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秋历史文化古迹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huo197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蒯聩台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一处重要遗迹,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遗址周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解开豫北乃至临近地区的古代文化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蒯聩台遗址的形成过程,是豫东北地区古文化发展序列的一个缩影,是濮阳市古老文明的实物见证,对研究濮阳地区古文化分期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关鍵词】蒯聩台遗址;仰韶文化;春秋文化;商周;鼎;簋;甗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蒯聩台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文化聚落遗址。春秋时期,卫国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刺杀南子(蒯聩之庶母)未遂,后逃到晋国避难。公元前493年4月,卫灵公死,蒯聩之子辄被立为国君,史称卫出公。同年六月“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与卫出公争夺君位,这样蒯聩在此盘踞长达13年之久。遗址内文化遗存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所以蒯聩台遗址于1977年被濮阳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公布为濮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蒯聩台遗址整个面积约6万平方米,呈长方形,遗址中心处原地可见文化遗存,现靠遗址处呈一个高8米、东西70米、南北50米的大台地。1985年至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为配合油田基本建设,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文化遗存相当丰富,自下而上依次叠压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周、汉代文化层,出土遗物有仰韶文化的直腹小罐、平底红陶钵、折腹红陶盆。龙山文化有素面红陶罐、旋纹灰陶罐、绳纹灰陶鬲、绳纹、弦纹三系陶器盖等,还有东周时期的三菱锥形灰陶件,汉代出土器物最多,现都在河南省文物所存放。目前,蒯聩台遗址经过开发和整修,成为一处文物旅游景点,遗址内小路弯弯曲曲,草坪种植合理,台地高大雄伟,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场所。
  一、蒯聩台遗址地理位置
  蒯聩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建设路东段北侧。地理坐标为:北纬35°45′25″,东经115°2′20″,地面海拔高程52米。气候属温暖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 14.4℃,平均年降水量为626毫米。遗址南距濮阳县约5.5公里,北距西白仓2公里,东距马颊河0.5公里(马颊河为古代九河之一,是介于海、黄二河间单独入海的水系),西距京开大道1公里,西南1.5公里处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戚城遗址,1公里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路墓,遗址西约2公里处是汉代以前的黄河故道。
  二、遗址保存现状
  蒯聩台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60米,东西宽110,周长740米。1998年濮阳市人民政府和中原油田对遗址的周围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对遗址进行了美化,靠北边呈一个高8米,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共3500平方米长方形台地,下面在3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种植草坪,中间修筑有弯道,每块草坪四周栽有预制花砖,内有浇水管线。有供应处物业管理站管理花草,遗址由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负责管理,目前保存现状较好。
  三、蒯聩台遗址发掘简况
  早在70年代,蒯聩台遗址呈一大土丘状,是春秋时期卫太子蒯聩由晋返戚后居住的地方。土丘面积约3000平方米。经钻探,得知这一土丘系人工堆积而成,乱土厚达4米。西部、东部都发现被战国和汉代墓葬所打破,表明土丘年代应早于战国时代。土丘以南、以西下有龙山文化层,地面上古代遗物俯拾皆是,有龙山文化的灰陶条纹罐和陶碗等。周代遗物甚多,器型有鬲、翁、罐、豆等。汉代遗物有大型陶器碎片、绳纹小砖、筒瓦等。至1976年随着中原油田开发和发展,蒯聩台遗址及周围土地被油田供应处征用,靠遗址南边建一加油站和油库,遗址的原貌遭到严重的破坏。土丘的面积逐渐减少,到1985年,为保护好遗址不再受到破坏,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中原油田有关领导联系,商定在中原油田设立工作站,经费由油田出,于1985年6月对蒯聩台遗址进行发掘。发掘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丁清贤和南海森主持,共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发现了仰韶、龙山、晚商、春秋及汉代等时期的古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遗存,发现窖穴7个,多呈圆形。出土的陶器中,红陶占90%以上,以红顶钵、碗、重唇小口平底瓶、直口折腹盆等器形和平行短线彩纹为特点,应属于后岗类型。(后岗类型的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树木年轮矫正,约为公元前4390-4180年)。
