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这表明对话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表明了教育已步入对话的世纪。
一、对对话的认识
1.涵盖现代教育
平等。平等对话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促进师生以尊重、信任、包容、共享的关系相处。师生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支持,实现彼此之间友好的相知、热情的接纳和真诚的沟通。
自主。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是相对独立的、自由的。人格的独立,能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心态的自由,能够使学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生命的独特性。
快乐。对话能让人获得倾诉的快乐。人是靠思想活着的,对于生活、环境、文本、社会等一系列事物的认识,别人的观点永远属于别人,因学识、环境、观念、年龄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认知和解读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观点一且形成,就会有表达的需要,而这种欲望如果不能满足,心灵就会受到压抑,甚至感到痛苦。对话恰能满足表达的欲望,让人在畅所欲言中,展示自我,享受快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合作。对话不是为了排斥,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话不是标榜,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合。对话既是加强理解,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合作方式。
2.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对话的过程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完成对话,形成自己审美体验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绝不只是要求学生去感受与体验,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融合,如果教师本身对生活的认识不全面,对生命的理解不深刻。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不到位,怎么能够引领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呢?”“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对话者之一的教师,理应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生活态度、审美水平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向导作用。因此,为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教师就必须在备课、上课乃至于课后认认真真地与文本对话……如果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备课不到位,就不可能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积极、正确、智慧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凌宗伟《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教育家》2007年第四期)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设计出一堂理想的教学方案,就不能依赖教参或别人的思想,就得对文本进行一系列的解读与沟通,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自己的审美体验,丰厚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只有在对教材洞若观火、充分驾驭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更是对话的过程。课堂不是让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与感受强塞给学生,而是围绕文本,师生之间用情感、道德、知识、智慧展开生命对话的过程。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它蕴涵着生动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应从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情感和独特体验出发,揭示、拓展生命的底蕴,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被陶冶、被感动,成为既具有知性、理性,又充盈着灵性与感性的整体的人。
二、怎样才能有效的对话
1.话题是对话前提
对话总要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没有话题的对话是没有意义的。话题的内涵与深度,决定着对话的内涵与深度。因此,话题应该是关键性的、有深度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那话题从何而出?
可以从文本的内容中寻找。文本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环保的等等,只要切合文本的中心、适合审美的需要,都值得我们组织对话。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师围绕“纹丝不动”展开对话:“纹丝不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怎样做到纹丝不动?”这种既统帅全文,又突出精神的内容当然值得我们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艺术的角度看,我们也能找到对话的话题。多样的体裁、丰富的表达手法、精辟的语言描写等,都为我们的对话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例如《凡卡》一文的结尾,用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这样的表达手法即是一种艺术,也是贯穿文章的情感基调,值得我们组织对话。
从情感的角度看,我们同样能寻找到一些话题。例如,在教学《狐狸与奶罐》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狐狸,我想对你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们小手纷举,争先回答,“狐狸,你真是自作自受”,“狐狸,这是你应得的报应”,“狐狸,你贪吃,贪玩,这是你应得的下场”,“狐狸,你真是活该”……突然,有个学生说:“为了一罐牛奶,让狐狸丢一条命,我觉得这样的惩罚太过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关乎学生的同情心,关乎学生道德的话题教师也不能错过。
2.情感是对话的纽带
任何活动和交往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的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李吉林老师指出:“儿童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情感是促进学生行动的动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情感进入对话,这才能让对话注入生机,保持活力。
以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学生的感受,来源于教师的感受;学生的体验,根植于教师的体验;学生的情感,萌动于教师的情感。一方面,教师要参透教材,从教学内容出发,孕育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并预设一些话题,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真正做到以情动情、有感而发;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要精神饱满,善于用自己的激情、热情、深情去营造热烈、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
以生动的情景感染学生。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围绕教材中心,通过画面、音乐、实物、表演、语言以及活动场景的转换等形式,创设一个个形真、情切、意远、理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参与生动丰富的情景对话中接受情感的洗礼。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围绕“母子情深”这一主题,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母子情深的生活照片。感人的画面、鲜活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其鸣。有的学生甚至悄悄地抹起了眼泪……如此,学生自然会满怀对母亲的感恩、崇敬之情进入与文本的对话中。
以充分的自主激发学生。一个人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幸福,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之后的成就感。一个好的教师最大的成功不是让学生觉得是老师教会了自己,而是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努力获得的。因此,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应立足学生视角,做好启发、引导, 充分让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应全神贯注,学会倾听,积极反映,充分让学生发表观点;教师应肯定学生,积极评价,充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自豪感。
