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生活课堂的呼唤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h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这表明对话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表明了教育已步入对话的世纪。
  
  一、对对话的认识
  
  1.涵盖现代教育
  平等。平等对话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促进师生以尊重、信任、包容、共享的关系相处。师生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支持,实现彼此之间友好的相知、热情的接纳和真诚的沟通。
  自主。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是相对独立的、自由的。人格的独立,能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心态的自由,能够使学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生命的独特性。
  快乐。对话能让人获得倾诉的快乐。人是靠思想活着的,对于生活、环境、文本、社会等一系列事物的认识,别人的观点永远属于别人,因学识、环境、观念、年龄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认知和解读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观点一且形成,就会有表达的需要,而这种欲望如果不能满足,心灵就会受到压抑,甚至感到痛苦。对话恰能满足表达的欲望,让人在畅所欲言中,展示自我,享受快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合作。对话不是为了排斥,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话不是标榜,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合。对话既是加强理解,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合作方式。
  2.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对话的过程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完成对话,形成自己审美体验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绝不只是要求学生去感受与体验,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融合,如果教师本身对生活的认识不全面,对生命的理解不深刻。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不到位,怎么能够引领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呢?”“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对话者之一的教师,理应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生活态度、审美水平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向导作用。因此,为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教师就必须在备课、上课乃至于课后认认真真地与文本对话……如果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备课不到位,就不可能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积极、正确、智慧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凌宗伟《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教育家》2007年第四期)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设计出一堂理想的教学方案,就不能依赖教参或别人的思想,就得对文本进行一系列的解读与沟通,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自己的审美体验,丰厚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只有在对教材洞若观火、充分驾驭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更是对话的过程。课堂不是让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与感受强塞给学生,而是围绕文本,师生之间用情感、道德、知识、智慧展开生命对话的过程。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它蕴涵着生动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应从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情感和独特体验出发,揭示、拓展生命的底蕴,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被陶冶、被感动,成为既具有知性、理性,又充盈着灵性与感性的整体的人。
  