  龙山文化遗存,发现房子5座,窖穴46个。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类型的对比,可分为三期。早期和中晚期有明显的区别,早期炊器为深腹罐,到了中晚期,炊器中虽然也有罐,但出现了鬼脸式足鼎、帯流鬶、甗(yan) 等三足炊器。中晚期的时代相当于汤阴白营遗址的早中期 。
  晚商文化遗存,发现房子一座,窖穴21个。出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极少,长方形鬲腹稍深,三足较矮,厚胎、粗绳纹、饰环路纹的鬲最为盛行。另外还有簋(gui)、豆、圆腹缸、瓮等器形。从陶器风格和器物造型看,其年代大体相当于殷墟二期。
  春秋文化遗存,此期文化层由于显露于地表和汉墓的破坏,所剩无几。发现灰坑9个,出土陶器比较破碎,从器物残片看有盆、缸、 盂、甑(zeng )等,此期最具有的特点是一种三菱锥形的陶器,它的四个面各有一个小窝,用途尚不清楚。另外,在此层中发现大量小平砖,在此层下面还发现有夯土台基,从而说明在春秋时期确有人在此居住过。
  到了汉代,人们视台地为风水宝地。汉代文化遗存只发现墓葬近百座,多数开口于地表,有的墓室已暴露,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的类比,参照墓砖、铜钱的变化,可分为五期:一期(武帝之前),全部为土坑竖穴墓,墓穴较深,有的接近墓底时用砖砌成槨,平顶。一般较狭小,墓室的前端凿有简陋的耳室。墓式为仰身直肢,部分墓尚存木棺痕迹。二期、三期墓室变浅,一般较为宽阔,出现空心砖墓。在一二三期的墓葬中,随葬的陶器有罐、壶、瓮。鼎、灶、盆等器类。一期随葬品多为使用器,二三期开始出现冥器和五铢钱。四期,有的墓室可分为前、后室,前室作穹窿顶或孤形顶,随葬品有明显的改变,陶器大多数用高岭土烧成,陶质冥器增多,有灶、猪圈、井等,同时出土有大泉五十、货泉、刀布等货币。其时代应属于王莽时期。五期,墓葬形制比四期更为复杂。甬道加长,墓室很浅,随葬品中陶质冥器趋于普遍,除上一期已经出现的外,家畜的种类增多,有鸡、狗、牛等,另外还有牛车、人佣等。墓室五铢钱较多,还出现被凿去钱心的环钱。此期的时代应为汉代。
  四、蒯聩台遗址的历史价值评定
  蒯聩台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一处重要遗迹,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遗址周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解开豫北乃至临近地区的古代文化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
  遗址自下而上依次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春秋和汉等文化层次。从各时代出土器物风格和造型看,具有豫北地区普遍性,扩大了人们对该地区分布地域的认识。遗址为古代居民居住点,从六千年前至春秋时期,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达四千年之久。 蒯聩台遗址的形成过程,是豫东北地区古文化发展序列的一个缩影,是濮阳市古老文明的实物见证,对研究濮阳地区古文化分期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五、遗址保护规划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依据,根据《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出发,贯彻保护现状,减少人为破坏的原则。继续进行更科学的保护研究,利用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扩大其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文物保护区内,严禁进行大型基本建设,要在充分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规划利用。加大与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尽可能地避免盲目的建设和规划,破坏遗址的文化层次和价值。蒯聩台遗址保护总体思路应符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及政府18号令“将大遗址重点保护我范围作为城市绿地,绿化美化”的要求。
  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一般不允许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确需要者,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进行报批。从台地向北50米到中原油田第五中学院内,向西61米,向东50米,向南210米到建设路的遗址重点保护区内土地使用权划归文化(文物)主管部门。蒯聩台遗址保护方案要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待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市文化(文物)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实施和管理工作;所需资金由国家文物局拨付和市政府自筹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文颖,田聚常.东周列国会盟圣地——戚城[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程瑞玲(1968-),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大专,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都锦生织锦由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都锦生于1922年创办。在近百年历史中,都锦生织锦几经浮沉,后继者始终继承都锦生热爱、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并将其尽付织魂,续写都锦生的“锦绣中华”梦,更以织锦向世人展现东方神韵。本文主要从四方面介绍都锦生织锦的“锦绣中华”梦。  【关键词】都锦生;织锦;创新;传承;外交  【中图分类号】J503 【文献标识码】A  都锦生织锦由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都锦生于1922年
