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社会主义作定量的研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主义的量具有客观性、内在性和复杂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量变过程包含两部分质变:一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二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研究社会主义的规定性有深远的认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 社会主义 内在规定性 量的复杂性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当笔者在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论述,并且都是用数字和量词表述出来。从表面上看,它们只是一些数字,实际上,这些数字和量词都是社会主义的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反映。一、社会主义的量的内在规定性
社会主义的量是社会主义内在的规定性,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的量是社会主义发达、成熟的标志。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因为它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教文化事业的现代化;第二,社会主义的质和社会主义的量是统一的,没有社会主义的量,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质。1978年4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社主义必须摆脱贫困时指出:“现在虽说我们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还不足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邓小平同志才说:“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但是,量又表现于外。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程度,只有在同资本主义的量的规定性的比较中才能显示出来,才能获得自己的表现。
社会主义的量是多样的、复杂的。社会现象的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量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建国60多年的发展是波浪式的,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了,为掌握社会主义的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比较正确的认识。豏但是,应该承认对于社会主义的量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它,认识它,研究它,运用它。二、社会主义的量的复杂性
社会主义的量的复杂性,突出地表现在社会主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关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论述,关于在经济政策上,应当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论述,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不但是一个不断量变的过程,更是许多部分质变的过程,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论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另一种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所谓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就是在解决根本矛盾的过程中出现了若干新的特点、新的属性、新的情况,从而使社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来。而每个新的阶段和旧的阶段相比较都带有若干性质上的差异。这种性质上的某些变化,虽未引起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突变或飞跃,不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但也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邓小平同志在讲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时说:“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下个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三部”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现在人们已经看到由“温饱水平”进入到“小康水平”出现的某些新情况、新特点、新属性。豐这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成了就实现了整个社会的质变。这个质变是通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一些不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来完成的。笔者认为,每向前进一步,都会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质的规定性愈来愈完善、愈来愈成熟、愈来愈充分地表现出来。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如实地反映现实的变化,就会丧失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就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
如果说,由“温饱水平”到“小康水平”,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那么,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三、结语
认识社会主义的量是对社会主义及其质的认识的继续和深入。在没有对社会主义做定量研究的时候,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具体,不深入,甚至有点懵懵懂懂。必须对社会主义做定量分析,才能把社会主义的质具体地准确地反映出来。因为量不但是质的表现,而且是事物及其质的发展、成熟的标志。
总之,无论是认识社会主义,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都非常重视对社会主义做定量研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注释:豎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赵世才,景品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札记.雁北师院报(文科报),1996年第2期.张兴琨:浅谈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前沿,1996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A
当笔者在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论述,并且都是用数字和量词表述出来。从表面上看,它们只是一些数字,实际上,这些数字和量词都是社会主义的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反映。一、社会主义的量的内在规定性
社会主义的量是社会主义内在的规定性,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的量是社会主义发达、成熟的标志。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因为它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教文化事业的现代化;第二,社会主义的质和社会主义的量是统一的,没有社会主义的量,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质。1978年4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社主义必须摆脱贫困时指出:“现在虽说我们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还不足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邓小平同志才说:“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但是,量又表现于外。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程度,只有在同资本主义的量的规定性的比较中才能显示出来,才能获得自己的表现。
社会主义的量是多样的、复杂的。社会现象的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量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建国60多年的发展是波浪式的,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了,为掌握社会主义的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比较正确的认识。豏但是,应该承认对于社会主义的量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它,认识它,研究它,运用它。二、社会主义的量的复杂性
社会主义的量的复杂性,突出地表现在社会主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关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论述,关于在经济政策上,应当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论述,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不但是一个不断量变的过程,更是许多部分质变的过程,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论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另一种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所谓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就是在解决根本矛盾的过程中出现了若干新的特点、新的属性、新的情况,从而使社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来。而每个新的阶段和旧的阶段相比较都带有若干性质上的差异。这种性质上的某些变化,虽未引起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突变或飞跃,不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但也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邓小平同志在讲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时说:“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下个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三部”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现在人们已经看到由“温饱水平”进入到“小康水平”出现的某些新情况、新特点、新属性。豐这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成了就实现了整个社会的质变。这个质变是通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一些不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来完成的。笔者认为,每向前进一步,都会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质的规定性愈来愈完善、愈来愈成熟、愈来愈充分地表现出来。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如实地反映现实的变化,就会丧失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就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
如果说,由“温饱水平”到“小康水平”,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那么,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三、结语
认识社会主义的量是对社会主义及其质的认识的继续和深入。在没有对社会主义做定量研究的时候,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具体,不深入,甚至有点懵懵懂懂。必须对社会主义做定量分析,才能把社会主义的质具体地准确地反映出来。因为量不但是质的表现,而且是事物及其质的发展、成熟的标志。
总之,无论是认识社会主义,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都非常重视对社会主义做定量研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注释:豎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赵世才,景品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札记.雁北师院报(文科报),1996年第2期.张兴琨:浅谈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前沿,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