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的墙,东方的画
虽然世界最大的墙画之城非法国里昂莫属,走在那个城市,无论刮风下雨,总能看到阳台上各种艺术家,面带微笑地跳舞唱歌看风景,可走近了一看,那只是画家利用墙壁这一巨大的天然画布所描摹的浪漫。
跟里昂相比,槟城的墙壁就没有那么平滑洁白容易落笔了。这里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远东地区的大本营之一,可随着日不落帝国走向衰落,它也像所有没落的公司城市一样,到处都是斑驳的旧墙。
当地艺术家因地制宜,用黑铁丝拗出各种艺术图案,浮搁在墙面上,从远处看倒也能和墙面融为一体。比如爬到椰子树上砍椰子的青年、卖面包的师傅带着一家老少逛街、铁匠的皮箱里装满琳琅满目的工具,这些都让老城的旧日风华在墙面上一点点复活了。
跟槟城这些得用猎狗鼻子嗅来嗅去才能发现的墙画相比,马六甲的墙画就花样繁多得像迎面而来的一场大雨。这些墙画大多集中在运河两侧的房子上,所以最棒的观赏方式就是乘船而行,那就像是走进了一座露天的现代美术馆。
如同柏林墙上描绘的都是关于分裂与统一的故事,马六甲的墙画展现的也都是这座城市的花样历史。既有女人淘米男人练武的马来乡村生活,也有当地巴巴娘惹传统美食,比如面条、包子和炒面,还有曾在这里留下太多影子的郑和大官人,他戴着官帽,面色冷峻,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震慑力。我还看到两面成直角的墙上各画着一艘隆隆驶来的战船,看起来马上就要狭路相逢,却永远都不会碰上了。 东西方审美的区别也让这趟墙画之旅形成明显反差。那些殖民风格的建筑看起来颜色灰暗,而中国京剧的脸谱、印度克拉拉邦的舞蹈,就一下子把色彩搅得热闹起来,连倒映在水里的影子都像是刚刚涮洗过一个巨大的调色板。
河道像水蛇的身子一样自在游走,两岸的墙画也跟着蜿蜒起来。独立船头,人不动,眼睛却在时光跟风景中流动,总会不自禁地想要琢磨一些深奥的问题,又或者什么都不想。这可能就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吧。
当我弃船登岸,却发现刚刚远观时统一和谐的色彩图案,却一下子都被打回原形。那盘巴巴娘惹的包子下面横出来一根晾衣杆,郑和大官人的大氅下面又多出俩空调。而进进出出的当地人全然没把这些只有旅行者才会多看一眼的街头艺术当回事,他们的小日子日日平凡却也是这运河两岸最鲜艳的色彩吧。
中国传奇
华人在整个东南亚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而像大马这样,为两位中国传奇式人物树碑立传的案例也还不多。直到今天,这俩人的故事仍在一辈又一辈马来西亚人的心中口中传承着,亲近的如同自己的远房表叔。
在槟城唐人街一条叫做Macalister的胡同里,有一栋不太起眼的联排别墅。其中有一间门脸实在不起眼,也没有任何明显的标志悬挂门外,让我按图索骥时都走过了又回来。可正是在这样一栋不起眼的小房子里,却曾经策划出了一件几乎改变整个中国近代史的黄花岗起义。这里就是孙中山先生在海外的故居之一(话说孙先生几乎可以算是政治家里的旅行家了,我曾在日本、夏威夷等很多地方看到过他的故居跟墨宝)。
故居不大,里面摆满了古木熏香的家具,墙面上挂着孙先生的画像。故居中央还有一个透光的天井,可以看到四方的天空。可能是因为只有我这一个参观者,工作人员热情地用中文跟我攀谈起来。他如数家珍地讲起孙先生在槟城的经历,说到动情处眼睛里依稀有泪光闪烁,让我一度以为会不会碰见了孙先生的后人,只是我有眼却不识泰山。
跟仅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孙中山相比,马六甲一座博物馆里供奉的那个大人物甚至改变了整个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脉络。这位大人物就是刚刚提到的郑和,他又被称为三宝太监。在他人生中的七次西洋之旅中,有五次经过马六甲。为了补给方便,他还在这里建立了中转站,让马六甲一下子跃升为东南亚地区最有分量的通商要道。
走进郑和博物馆,最提振人心的就是他的豪华舰队的模型,从旗舰到护卫舰,从战舰到补给舰,几百艘木船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汪洋大海之中,那简直就是一座海上的行宫。不过他用来吸附民心的可不是枪炮舰队,而是善意跟资源。从郑和时代开始,马六甲渐渐成了一个贸易中转站,从非洲运往中国的长颈鹿、象牙,从中国带到中亚甚至非洲的茶叶跟丝绸,都在这里短暂停留之后,驶向各自的目的地。

槟城混搭景点:
槟城极乐寺:东南亚最大的佛寺。结合了中国、泰国和缅甸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是马来西亚重要佛教寺庙之一。
观音寺:槟榔屿最古老的庙宇,据说是在1800年建立的,至今仍是岛上华人寄托信仰之地。每逢初一、十五或神诞,必定香火鼎盛。
马里安曼印度庙:大伯公街往回走到皇后街,经过热闹精彩的小印度,就可找到。这间印度古庙建于1883年,是槟城最古老的印度古庙。
甲必丹吉宁清真寺:建于1800年,建筑设计堂皇壮观,据说是以当时一名印度南方族群首领的名字来命名的。
(以上佛寺、神庙、清真寺全都可免费参观)![]()
马六甲混搭景点:
马六甲唐人街:位于马六甲河的西边,是一个多姿多彩值得一游的好地方。在狭窄的街道上,可以找到许多旧式商店、庙宇及回教堂等。
红屋:一座荷兰式建筑,1650年完工,曾是荷兰总督及随员的政治机构所在,现在只有一间房仍保留着17世纪花雕木制天花板。
巴巴尼亚及民居博物馆:巴巴尼亚人是几百年前移居到马来西亚的华人,他们形成了与后来的华裔不同的独特文化,在这家私人博物馆可以一窥端倪。这里原来是陈姓人家的私宅,房间里的家具全都是100多年以前从中国或欧洲运来的,二楼陈列着中国传统的婚礼用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