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首登临诗看唐人审美的变迁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喜爱登临是由于登高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简言之,登临就是努力使自身到达于朝向宇宙的参与、对话与交流。这可以说是士大夫们的共识。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士人往往因所面临的现实及人生境遇不同,登临时其心情也就不同,心理期待更有差异。如果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谢灵运《登池上楼》)所代表的是魏晋人登临时所捕捉的那种玄学化的宁静淡泊又充溢着生命力的境界,“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元代倪云林语)代表着宋元时代那种萧散、泊然、老成的孤清心态的话,那么唐人之登临又与之有很多不同,代表作亦极多。
  从登临诗可看出唐人审美的变迁。以下,笔者从唐诗中选几首代表作略作分述。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可作为唐初登临诗的代表作。冯友兰先生曾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本诗的意义。其云: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有限”,这个“有限”的全部过程是和无限“打交道的过程”。哲学是对于这个过程的反思。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居“有限”而望“无限”,(悠悠)有感于“有限”之不可逾越,所以“独怆然而涕下”。这也是对于人生的反思。
  《登幽州台歌》诗的永恒价值诚如冯先生所说,我们在欣赏本诗时除了要领会冯先生的观点外,还需要把握的是其中所浓缩的初唐时代深沉的历史感。这历史感从以下三点中体现出来。
  1.诗人面对此一永恒与无限,表现出来的最积极主动的行为是深入历史传统,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确立自我的定位。或言之,完成自我的价值尺度的确立及自我形象的揭示。
  2.诗悬空了具体的背景,所展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由此可见的是诗人探求的真诚、迫切、深沉。
  3.超越于一切旧文化,以一种崭新姿态来应对宇宙。诗人在这里所要宣泄的是一种激动的陌生,一种憧憬式的孤独。
  以上这几点都可以说是本诗所包含的初唐时代深沉历史感的内涵。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认为这首诗其深沉的意蕴在于他代表着由初唐向盛唐过渡时的人生境界。其超越陈子昂的至少有以下两点。
  1.从对历史的反思中走出来而表现出饱满的热情和充分的自信。
  2.无意于悬空诗的现实背景而注意努力去把握现实中的理性,在现实之中达到对无限、永恒价值的实现。
  《登砚山怀古》
  孟浩然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独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之泪沾襟。
  孟浩然此诗古意清远,诗中时而点缀的萧疏风景喻指主人的古淡心境,从而使全诗弥漫着理性哺育所成的成熟的人格魅力。若将本诗里的怀古情调和陈子昂相比就会发现,本诗之中再也没有了陈子昂式的孤独与焦虑。孟浩然在诗中表现出的是成熟的人格,是对历史的从容反思与印证,所袒露的是宽容情怀。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安史之乱后,中唐之隐患此起彼伏,此杜甫之所谓万方多难也。杜甫于此时怀抱着对理性遭创的不安心理而登临,可以说悲愤沉郁构成了本诗的基本格调。
  从诗中我们看到,杜甫因登临而信念坚定乃是深感悟于大自然常新不变,所谓的“锦江春色来天地”是也,这是他理性坚定的最深沉之原因。“日暮”二句所流露的孤独感,其含义在于强调自我与理性的隔离。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因隔离所至的感伤情调构成了中晚唐诗的主题氛围。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晚唐政治的衰败、理性的凋零,概言之,就是人与自然之关系从和谐变成背离。这是李商隐登乐游原最深切的感受,也正是这一感受使本诗成为大唐帝国最深沉的挽歌。诗人在这首诗中将更无尽的思考留给了后人。
  
  参考文献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学问是什么?字典上解释道:正确反映事物的系统知识.如何做“学问”?我认为,每学习一门知识,必然会遇到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虚心请教别人,自己用心领会,解决问题.这样“学与问,问与学”解决了诸多问题,做成了“学问”,逐渐掌握了系统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对中学(7~9年级)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
李政道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了一句耐人深思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是在做‘学答’”。现在学生普遍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情,而他们只管答题就行了,以致大部分学生质疑能力的滑坡。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呢?  一、营造和谐气氛,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具有的质疑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而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核心理念,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必须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教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可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对学生学习化学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
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新潜能,人人都能创新.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即构成人的创新素质.人的创新意识能够被后天教育所激发,创新思维能够被后天教育所启迪,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后天教育而得到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一、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创新意识首先,数学系统性比较强.整个数学学科的知识,形成了一个严密而又复杂的知识网络,每一个知识点都在其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并且和其他有关知识紧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