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如何管理好被收购的品牌资产?

来源 :成功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凯雷收购徐工案、SEB收购苏泊尔案等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案搞得整个经济界沸沸扬扬。可是,在被外资并购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并购。TCL、联想、明基……都是海外并购的主角,它们的并购对象都是国际知名的大品牌,但贴上这些品牌的中国企业是否更亮了呢?我们来看一看:
  国庆七天乐刚刚结束,明基-西门子公司的员工却在忐忑不安中开始工作,因为明基公司9月底在德国申请破产保护。去年,明基分文未花便并购了西门子的手机业务,而且西门子还倒贴给明基2.5亿欧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西门子手机业务当时已经亏损5亿欧元,西门子正急于出手。那么明基又看中了什么呢?明基看中的是西门子的品牌。西门子的品牌不能说不大,可这个品牌并没有给明基带来原来所想象的成就。
   联想以12.5亿元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让国人很是扬眉吐气了一把。根据协议,联想拥有IBM品牌五年的使用权,但是联想之后又决定主要使用自己的品牌。一些数据显示,联想在国内市场业绩辉煌,但在欧美市场却表现不佳。
   TCL起初也是国人骄傲的谈资,它先是并购了法国家电巨头汤姆逊旗下的彩电和DVD业务,随后又控制了阿尔卡特的全球移动电话业务。TCL与汤姆逊协议规定在北美推“RCA”品牌,在欧洲推“汤姆逊”品牌,在中国推“TCL”品牌。然而,这并没有给TCL带来好运,TCL在欧洲不断亏损,其股价已经接近5年来的最低点。
   纵观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中国企业往往并购的是国际知名的大品牌,是“以小吃大”,但并购时这些品牌一般经营状况已经不佳。
  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在联想收购前的4年时间累计发生亏损近10亿美元,西门子手机业务亏损5亿欧元,汤姆逊消费电子业务(主要是彩电)2003年的亏损额是1.24亿欧元。中国企业并购主要就是看中了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希望借此走出去,实现国际化。但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不是贴上了国际名牌就拥有了国际名牌的实力,品牌的利用需要整体的规划和长期的积累,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后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也让自己陷入了痛苦的境地。
  在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手段实现“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回答这个问题:如何有效地管理被收购的品牌资产?
  
  网友发言:
  
  文化冲突导致整合失败
  问道乐珈:内资企业作为主购方,在潜意识里因为资本的力量而产生一种优越感,以致更加强调自我,甚至有时有些盲目;而潜意识里却妥协于外企文化,毕竟她有着辉煌的成就(哪怕是曾经的)、沉淀的文化以及庞大的躯壳,这些足以让人折服。在这种情况下,于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很容易激发。整合也就成了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不是整合。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八大缺陷
  耐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八大缺陷:1、企业文化不能很好地被并购企业承认;2、中国恐惧症:担心中国产品扰乱市场,特别是利润市场;3、中国企业本身的实力不足;4、就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5、文化差异;6、国家支持不足;7、品牌建设跟不上;8、资本运作实力欠缺。
  
  “以小吃大”的风险
  问道乐珈:外资收购中资企业常常是以大吃小,而中资企业收购外资企业常常是以小吃大。以大吃小,往往是借助小企业的优势环节(而不是全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可谓是四两拨千斤,只要主购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了,其收益常会远远大于经营被购企业所取得的收益,因此外资企业收购本土企业后抛弃民族品牌也就不稀奇了;而以小吃大,其本身就有点孤注一掷,此时的大企业常常是病得无可奈何才会降贵纡尊。
  再看看跨国并购的初衷,一般是为了达到国际化的目标,但是寄希望借用被收购品牌来打开市场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她自己都已经病入膏肓,还有什么力气再带一个?
  
  要有思维的高度和管理的能力
  行者无疆!:中国企业千万不能带着中国品牌的运作思想来操作外国品牌,不能带着从价格战的“茅坑”里凯旋而归的骄傲,以低成本的方式来操作品牌;也不能带着从广告战的“火坑”里凤凰重生的自豪,以狂轰乱炸的方式来操作品牌。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