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泉小学位居城中村,是广州市一所典型的普惠性民办小学,承载着草根族新广州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承载着未来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期待。而特色课程经营是实现美好期待的重要载体。
一、问题的提出
一线城市中,非本地户籍儿童适应性与本地孩子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就当下广州而言,我们认为除了户籍身份和由于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导致的入学机会差异(公办学校还未能一视同仁地接收全部长住儿童)外,其他方面均已得到很大的改善。社会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绝大多数最终都会成为这个城市的真正公民,绝大多数人的真正文化原乡、成长背景实际上也就是这个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因此,我们提出了“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的目标,并提炼出“阳光金泉”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战略构想。我们要为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幸福成长,创设一种充满明朗、高质量的成长条件,这不仅是为了孩子个体生命,也是为了城市现代化。
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文化战略首先必须体现在课程和教学前沿中。课程设置与实施(教学)是学校核心价值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特色落地的主要过程。我们依据本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针对为新城市人生命奠基的社会适应与融合期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校本(含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活动课程的设计和重组,构建“阳光金泉”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二、课程构建
“阳光金泉”特色课程的构建,以现代多元文化融合、培养新时代的新城市人为标志性核心,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9大素养,结合学校实际,提炼出礼仪规范、生命成长、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共同进步等要素;综合“部颁”课程教材和校本开发的课程资源,通过对常规课堂教学(“部颁”教材)、校本课程和实践性主题性课外活动的整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拓展通联,在如下内容设置上为学生成长提供课程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仪教育与常规德育);
——人生的期望和理想(理想前途、感恩教育和责任感教育);
——生命成长教育(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健康生活与危急应对)
——多元文化教育(人际融合,社区服务,开放包容的视野,跨文化学习资源的理解);
——现代科学精神(科技活动,实践创新);
——个性化的兴趣和才艺(快乐足球、阳光体育、绳操、航模、书法,等)。
三、校本课程
在整合“部颁”课程、校本(含地域)教材和践性主题性课外活动时,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我们编制了名为《阳光金泉》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和实验教材,覆盖、统摄、引领儿童成长可能面对的各方面需要,和学校各种专题性指导的基本规范。
“阳光金泉”校本课程的宗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是“立德树人,多元发展”,具体针对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合,用“阳光金泉”多元文化引领学校的教育活动,发展现代广州新市民。
“阳光金泉”课程体系结合小学学段划分习惯,针对儿童发展不同阶段,由一二年级《逐梦篇》、三四年级《融和篇》和五六年级《飞扬篇》三部分组成。
在一般小学生必须接受的规范和指导基础上,该教材特别强化了一些针对性的内容。如《新校园 新境界》《在泉流汇聚的地方》《家乡的节日》《羊城是我家》《生长在祖国的怀抱》等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实现班级、人际、社区的融合,逐步深化爱家乡爱广州爱祖国的情怀;《跳跃在绿茵场上的阳光》等普及了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的学校专项特色,并衍生出一套“快乐足球”专题活动课程;《每一片绿色都那么可爱》《抬起头更接近阳光》《敬畏生命 珍爱生命》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个体自尊自信的扶持,对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以及对人际间包容理解的提示;《无规矩不成方圆》《礼仪让你更有魅力》等是礼仪规范教育;《阳光少年 绿色卫士》等是礼仪规范教育;《用七彩阳光点染美丽人生》等鼓励全面发展,树立高远的理想;《感恩父母无私的爱》作为感恩教育和责任感教育的开篇,拓展出一套包括尊师、爱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专题活动课程;《爱学习 爱科学》引导孩子树立现代科学精神的同时,拓展出一连串包括纸飞机模型制作、音乐试管制作与调试等自主参与的实验创新项目;《书声伴我成长》等则是学校经典阅读促进养成教育、书香校园建设、终身学习习惯养成等在各年段一波波推动和深化的体现,配合了学校经典诵读系列、古诗词赏读系列等专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重要部分。
“陽光金泉”校本课程围绕立意创设充满阳光气息的学校,所应该为学生成长提供的帮助。编撰者全部为本校现任教师。他们综合了自己工作的真切体验,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可能面对的种种成长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一些常识、技能的正确理解。三册教材按学生成长不同阶段,在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到一些主题的滚动递进,让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观念在不断地深化和成熟,而不做一次性完成任务式的教导,这正科学地顺应了学生循环上升的、不断强化需要的发展规律。
该教材文本内容轻松生动,不仅便于教师开展生成性的教学活动,也适宜作为普通读物闲暇阅读。
四、活动设计