【摘要】宣传教育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是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体现博物馆功能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市14家基层博物馆为例,就如何加强基层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分析了博物馆宣傳教育工作现状,提出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
【摘要】当代艺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促使全球经济一体化,造成国家与国家间的纽带缩短,从而造成极权主义的爆发,因此引发了当代艺术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艺术的界限与定义有着洗心革面的改变。创作者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态度和认知,其表现手法直接甚至拙劣,很多在观众眼里十分忌讳的东西都能变成一件艺术品摆放在展馆内。曾经令藝术家引以为傲的技法表现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数
【摘要】作为一名黔剧演员,当前正处于传承和发展之间,一边要正视历史,以史正身,以德修艺,接续传承的精髓;一边则放眼发展,以心为镜,在舞台折射历史与发展中的黔剧风采。  【关键词】黔剧;历史;传承;德艺;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序)  2008年,黔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黔剧院成为唯一一个保护黔剧传承的正规院团。观其事既让人心有所奋,更有其憾,说其奋是
【摘要】东方学这一概念在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一书被广为人知之前,其已经是一门集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在内的复合型学科。东方学可分为古典东方学和现当代东方学,现当代东方学始于19世纪的欧洲,在美国得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权威的东方学者,其著作和理论对当今西方政治具有影响力和导向性,对全世界认识东方世界,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阿拉伯伊斯兰地区作为东方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是东方学者最
【摘要】不同民族的各具特色村寨,是一个民族智慧、创造力以及文化的结晶。这种独特的民族村寨往往承载和表现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闽东地区现有42个少数民族,20.8万人,其中畲族18.9万人,多分布在上金贝、溪塔、霞浦等地。本文通过对上金贝与溪塔两地的畲族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研究,发现当地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局限以及对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探究。  【关键词】溪塔;上金贝;村寨文化  【中图分
【摘要】地方传统工艺的再设计常常以单个作品的方式呈现,缺乏品牌化思维的系统化、市场化的考量,往往成为设计师或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方式。对地方传统工艺最好的帮扶方式是能够通过品牌化思维再设计的方式,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重获生命力,从而在市场行为中具有竞争力。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地方工艺的文化特色是品牌价值的源泉,地方工艺的品牌化再设计是对这种特色文化国际化传播、持续性发展的一种设计介入的保障。品牌的语境已
【摘要】在罗西尼的代表作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极具表现力的唱段。本文对罗西娜咏叹调——《我心中有个声音》的不同音响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三位歌唱家在歌曲节奏、强弱对比、音色、情感表达、演唱技巧等各方面的不同演绎,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塑造出鲜明感人的、充满艺术气息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我心中有个声音;不同音响版本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
【摘要】《末路狂花》这部电影被视为美国女性主义题材的代表作。在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以金钱为信仰的父权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处于孤立地位的。这部影片可以引发全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重新定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末路狂花;女性主义;电影;叙事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一、电影的背景及意义  电影中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是社会学与媒介研究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传统文化回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唤。探讨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拓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传播路径,成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文章先简述了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然后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就如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