  二、怎样才能有效的对话
  
  1.话题是对话前提
  对话总要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没有话题的对话是没有意义的。话题的内涵与深度,决定着对话的内涵与深度。因此,话题应该是关键性的、有深度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那话题从何而出?
  可以从文本的内容中寻找。文本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环保的等等,只要切合文本的中心、适合审美的需要,都值得我们组织对话。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师围绕“纹丝不动”展开对话:“纹丝不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怎样做到纹丝不动?”这种既统帅全文,又突出精神的内容当然值得我们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艺术的角度看,我们也能找到对话的话题。多样的体裁、丰富的表达手法、精辟的语言描写等,都为我们的对话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例如《凡卡》一文的结尾,用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这样的表达手法即是一种艺术,也是贯穿文章的情感基调,值得我们组织对话。
  从情感的角度看,我们同样能寻找到一些话题。例如,在教学《狐狸与奶罐》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狐狸,我想对你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们小手纷举,争先回答,“狐狸,你真是自作自受”,“狐狸,这是你应得的报应”,“狐狸,你贪吃,贪玩,这是你应得的下场”,“狐狸,你真是活该”……突然,有个学生说:“为了一罐牛奶,让狐狸丢一条命,我觉得这样的惩罚太过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关乎学生的同情心,关乎学生道德的话题教师也不能错过。
  2.情感是对话的纽带
  任何活动和交往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的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李吉林老师指出:“儿童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情感是促进学生行动的动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情感进入对话,这才能让对话注入生机,保持活力。
  以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学生的感受,来源于教师的感受;学生的体验,根植于教师的体验;学生的情感,萌动于教师的情感。一方面,教师要参透教材,从教学内容出发,孕育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并预设一些话题,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真正做到以情动情、有感而发;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要精神饱满,善于用自己的激情、热情、深情去营造热烈、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
  以生动的情景感染学生。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围绕教材中心,通过画面、音乐、实物、表演、语言以及活动场景的转换等形式,创设一个个形真、情切、意远、理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参与生动丰富的情景对话中接受情感的洗礼。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围绕“母子情深”这一主题,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母子情深的生活照片。感人的画面、鲜活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其鸣。有的学生甚至悄悄地抹起了眼泪……如此,学生自然会满怀对母亲的感恩、崇敬之情进入与文本的对话中。
  以充分的自主激发学生。一个人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幸福,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之后的成就感。一个好的教师最大的成功不是让学生觉得是老师教会了自己,而是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努力获得的。因此,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应立足学生视角,做好启发、引导, 充分让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应全神贯注,学会倾听,积极反映,充分让学生发表观点;教师应肯定学生,积极评价,充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自豪感。
  3.生成是对话的目的
  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对话过程是一个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是一种主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相互改组与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是某种预定知识的复制与客观再现,而是新知识与理念的生产与创造。”由此可见,对话实际是师生双方相互影响、不断生成、共同创造的过程。
  情感交融,生成热爱。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越喜欢的学科,教学就越得心应手。一个喜欢诗歌的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必定多一份浪漫;一个“三国谜”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必定多一些故事;一个勤于笔耕的人,在辅导学生作文时,必定多一点创意……不必刻意强调,不必有意为之,我们就是在用我们对文学的爱好、对文学的追求、对文学的修养,感染、引领、教育着学生,在悄无声息的影响下,在天长日久的熏陶之中,学生自然对文学多一份眷恋、多一份热爱。
  心灵感应,生成品格。从表面上讲,教学中,教师是在用语言与学生对话;实际上,教师在用心灵与学生对话。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源于对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在问题设计中,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谈话交流中,会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哪些学生需要鼓励,哪些学生需要肯定……随时把握好学生的情绪态度、心理动态、学习状况,不失时机给予修正、指导,在与学生“共情”中,调适学生心理,形成“共鸣”,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思想交锋,生成智慧。生成智慧是有意义对话的最核心追求。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为了使学生的智慧变得崇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为了使学生的智慧变得锐利;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是为了使学生的智慧变得丰满。
  智生于疑。教师要变传统的提问为学生主动发问,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质疑。
  智成于行。教师要变传统的教为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单方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探索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语文教材选人的都是意新、情真、境高、言美的好文奄,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小小的鉴赏家,鼓励学生品味、鉴赏,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
  智明于辩。教师要变传统的讲为学生的论。讲只是表白观点,论除了表明观点外,还耍阐述依据。论据越充足,观点越鲜明。辩是运用论据、确立观点、进行反驳的过程,辩充满激情、洋溢灵性、张扬个性,是对话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创造对话的情景,让学生在“说一说”、“讲一讲”、“辩一辩”中,明确观点,明晰认识,增加智慧。
  “头脑不是可以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举等待给点燃的火把。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出版)师生交往靠什么?对话。积极互动靠什么?对话。对话能唤醒生命的意识,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敞开幽闭的心扉,能激活创造的欲望,能实现智慧的生长。对话是生命课堂的本质,实现有效对话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的课题。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局限于“就教材教语文”,只重视了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学发展性功能的教育。造成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严重脱离。教材只是师生活动的中介物,教师在实施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既要以教材为依托,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将学与用、练与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语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一、走进现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培养习惯,渗透学法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显然有别于低年级,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而要求音形义的结合。同时,应注重学生学习词语的良好习惯,指导学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感受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就更深刻,教学效果就会更佳,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个人认为朗读应当从低年级孩子抓起,根据
晋人鲍照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平白如侃的家常话,读来倍感亲切:“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这真是一种田园般的生活,朴素得近乎完美。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能力避烦琐的分析,追求简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然的、整合的、延伸的课堂中学习,学生一定学得轻松快乐。    一、简约。课堂的生命    《易经·系辞上传》有一段话:“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
我们听了一堂《燕子专列》的教研课,感触颇深,现简介如下:  课文记叙了一个很感人的爱心故事。这年春天,成千上万的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也有不少教师对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往往使情境创设“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误区之一 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做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
【教学回放】    一、情趣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将玩具娃娃和纸杯娃娃比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细致观察,探究方法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娃娃,甚至可以把它拆开来研究:你们认为哪部分最难做?比比哪个同学最厉害,在玩中第一个发现问题。请各研究小组组长到展台上来挑选一个你们组喜欢的纸杯娃娃在小组中研究。  (学生观察、拆卸,教师倾听学生的问题)  师: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娃娃头部最难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当孩子们在快乐的时候就自然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舞蹈是以人的肢体为工具,将动作和造型缀成意象,直观地表达手段与心灵的统一。少儿舞蹈属于舞蹈教育,也归人生活舞蹈的范畴,舞蹈作品的编导与创作离不开人文与社会,需要深入认识研究各地方特色创作出的个性鲜明,具有时代特色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就是要充分挖掘文本所潜藏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内容,以及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依据教学情境,变换教学构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拓展教学内容。  如我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抓住“水光潋滟晴方好”的“好”字和“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奇”字设计出这样的问题:苏轼和朋友荡舟西湖,在晴朗的天气里,他看到的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关注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数学教学永恒的追求目标。    一、确立全面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基本保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到:    1 准确钻研解读教材。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