在“阳光金泉”特色课程体系下,根据目标和内容要求,整合和开发学校活动课程,“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人”,多一个活动项目、多一种评价标准,就多一群成功的学生。活动课程根据学生成长所面临的问题、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并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兴趣。
活动课程着力打造了两个平台:校内活动基地与校外共建单位。要科学设计日常活动、专题教育活动和节日活动序列。学校整合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校园教育、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合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开发出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余活动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五、课程实施
“阳光金泉”课堂理论主要建立于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文化教育、儿童认知心理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等理论和政策基础上。我们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丰富的课程领域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犹如阳光的七彩光谱,鲜活的知识与生活与社会与儿童世界的紧密联系犹如闪烁着金色阳光的鲜活泉流。课堂的沟通、对话、探索、憬悟让师生彼此获得成长,新知识新观念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生出灵魂生出生命,文化由此而传承和发展。我们主张课堂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和亲和的,有阳光的温暖和泉流的活泼。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建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质疑和挑战。
学校教学遵循参与体验(如诵读、试错、动手体验)——问题导引(设疑引领、问题教学)——分析理解(合作学习、教师指引)——思考分享(反思修正、交流互动)——实践生成(作业巩固、形成新的知识建构)的逻辑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高思维活动和新知识生成的探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奠立坚实的学习基础,为进入更高学段的学习迈出“人生最坚实的起步”。
为此,各个学科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结合学科特点,逐步探索出自己的教学改革突破口,形成了自己的有效教学特色。
“阳光金泉”特色课程开发打开了教师们的思路,办学观念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儿童主体观和幸福观深入人心。同时,在社会上也赢得良好的口碑。学校的发展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方幸福、阳光、繁盛的生命生长天地,实际上也大大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这项工作还是起步,学校的质量提升是持续不断没有止境的,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特色课程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7-9).
[2]熊少严.流动儿童社会融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4(11-13).
一、问题的提出
一线城市中,非本地户籍儿童适应性与本地孩子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就当下广州而言,我们认为除了户籍身份和由于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导致的入学机会差异(公办学校还未能一视同仁地接收全部长住儿童)外,其他方面均已得到很大的改善。社会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绝大多数最终都会成为这个城市的真正公民,绝大多数人的真正文化原乡、成长背景实际上也就是这个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因此,我们提出了“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的目标,并提炼出“阳光金泉”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战略构想。我们要为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幸福成长,创设一种充满明朗、高质量的成长条件,这不仅是为了孩子个体生命,也是为了城市现代化。
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文化战略首先必须体现在课程和教学前沿中。课程设置与实施(教学)是学校核心价值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特色落地的主要过程。我们依据本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针对为新城市人生命奠基的社会适应与融合期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校本(含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活动课程的设计和重组,构建“阳光金泉”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二、课程构建
“阳光金泉”特色课程的构建,以现代多元文化融合、培养新时代的新城市人为标志性核心,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9大素养,结合学校实际,提炼出礼仪规范、生命成长、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共同进步等要素;综合“部颁”课程教材和校本开发的课程资源,通过对常规课堂教学(“部颁”教材)、校本课程和实践性主题性课外活动的整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拓展通联,在如下内容设置上为学生成长提供课程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仪教育与常规德育);
——人生的期望和理想(理想前途、感恩教育和责任感教育);
——生命成长教育(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健康生活与危急应对)
——多元文化教育(人际融合,社区服务,开放包容的视野,跨文化学习资源的理解);
——现代科学精神(科技活动,实践创新);
——个性化的兴趣和才艺(快乐足球、阳光体育、绳操、航模、书法,等)。
三、校本课程
