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时带本什么书好呢?
这个问题,跟去哪儿旅行一样值得出发前就想好。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整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虽说当今图书出版良莠不齐,但还是有几本书值得说叨说叨。
首先是要美。这种美不是刻意之美,不是遥不可及的美,就像旅行一样,不是动辄马尔代夫、欧洲十日游,近一点的也要顶着两片高原红去西藏“朝圣”,而是要有一颗寻找美的心。跑过很多地方的不见得就是旅行者,也有可能是快递员。
像台湾的知名画家、诗人蒋勋就不提倡跑很远,他说:“即使在大城市里,我们还是可以活得很悠闲。人要能自在、独处,不是依靠外在环境,而在于心灵的感知是否敏锐。”同样,美的书能给人以身和心的双重享受,不必精装,不必彩印,关键是文字要让人有想象的余地。可以是一部小说,也可以是几首诗词,抑或一本数学小册子。
读书跟旅游一样,都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平时一说起这两样东西,人们的反应总是差不多的,以为那是有钱又有闲者的生活,好一点的就做叶公好龙状:“要是有时间,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旅游!”“好久没看书了,真怀念以前……”结果吃一顿饭就好几百,却舍不得花二十几元买本好书,宁可发上一天微博,感慨生活无聊,也不愿跳上一趟去海边的火车。
事实上,你去了,会发现钱并没有花多少,还是一样的过周末,只是心情变了,看待生活的方式变了。这些本该和无聊、牢骚一样平常,共同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吗?
像蒋勋这样的,就认为成为生活还不够,还要让美成为一种信仰,他则是布道者,通过文字或者声音。比如,他去吴哥就去了好几趟,光去还不够,还写了本书,叫《吴哥之美》。很多人是通过《孤独六讲》一书认识蒋教授的,领略过他那兼具理性之美和感性之美的文字。可是面对吴哥时,他也无法矜持了,疾呼道:“吴哥窟还是五百年前的吴哥窟,如此庄严,如此华美,不可思议!”
跟随蒋勋的文字,我们路过吴哥王朝,路过周达观,路过巴黎居美美术馆,好像触探到了世界古老文明深处有如心痛的美。透过他的文字,你能体会到美带给你的颤动,以至于你也想赶紧买张机票,飞到吴哥去看看,好像它就是天津,而你人在北京。
说来有趣,许多人读到蒋教授的这本书,不是在书店,也不是在网上,而是在吴哥。吴哥当地随处可见这本书的盗版,无怪乎他被称为台湾的余秋雨。这个小插曲或许也会成为吴哥的一部分,在华人游客中传播开
来吧!
近期没计划去吴哥的朋友也不用遗憾,你可以先上网观看蒋教授的视频讲座,题目就叫《吴哥窟之美》。这个花不了您太多时间,您就当是看了个把小时微博吧!
《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
兰小欢 著
在这个时代,批判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很容易,把它说清楚却很难。
还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专业读博的兰小欢,便试图做这么一件事。比如虐待老人,子女不孝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不管子女如何冷血,几乎没人会虐待家财万贯、可以留下大量遗产的老人。富有的老人,子女前来探望的次数也通常会多一些。忙还是不忙?这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久病床前无孝子,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是经济学在起作用。
作者坦承,书中的故事绝大多数是“听来”的,我们读时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本书可贵的地方在于,面对许多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兰小欢教我们学会了用经济学的方式去思考,从而做到转念之间豁然开朗。
《独立书店,你好!》
薛原、西海固 著
逛台北,不能不去诚品书店。
这是台北的文化地标,尽管诚品书店并不大,事实上,它甚至不怎么赚钱,用老板吴旻洁的话说,“卖书22年,亏损了15年”,更不用说跟周边的饰品店、大商场,甚至咖啡屋相比了。但是后者,却都因为有了诚品书店而别具风情,甚至来附近的咖啡屋坐坐,都比去别的咖啡屋要小资一些。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也是独立书店带给我们的独特美学。
在传统书店普遍萧条的今天,找一家有特色的书店,静静地看会儿书,挑几本带回家,其享受不啻于去了一趟郊外漫步。北京的三味书屋、涵芬楼书店、万圣书园、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单向街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厦门的光合作用,杭州的读易洞书房,广州的学而优书店……这些独立书店所构成的城市风景,错过了可惜!
《塑料:有毒的爱情故事》(Plastic: A Toxic Love Story)
(美)Susan Freinkel 著
鉴于塑料的安全性屡受质疑,美国科学作家苏珊·弗兰克决定过一天“零塑料”的生活,不料这根本没法做到:她起床做第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失败了——她一屁股坐在了塑料马桶圈上!
