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实验的基本底线探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y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9月开始,全国已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天津等省(市、区)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了做好课改实验工作,教育部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对新课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及传统观念的束缚,时至今日,实验区高中学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可谓进展缓慢,广大老师经过培训后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仍未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学校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尚未在教育教学的管理过程中真正得到体现。
  
  一、 课程课时设置的底线
  
  实验区的现状: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课程课时的开设依旧如故,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每课时为40分钟,每周上45节课,有的所谓必考的高考科目明显增大了周学时数,如有的学校高一年级的数学每周课时数安排6节、7节、8节甚至9节课(可教学内容还是按一个模块进行);有的科目的课时安排明显不足或空缺,如有的学校的高一通用技术仅开设1节,有的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没有开设。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在高一的第二学期中途(更有甚者在第一学期结束时)便文理分科了。
  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高中新课程的课程课时设置的基本底线应为:高中新课程每课时为45分钟,每周上35课时。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在一个学段内完成。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按照“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的要求,学校必须在每个学年都要对每个学习领域都要开设课程。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底线
  
  实验区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设置已不是新奇的事物,在教育部2000年公布的普通高中过渡型的课程方案中,曾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的改革,但经过一阵“运动”后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领域课程的开设大都是观望等待,主要表现为:各普通高中的高一年级一般都在开学前的暑期组织了常规的学生军政训练,开学以后,不论是教学计划,还是课程表中,均见不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踪影。有的校长甚至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务虚”的,待学生高三毕业时,让家长将空白的表格自行到某个单位盖上印章证明即可应付了。
  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高中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基本底线应为: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一位高中学生必修的八大领域之一,应该在高一年级一开始就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一年365天共52周,一个学年(两个学期)至少有41周,新课程一个学年的教学时间规定为40周,故每学年1周的社会实践应该安排在学期中途的某一周进行,而不应该安排在寒暑进行,且应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而不属于学生的个体行为,然后填一表格,到某一单位盖上公章交差了事。三年中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由于未有明确规定,可以安排在假期进行,也应该由学校统一组织为好。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故研究性学习活动应该安排在平时的课程表中,确保每学期都有研究性学习课程。
  
  三、 体育活动安排的底线
  
  实验区的现状:相比其他课程科目的开设,体育与健康应该算是学校校长比较重视的一个科目,但对照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每周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足,一般是每周只安排1~2学时体育活动时间;寄宿制学校普遍不安排学生出早操。等等。
  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高中新课程的体育活动安排的基本底线应为:开齐并上好每周2学时的体育与健康课,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凡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的当天,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应排进课表,形成制度,寄宿制学校要实行学生出早操制度,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通过调整作息制度,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延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形成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学校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排入课表,按时进行。
  
  四、 学分制管理的底线
  
  实验区的现状: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学分管理的改革还停留在文件上。主要表现为:期中阶段,当某一科目(例语文)的一个模块教学完成后,学校组织的依旧是老套的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后依旧是老套的分析、讲评。既没有将一个模块的知识进行结业考试,赋予学分,也没有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安排补考,更没有补修之义;有的科目,安排了较多的学时,期中阶段还没有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而要到期中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将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结束,结果是期中考试依旧进行,整个模块的结业考试也就没有了,更不谈学分、补考、补修等学分制管理的程序要求。
  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高中新课程的学分制管理的基本底线应为: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五、 教学内容的底线
  
  实验区的现状: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教学难度和深度的把握上还是实行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主要表现为:高一新课程必修科目的教学上,唯恐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为了让学生及早备战应付高考,老师故意将有关知识点尽力地挖深和拓宽,甚至将课外教辅材料上繁、难、偏、怪的习题补充印发给学生作为课外练习。不但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不易吸收,且大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使规定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事实证明,有些学校高一新课程物理、化学每周4~5学时,仅第一模块的教学就用了大半个学期,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高中新课程必修科目知识内容教学的基本底线应为:几乎所有的高中学科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必修内容是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必修模块选择的是各学科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该学科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般地,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内容则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因此,任何知识模块,都有具体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新授课教学中过早地为了高考应试的需要,加深拓宽知识的深难度都会导致学生学业负担的增加和教学进度的滞后。
  
  六、 教学时间的底线
  
  实验区的现状: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学校的作息时间依旧如故,表现为:许多学校为了在高考上“创高产”,想尽办法挤占学生休息时间。有的学校学生甚至每天“六进十出”(早晨六点上课,晚上十点离校),中午还要让学生在教室自习,为了提高升学率,专门安排老师在各个时段值班,死盯学生,唯恐浪费一点时间,使学生整天长时间如同关在笼中的鸟,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自由,更无自主的时间,双休日集体补课更是习以为常。等等。剥夺了属于学生休息的时间。
  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高中新课程教学时间执行的基本底线应为:青少年学生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需要充足的睡眠和充分的休息。高中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八小时,每天不超过七节课,每天布置的课外作业不超过两小时。不利用课外活动、午间休息、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
  普通高中教育多年来的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观念和做法已经在各级领导、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老师甚至家长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了。当前,教育的功利思想严重地束缚着校长、老师的行为,在对待新课程的问题上,谨小慎微的观念,看一看走一步的思想,是很难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得到贯彻落实的。
  实践证明,通过简单的培训,使校长们一夜间觉醒过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大刀阔斧地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自觉地实行全新的课程理念是不容易的,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完全遵循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底线,需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强有力领导和调控,需要学校、社会乃至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责任编辑关燕云)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日本大多数营销公司开始利用网络、互联网.国际数据公司的最新预计表明,日本1.25亿的总人口中有800万人上网,到2003年将增长3倍,达到3000万.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保证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开展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的量化管理和考核,是促进体育课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技术手段。科学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实施教学评价的前提。实践证明,运用教学评价体系对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深入应用和推广是有意义和成效的,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诸多不足。     一、 体
近来,重庆高考“加分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后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宣布对31名民族身份造假的考生全部取消录取资格。不仅如此,近几年还发生了“湖南上千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舞弊丑闻”,河北80名假“三好”学生、假优秀学生干部和西安192名国家假二级运动员等高考加分造假事件。虽然媒体对这些造假行为的热议已告一段落,但我们的高考加分制度又该何去何从?    一、 高考加分制度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
中小学和大学分别归属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他们都属于不同的研究与实践领域,缺少纵向的沟通交流,甚至连两个阶段之间教师及其管理者的最起码的交流都不多见。这不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更是两个研究范畴的疏离和对立。加强中小学和大学联系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站在中小学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中小学应以更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大学,关键是要从品质上积极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