3.生成是对话的目的
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对话过程是一个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是一种主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相互改组与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是某种预定知识的复制与客观再现,而是新知识与理念的生产与创造。”由此可见,对话实际是师生双方相互影响、不断生成、共同创造的过程。
情感交融,生成热爱。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越喜欢的学科,教学就越得心应手。一个喜欢诗歌的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必定多一份浪漫;一个“三国谜”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必定多一些故事;一个勤于笔耕的人,在辅导学生作文时,必定多一点创意……不必刻意强调,不必有意为之,我们就是在用我们对文学的爱好、对文学的追求、对文学的修养,感染、引领、教育着学生,在悄无声息的影响下,在天长日久的熏陶之中,学生自然对文学多一份眷恋、多一份热爱。
心灵感应,生成品格。从表面上讲,教学中,教师是在用语言与学生对话;实际上,教师在用心灵与学生对话。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源于对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在问题设计中,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谈话交流中,会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哪些学生需要鼓励,哪些学生需要肯定……随时把握好学生的情绪态度、心理动态、学习状况,不失时机给予修正、指导,在与学生“共情”中,调适学生心理,形成“共鸣”,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思想交锋,生成智慧。生成智慧是有意义对话的最核心追求。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为了使学生的智慧变得崇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为了使学生的智慧变得锐利;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是为了使学生的智慧变得丰满。
智生于疑。教师要变传统的提问为学生主动发问,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质疑。
智成于行。教师要变传统的教为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单方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探索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语文教材选人的都是意新、情真、境高、言美的好文奄,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小小的鉴赏家,鼓励学生品味、鉴赏,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
智明于辩。教师要变传统的讲为学生的论。讲只是表白观点,论除了表明观点外,还耍阐述依据。论据越充足,观点越鲜明。辩是运用论据、确立观点、进行反驳的过程,辩充满激情、洋溢灵性、张扬个性,是对话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创造对话的情景,让学生在“说一说”、“讲一讲”、“辩一辩”中,明确观点,明晰认识,增加智慧。
“头脑不是可以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举等待给点燃的火把。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出版)师生交往靠什么?对话。积极互动靠什么?对话。对话能唤醒生命的意识,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敞开幽闭的心扉,能激活创造的欲望,能实现智慧的生长。对话是生命课堂的本质,实现有效对话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的课题。
一、对对话的认识
1.涵盖现代教育
平等。平等对话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促进师生以尊重、信任、包容、共享的关系相处。师生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支持,实现彼此之间友好的相知、热情的接纳和真诚的沟通。
自主。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是相对独立的、自由的。人格的独立,能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心态的自由,能够使学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生命的独特性。
快乐。对话能让人获得倾诉的快乐。人是靠思想活着的,对于生活、环境、文本、社会等一系列事物的认识,别人的观点永远属于别人,因学识、环境、观念、年龄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认知和解读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观点一且形成,就会有表达的需要,而这种欲望如果不能满足,心灵就会受到压抑,甚至感到痛苦。对话恰能满足表达的欲望,让人在畅所欲言中,展示自我,享受快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合作。对话不是为了排斥,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话不是标榜,而是为了更好地融合。对话既是加强理解,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合作方式。
2.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对话的过程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完成对话,形成自己审美体验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绝不只是要求学生去感受与体验,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融合,如果教师本身对生活的认识不全面,对生命的理解不深刻。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不到位,怎么能够引领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呢?”“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对话者之一的教师,理应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生活态度、审美水平对学生解读文本起着向导作用。因此,为让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教师就必须在备课、上课乃至于课后认认真真地与文本对话……如果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备课不到位,就不可能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积极、正确、智慧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凌宗伟《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教育家》2007年第四期)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设计出一堂理想的教学方案,就不能依赖教参或别人的思想,就得对文本进行一系列的解读与沟通,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自己的审美体验,丰厚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只有在对教材洞若观火、充分驾驭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更是对话的过程。课堂不是让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与感受强塞给学生,而是围绕文本,师生之间用情感、道德、知识、智慧展开生命对话的过程。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它蕴涵着生动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应从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情感和独特体验出发,揭示、拓展生命的底蕴,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被陶冶、被感动,成为既具有知性、理性,又充盈着灵性与感性的整体的人。
二、怎样才能有效的对话
1.话题是对话前提
对话总要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没有话题的对话是没有意义的。话题的内涵与深度,决定着对话的内涵与深度。因此,话题应该是关键性的、有深度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那话题从何而出?