苏珊转而记起了她一整天中接触到的塑料制品,从贴在有机水果上的标签,到口中咀嚼的口香糖,再到每天离不了的马桶、牙刷、漱口杯、拖鞋、梳子、电脑、冰箱、食品包装……一天下来,她的记录清单上的名字已经接近200个。
作者以梳子、椅子、飞盘、输血点滴袋、抛弃式打火机、塑料袋、宝特瓶和信用卡这8样东西为主角,带领我们回顾了一遍塑料的历史,就像再现了一场变质的爱情故事:先是热恋,后是急切地想要拥有,再到厌恶却又难以割舍——或许你可以透过塑料的历史,看懂了爱情。
这个问题,跟去哪儿旅行一样值得出发前就想好。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整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虽说当今图书出版良莠不齐,但还是有几本书值得说叨说叨。
首先是要美。这种美不是刻意之美,不是遥不可及的美,就像旅行一样,不是动辄马尔代夫、欧洲十日游,近一点的也要顶着两片高原红去西藏“朝圣”,而是要有一颗寻找美的心。跑过很多地方的不见得就是旅行者,也有可能是快递员。
像台湾的知名画家、诗人蒋勋就不提倡跑很远,他说:“即使在大城市里,我们还是可以活得很悠闲。人要能自在、独处,不是依靠外在环境,而在于心灵的感知是否敏锐。”同样,美的书能给人以身和心的双重享受,不必精装,不必彩印,关键是文字要让人有想象的余地。可以是一部小说,也可以是几首诗词,抑或一本数学小册子。
读书跟旅游一样,都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平时一说起这两样东西,人们的反应总是差不多的,以为那是有钱又有闲者的生活,好一点的就做叶公好龙状:“要是有时间,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旅游!”“好久没看书了,真怀念以前……”结果吃一顿饭就好几百,却舍不得花二十几元买本好书,宁可发上一天微博,感慨生活无聊,也不愿跳上一趟去海边的火车。
事实上,你去了,会发现钱并没有花多少,还是一样的过周末,只是心情变了,看待生活的方式变了。这些本该和无聊、牢骚一样平常,共同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吗?
像蒋勋这样的,就认为成为生活还不够,还要让美成为一种信仰,他则是布道者,通过文字或者声音。比如,他去吴哥就去了好几趟,光去还不够,还写了本书,叫《吴哥之美》。很多人是通过《孤独六讲》一书认识蒋教授的,领略过他那兼具理性之美和感性之美的文字。可是面对吴哥时,他也无法矜持了,疾呼道:“吴哥窟还是五百年前的吴哥窟,如此庄严,如此华美,不可思议!”
跟随蒋勋的文字,我们路过吴哥王朝,路过周达观,路过巴黎居美美术馆,好像触探到了世界古老文明深处有如心痛的美。透过他的文字,你能体会到美带给你的颤动,以至于你也想赶紧买张机票,飞到吴哥去看看,好像它就是天津,而你人在北京。
说来有趣,许多人读到蒋教授的这本书,不是在书店,也不是在网上,而是在吴哥。吴哥当地随处可见这本书的盗版,无怪乎他被称为台湾的余秋雨。这个小插曲或许也会成为吴哥的一部分,在华人游客中传播开
来吧!
近期没计划去吴哥的朋友也不用遗憾,你可以先上网观看蒋教授的视频讲座,题目就叫《吴哥窟之美》。这个花不了您太多时间,您就当是看了个把小时微博吧!
《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
兰小欢 著
在这个时代,批判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很容易,把它说清楚却很难。
还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专业读博的兰小欢,便试图做这么一件事。比如虐待老人,子女不孝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是不管子女如何冷血,几乎没人会虐待家财万贯、可以留下大量遗产的老人。富有的老人,子女前来探望的次数也通常会多一些。忙还是不忙?这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久病床前无孝子,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是经济学在起作用。
作者坦承,书中的故事绝大多数是“听来”的,我们读时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本书可贵的地方在于,面对许多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兰小欢教我们学会了用经济学的方式去思考,从而做到转念之间豁然开朗。
《独立书店,你好!》
薛原、西海固 著
逛台北,不能不去诚品书店。
这是台北的文化地标,尽管诚品书店并不大,事实上,它甚至不怎么赚钱,用老板吴旻洁的话说,“卖书22年,亏损了15年”,更不用说跟周边的饰品店、大商场,甚至咖啡屋相比了。但是后者,却都因为有了诚品书店而别具风情,甚至来附近的咖啡屋坐坐,都比去别的咖啡屋要小资一些。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也是独立书店带给我们的独特美学。
在传统书店普遍萧条的今天,找一家有特色的书店,静静地看会儿书,挑几本带回家,其享受不啻于去了一趟郊外漫步。北京的三味书屋、涵芬楼书店、万圣书园、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单向街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厦门的光合作用,杭州的读易洞书房,广州的学而优书店……这些独立书店所构成的城市风景,错过了可惜!
《塑料:有毒的爱情故事》(Plastic: A Toxic Love Story)
(美)Susan Freinkel 著
鉴于塑料的安全性屡受质疑,美国科学作家苏珊·弗兰克决定过一天“零塑料”的生活,不料这根本没法做到:她起床做第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失败了——她一屁股坐在了塑料马桶圈上!
苏珊转而记起了她一整天中接触到的塑料制品,从贴在有机水果上的标签,到口中咀嚼的口香糖,再到每天离不了的马桶、牙刷、漱口杯、拖鞋、梳子、电脑、冰箱、食品包装……一天下来,她的记录清单上的名字已经接近200个。
作者以梳子、椅子、飞盘、输血点滴袋、抛弃式打火机、塑料袋、宝特瓶和信用卡这8样东西为主角,带领我们回顾了一遍塑料的历史,就像再现了一场变质的爱情故事:先是热恋,后是急切地想要拥有,再到厌恶却又难以割舍——或许你可以透过塑料的历史,看懂了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