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型主题活动是基于幼儿的直接经验,以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满足探索的好奇心与兴趣,发展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有教育理论认为: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幼儿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愿。因此,我们尝试开展了“树叶怎么会落呢?”的探索主题活动,通过倾听、讨论等方法,把握幼儿兴趣的切入点,通过师生共构形成探索型主题活动,促进幼儿的能力在其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一、努力创造条件,促进能力的提高
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其思维发展的速度也大不相同。教师不可能通过某个或某类活动就能促使每个儿童的思维同步发展,只有尊重孩子思维发展的差异和特点,顺应孩子们的思维发展,适宜地为他们创造机会,通过质疑、验证获得成功或不成功的过程体验,才能真正地促进幼儿的能力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关注幼儿问题,激发表达欲望
在一次美术活动——粘贴树叶的准备过程中,我带着幼儿在幼儿园里拾落叶。幼儿们都兴高采烈地在操场上寻找着落叶。
幼(问):老师,树叶怎么会落下来呢?
别的孩子也都围上来等待老师的回答。
师(摇头):这个问题老师也搞不明白呀!
幼2:我就知道,树叶是我和其他小朋友摇下来的。
幼3:不,不是,那是风吹落的。
幼4(大声):不,是虫子咬下树叶的。
孩子们议论纷纷,争辩不休。
师(笑):孩子们,你们都很聪明,每人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可以把自己的理由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小朋友一起分享分享吗?
孩子们一致同意,急忙跑回教室,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的理由,并贴在活动墙上。这样,满足了孩子们互相交流彼此不同想法的愿望。
2.制造问题冲突,促进主动探索
孩子们的记录被贴上墙后,他们都喜欢跑到墙边去指着记录作品议论,但大部分幼儿都保留自己的见解。该如何让这一主题得到延伸升华呢?
幼:老师,爸爸说我想错了,树叶不是风吹落的。
师:是啊。我们可以叫爸爸妈妈帮助查阅资料,看看还有些什么理由呢。
孩子们都回家分头寻找“有关树叶”的资料。几天后,孩子们交出各自查阅的材料。有从网上下载的,有从书籍中查找的,有家长观察到的结果,等等。这样,孩子们掌握了新信息,立场也有所改变了。
3.顺应幼儿思维,展示幼儿才华
通过查询资料与幼儿自己原来的假设之间产生的冲突,孩子们仿佛了解到了什么。有的幼儿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知道答案了,树叶落下来不是我以前想的那个原因。”为了了解到更多孩子前后的思想变化,建议孩子把现在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自然有了新的变化。有人认为虫子咬树叶,树叶缺水才落下的;有人认为是地球磁场的作用,把树叶吸下来的;有人认为是大树妈妈为了有更多的新树叶,让老树叶落下的,等等。当然还有小朋友坚持自己原来的观点。孩子们都希望能把自己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来认同自己的观点。于是我把他们的探究记录又一次贴在墙上,让孩子们共同分享彼此的发现。孩子们的观点看上去还是幼稚的、片面的,甚至是不客观的,而我却认为这就是孩子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发展过程。每个幼儿的体验是不同的,只有尊重幼儿的不同,欣赏幼儿的不同,为幼儿的不同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才能真正让幼儿建立信心和勇气,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
二、立足活动过程, 学会终身学习
树叶怎么会落下呢?这样,一个富有生成性的主题活动似乎已经结束。仔细想想,在活动后,孩子们肯定还是持有不同的观点与想法,与原有的经验相比,各自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次生成性的主题活动对孩子们的学习有了隐性的影响,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创设了“树叶为什么会落下”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假设、验证问题的结果,教师的充分肯定使幼儿信心倍增,从而留心生活中的小问题,关注细微的变化。户外活动结束后,在回教室的路上,发现楼梯口的瓷砖掉了一块,用胶水把它粘上去,可怎么按也粘不住墙。用双面胶粘,可是很快就和瓷砖分开了。想用泥巴把瓷砖粘上墙,可又找不到泥土。于是,我提示幼儿等找到泥巴再把瓷砖贴上墙。在活动中,孩子明白了粘剂与瓷砖材料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获得了快乐。
总之,开展探索型的主题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支持的结果,这种活动顺应了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自信与成功,养成一种学习方法的,能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一、努力创造条件,促进能力的提高
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其思维发展的速度也大不相同。教师不可能通过某个或某类活动就能促使每个儿童的思维同步发展,只有尊重孩子思维发展的差异和特点,顺应孩子们的思维发展,适宜地为他们创造机会,通过质疑、验证获得成功或不成功的过程体验,才能真正地促进幼儿的能力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关注幼儿问题,激发表达欲望
在一次美术活动——粘贴树叶的准备过程中,我带着幼儿在幼儿园里拾落叶。幼儿们都兴高采烈地在操场上寻找着落叶。
幼(问):老师,树叶怎么会落下来呢?