在整合“部颁”课程、校本(含地域)教材和践性主题性课外活动时,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我们编制了名为《阳光金泉》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和实验教材,覆盖、统摄、引领儿童成长可能面对的各方面需要,和学校各种专题性指导的基本规范。
“阳光金泉”校本课程的宗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是“立德树人,多元发展”,具体针对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合,用“阳光金泉”多元文化引领学校的教育活动,发展现代广州新市民。
“阳光金泉”课程体系结合小学学段划分习惯,针对儿童发展不同阶段,由一二年级《逐梦篇》、三四年级《融和篇》和五六年级《飞扬篇》三部分组成。
在一般小学生必须接受的规范和指导基础上,该教材特别强化了一些针对性的内容。如《新校园 新境界》《在泉流汇聚的地方》《家乡的节日》《羊城是我家》《生长在祖国的怀抱》等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实现班级、人际、社区的融合,逐步深化爱家乡爱广州爱祖国的情怀;《跳跃在绿茵场上的阳光》等普及了阳光体育、快乐足球的学校专项特色,并衍生出一套“快乐足球”专题活动课程;《每一片绿色都那么可爱》《抬起头更接近阳光》《敬畏生命 珍爱生命》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个体自尊自信的扶持,对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以及对人际间包容理解的提示;《无规矩不成方圆》《礼仪让你更有魅力》等是礼仪规范教育;《阳光少年 绿色卫士》等是礼仪规范教育;《用七彩阳光点染美丽人生》等鼓励全面发展,树立高远的理想;《感恩父母无私的爱》作为感恩教育和责任感教育的开篇,拓展出一套包括尊师、爱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专题活动课程;《爱学习 爱科学》引导孩子树立现代科学精神的同时,拓展出一连串包括纸飞机模型制作、音乐试管制作与调试等自主参与的实验创新项目;《书声伴我成长》等则是学校经典阅读促进养成教育、书香校园建设、终身学习习惯养成等在各年段一波波推动和深化的体现,配合了学校经典诵读系列、古诗词赏读系列等专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重要部分。
“陽光金泉”校本课程围绕立意创设充满阳光气息的学校,所应该为学生成长提供的帮助。编撰者全部为本校现任教师。他们综合了自己工作的真切体验,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可能面对的种种成长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一些常识、技能的正确理解。三册教材按学生成长不同阶段,在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到一些主题的滚动递进,让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观念在不断地深化和成熟,而不做一次性完成任务式的教导,这正科学地顺应了学生循环上升的、不断强化需要的发展规律。
该教材文本内容轻松生动,不仅便于教师开展生成性的教学活动,也适宜作为普通读物闲暇阅读。
四、活动设计
在“阳光金泉”特色课程体系下,根据目标和内容要求,整合和开发学校活动课程,“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人”,多一个活动项目、多一种评价标准,就多一群成功的学生。活动课程根据学生成长所面临的问题、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并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兴趣。
活动课程着力打造了两个平台:校内活动基地与校外共建单位。要科学设计日常活动、专题教育活动和节日活动序列。学校整合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校园教育、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合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开发出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余活动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五、课程实施
“阳光金泉”课堂理论主要建立于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文化教育、儿童认知心理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等理论和政策基础上。我们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丰富的课程领域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犹如阳光的七彩光谱,鲜活的知识与生活与社会与儿童世界的紧密联系犹如闪烁着金色阳光的鲜活泉流。课堂的沟通、对话、探索、憬悟让师生彼此获得成长,新知识新观念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生出灵魂生出生命,文化由此而传承和发展。我们主张课堂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和亲和的,有阳光的温暖和泉流的活泼。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建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质疑和挑战。
学校教学遵循参与体验(如诵读、试错、动手体验)——问题导引(设疑引领、问题教学)——分析理解(合作学习、教师指引)——思考分享(反思修正、交流互动)——实践生成(作业巩固、形成新的知识建构)的逻辑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高思维活动和新知识生成的探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奠立坚实的学习基础,为进入更高学段的学习迈出“人生最坚实的起步”。
为此,各个学科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结合学科特点,逐步探索出自己的教学改革突破口,形成了自己的有效教学特色。
“阳光金泉”特色课程开发打开了教师们的思路,办学观念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儿童主体观和幸福观深入人心。同时,在社会上也赢得良好的口碑。学校的发展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方幸福、阳光、繁盛的生命生长天地,实际上也大大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这项工作还是起步,学校的质量提升是持续不断没有止境的,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特色课程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7-9).
[2]熊少严.流动儿童社会融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