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静”下来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c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安排过多的活动,诸如讨论交流、诵读大会等,虽然课堂较为活跃,但是却缺乏适当的总结归纳,致使一堂课后学生能掌握的东西很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 教师让课堂在适当的时候静下来,既摆脱架空分析和架空讨论,脱离学生阅读发展规律的现象,又能让学生冷静深刻的思考,从而静心、用心揣摩文本的内容,在静读、静悟、静思中和文本形成共鸣,提高最佳的阅读效果。
  一、避免架空,在静读中品析语言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本都有形象化的语言,都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产生艺术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文本中使用到的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在默读中静静思考,尝试自主找到这些表达方式在文中的范例,并尝试说出它们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习《三亚落日》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介绍“意境”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静静思考,体会文章中有哪些词句展现出独有的意境美。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文章运用各种方式展现唯美的意境。有学生提出,文章善于使描绘颜色,用最具有特点的词汇来绘制唯美的自然风光。作者不是单纯用颜色词,而往往使用比喻的手法,让色彩更具有形象性,如“玉屑银末般的细沙”“碧玉般的树冠”“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等。还有学生提出,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落日变得具有人情味,同时也让读者感觉更真切。例如文章将落日拟人化,说成是“快乐的孩童”“跳水员”,这些地方不仅新颖,而且还将作者的审美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能体会到作者的审美情趣。还有学生提出,文章选用动词十分新颖,如“被海水蘸蓝了”,这里的“蘸”能让人感受到白鸥轻盈的姿态,更具有形象感,运用十分巧妙。在這样的静思品析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二、披文入情,在静思中体验情感
  不少小学语文课堂都给人书声朗朗的感觉,然而部分小学生在朗诵的时候缺乏情感,有口无心,这削弱了朗读的效果。教师可以适当构筑“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深入思考,默默品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在进行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的同时展现了人物的内心,并将文章的情节发展向高潮不断推进。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静心品读这些部分,思考一下这些场景对升华人物精神情感所起的作用。有学生在阅读后提出:“突然间课桌晃动起来,继而整栋房子都动了起来,此时谭老师的反应十分快,立刻便让学生快点跑,什么东西都不要拿,这说明谭老师具有临危不乱的特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却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学生提出:“在文章中还有一处场景描写,碎裂的砖块和水泥板重重地砸了下来,房屋都倒塌了,而此时谭老师却用身体作为支撑,保护住了几个学生。这里通过描写环境的恶劣,体现出了谭老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让谭老师的形象顿时变得更加高大。”在静静品读中,学生和文本中的人物形成情感共鸣,感受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体会到谭老师用生命保护学生的伟大精神。
  三、百读不厌,在静心中感悟哲理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默读文本能促使小学生从渐悟到顿悟,感受文本中的哲理。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要让他们体会到文本深处的哲理,则要通过反复阅读的方法,在叩问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得到启发。
  阅读《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能让人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教师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静地品味文章,感受文中的事例的韵味。学生在阅读后发现文章的最后将本文的哲理展示了出来,提出弯曲并不是屈服,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思考文章中的事例为何能让人感受到这样的人生哲理,思索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事例也体现了这样的人生哲理。学生在静静感悟中找到了不少能验证这个哲理的事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他们在默读中提高语感,品味文意。教师在安排教学环节的时候要适当设置默读环节,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提高阅读境界,最终达到积累语言并将其内化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明道小学(226600)
其他文献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畅所欲言,给他们更多话语表达权和自由探知权,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生本主义和人文化。生本主义原则下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调整、自我创设和自我提高的机会。运用示范效应,多给学生更多的指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情境角色、朗读感知中多展露风采,能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一、团队合作的“小先生”,增强凝聚力  每一位学生都是天使,都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在任务化探究中,以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融入、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课堂吸引力不断增加,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然而教学方法虽然更新了,但学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仍然存在,笔者仔细研磨原因,发现很多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从进行阅读和写作。新课标对儿童识字提出了“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重视写字、降低难度的特点。低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会写1200个左右。而低年级孩子刚入学就开始接触汉字,且汉字数量多,易混淆,给学生识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一、利用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古诗中的语言不通俗易懂,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想要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教师就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朗读诗词 了解背景  古诗词的语言简洁精炼,韵律感极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赏析每一首古诗词时一定要多朗读几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诗人对不同事物独特的表现形式,如何在短短几十字中运用精炼且优美的语言完全的表达出心中所想。同时还要了解诗人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写景类文章靓丽独特,它们或状写祖国美丽山河的美不胜收、描摹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尽情呈现祖国各地的风情;或率领学生游历山川河海、探寻宗迹;或借助美景抒发情感……这类文章,鲜明的特点是语言上的诗情画意,景物描摹中的特色明朗,情感方面的自然直率,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人文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研读写景类文章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把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