在方案预设时丢了反馈意识,没能通过设想学生的反应以衡量自己的教学设计,这种单向准备遮蔽了教者的视角,使之作出错误的判断。
“得到这笔意外收获的渔翁会说些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教者可在脑海中进行教学实施预演。学生以渔翁的口吻表达,可以更生活化、形象化一些,有别于抽象概括。乍一看,难度降低了,然而透过表象,不难发现,两个方案的本质还是一样的,都是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哲人的角度,对鹬和蚌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冷静而理性地提出忠告,所不同的是“哲人”由学生变成了老渔翁。
所谓学科意识,就是在教学预设时,明晰语文学科特点,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谨防学科特点模糊化,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
第三个设计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变化是立足点降了下来,巧妙地安排学生与故事中形象融为一体,设身处地地站在鹬和蚌的角度进行自我反省,自然而然地受到启发,明白道理。第二个变化是提出了“模仿前面的对话描写,也写一段对话”的要求。这个要求体现了教者强烈的学科意识,紧紧抓住了语文的缰绳。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文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典型的、可摹仿的范例,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学习、借鉴写作的方法、技巧和构思。《鹬蚌相争》中的对话描写比较成功: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在教学时,不仅要指导读好鹬蚌之间的对话,对于三年级学生,还应该让他们掌握对话描写的方法。第三种设计不但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落实了寓言的教学目标,而且巧妙地进行迁移,坚守了语文本位,两者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发展了语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点击]
设计方案一:鹬蚌相持不下,结果却让渔翁捡了个大便宜。因此,这个成语还有后半部分,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故事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方案二:一心想占上风的鹬和蚌居然让渔翁捡了个大便宜。得到这笔意外收获的渔翁会说些什么呢?展开想象,想一想。
设计方案三:鹬和蚌被捉进了渔翁的渔篓里,这下真的分不开了。它们俩还会继续争执下去吗?此时,这对难兄难弟又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模仿前面的对话描写,也写一段对话。
[分析与思考]
设计方案的调整过程,体现了教者思路的变化,也呈现出教学理念的发展轨迹,给大家一个重要的启示——教学预设要有三种意识:对象意识、反馈意识、学科意识。
所谓对象意识,就是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预设。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年龄、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等。
第一个设计方案要求三年级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理性地概括出抽象的哲理,显然缺乏对象意识。首先,孩子读寓言是把自己作为动物世界的一部分的,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站在审视的立场,“故事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就硬生生地将孩子从寓言的世界中拔了出来,极易造成课堂的冷场、教学情境的脱节。其次,孩子在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影响,他们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使得这种教育和影响只能是潜移默化的,是简单而淳朴的,他们还有今后若干年的积淀以丰富、完善这种认识,使之逐渐深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进行抽象概括不仅受认识水平所限,而且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不足。本应精确、凝练的寓理从孩子的口中出来,显得浅薄、偏颇也在情理之中,与其如此,换一个思路岂不更好?
所谓反馈意识,就是在预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学设计进行审视、考量,是一种反观照,也就是常说的“以学定教”。带着反馈意识进行教学预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鹬蚌相争》的第二个方案较之第一个方案,更为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问题的提出没有从故事情境中抽离出来,而是对故事的拓展和延伸,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补充文本的空白。显然,教者想让教育的渗透自然而然,不留痕迹。然而,让人困惑的是,学生课堂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究其原因,教者在方案预设时丢了反馈意识,没能通过设想学生的反应以衡量自己的教学设计,这种单向准备遮蔽了教者的视角,使之作出错误的判断。
“得到这笔意外收获的渔翁会说些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教者可在脑海中进行教学实施预演。学生以渔翁的口吻表达,可以更生活化、形象化一些,有别于抽象概括。乍一看,难度降低了,然而透过表象,不难发现,两个方案的本质还是一样的,都是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哲人的角度,对鹬和蚌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冷静而理性地提出忠告,所不同的是“哲人”由学生变成了老渔翁。
所谓学科意识,就是在教学预设时,明晰语文学科特点,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谨防学科特点模糊化,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
第三个设计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变化是立足点降了下来,巧妙地安排学生与故事中形象融为一体,设身处地地站在鹬和蚌的角度进行自我反省,自然而然地受到启发,明白道理。第二个变化是提出了“模仿前面的对话描写,也写一段对话”的要求。这个要求体现了教者强烈的学科意识,紧紧抓住了语文的缰绳。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文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典型的、可摹仿的范例,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学习、借鉴写作的方法、技巧和构思。《鹬蚌相争》中的对话描写比较成功: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在教学时,不仅要指导读好鹬蚌之间的对话,对于三年级学生,还应该让他们掌握对话描写的方法。第三种设计不但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落实了寓言的教学目标,而且巧妙地进行迁移,坚守了语文本位,两者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发展了语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