别的孩子也都围上来等待老师的回答。
师(摇头):这个问题老师也搞不明白呀!
幼2:我就知道,树叶是我和其他小朋友摇下来的。
幼3:不,不是,那是风吹落的。
幼4(大声):不,是虫子咬下树叶的。
孩子们议论纷纷,争辩不休。
师(笑):孩子们,你们都很聪明,每人说的都很有道理,你们可以把自己的理由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小朋友一起分享分享吗?
孩子们一致同意,急忙跑回教室,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的理由,并贴在活动墙上。这样,满足了孩子们互相交流彼此不同想法的愿望。
2.制造问题冲突,促进主动探索
孩子们的记录被贴上墙后,他们都喜欢跑到墙边去指着记录作品议论,但大部分幼儿都保留自己的见解。该如何让这一主题得到延伸升华呢?
幼:老师,爸爸说我想错了,树叶不是风吹落的。
师:是啊。我们可以叫爸爸妈妈帮助查阅资料,看看还有些什么理由呢。
孩子们都回家分头寻找“有关树叶”的资料。几天后,孩子们交出各自查阅的材料。有从网上下载的,有从书籍中查找的,有家长观察到的结果,等等。这样,孩子们掌握了新信息,立场也有所改变了。
3.顺应幼儿思维,展示幼儿才华
通过查询资料与幼儿自己原来的假设之间产生的冲突,孩子们仿佛了解到了什么。有的幼儿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知道答案了,树叶落下来不是我以前想的那个原因。”为了了解到更多孩子前后的思想变化,建议孩子把现在的想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自然有了新的变化。有人认为虫子咬树叶,树叶缺水才落下的;有人认为是地球磁场的作用,把树叶吸下来的;有人认为是大树妈妈为了有更多的新树叶,让老树叶落下的,等等。当然还有小朋友坚持自己原来的观点。孩子们都希望能把自己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来认同自己的观点。于是我把他们的探究记录又一次贴在墙上,让孩子们共同分享彼此的发现。孩子们的观点看上去还是幼稚的、片面的,甚至是不客观的,而我却认为这就是孩子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发展过程。每个幼儿的体验是不同的,只有尊重幼儿的不同,欣赏幼儿的不同,为幼儿的不同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才能真正让幼儿建立信心和勇气,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
二、立足活动过程, 学会终身学习
树叶怎么会落下呢?这样,一个富有生成性的主题活动似乎已经结束。仔细想想,在活动后,孩子们肯定还是持有不同的观点与想法,与原有的经验相比,各自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次生成性的主题活动对孩子们的学习有了隐性的影响,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创设了“树叶为什么会落下”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假设、验证问题的结果,教师的充分肯定使幼儿信心倍增,从而留心生活中的小问题,关注细微的变化。户外活动结束后,在回教室的路上,发现楼梯口的瓷砖掉了一块,用胶水把它粘上去,可怎么按也粘不住墙。用双面胶粘,可是很快就和瓷砖分开了。想用泥巴把瓷砖粘上墙,可又找不到泥土。于是,我提示幼儿等找到泥巴再把瓷砖贴上墙。在活动中,孩子明白了粘剂与瓷砖材料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获得了快乐。
总之,开展探索型的主题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支持的结果,这种活动顺应了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自信与成功,养成一种学习方法的,能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