可以从文本的内容中寻找。文本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环保的等等,只要切合文本的中心、适合审美的需要,都值得我们组织对话。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师围绕“纹丝不动”展开对话:“纹丝不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怎样做到纹丝不动?”这种既统帅全文,又突出精神的内容当然值得我们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艺术的角度看,我们也能找到对话的话题。多样的体裁、丰富的表达手法、精辟的语言描写等,都为我们的对话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例如《凡卡》一文的结尾,用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这样的表达手法即是一种艺术,也是贯穿文章的情感基调,值得我们组织对话。
从情感的角度看,我们同样能寻找到一些话题。例如,在教学《狐狸与奶罐》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狐狸,我想对你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们小手纷举,争先回答,“狐狸,你真是自作自受”,“狐狸,这是你应得的报应”,“狐狸,你贪吃,贪玩,这是你应得的下场”,“狐狸,你真是活该”……突然,有个学生说:“为了一罐牛奶,让狐狸丢一条命,我觉得这样的惩罚太过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关乎学生的同情心,关乎学生道德的话题教师也不能错过。
2.情感是对话的纽带
任何活动和交往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的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李吉林老师指出:“儿童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情感是促进学生行动的动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情感进入对话,这才能让对话注入生机,保持活力。
以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学生的感受,来源于教师的感受;学生的体验,根植于教师的体验;学生的情感,萌动于教师的情感。一方面,教师要参透教材,从教学内容出发,孕育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并预设一些话题,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真正做到以情动情、有感而发;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要精神饱满,善于用自己的激情、热情、深情去营造热烈、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
以生动的情景感染学生。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围绕教材中心,通过画面、音乐、实物、表演、语言以及活动场景的转换等形式,创设一个个形真、情切、意远、理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参与生动丰富的情景对话中接受情感的洗礼。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围绕“母子情深”这一主题,向学生展示一组反映母子情深的生活照片。感人的画面、鲜活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其鸣。有的学生甚至悄悄地抹起了眼泪……如此,学生自然会满怀对母亲的感恩、崇敬之情进入与文本的对话中。
以充分的自主激发学生。一个人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幸福,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之后的成就感。一个好的教师最大的成功不是让学生觉得是老师教会了自己,而是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努力获得的。因此,在课堂对话中,教师应立足学生视角,做好启发、引导, 充分让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应全神贯注,学会倾听,积极反映,充分让学生发表观点;教师应肯定学生,积极评价,充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自豪感。
3.生成是对话的目的
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对话过程是一个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是一种主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相互改组与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是某种预定知识的复制与客观再现,而是新知识与理念的生产与创造。”由此可见,对话实际是师生双方相互影响、不断生成、共同创造的过程。
情感交融,生成热爱。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越喜欢的学科,教学就越得心应手。一个喜欢诗歌的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必定多一份浪漫;一个“三国谜”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必定多一些故事;一个勤于笔耕的人,在辅导学生作文时,必定多一点创意……不必刻意强调,不必有意为之,我们就是在用我们对文学的爱好、对文学的追求、对文学的修养,感染、引领、教育着学生,在悄无声息的影响下,在天长日久的熏陶之中,学生自然对文学多一份眷恋、多一份热爱。
心灵感应,生成品格。从表面上讲,教学中,教师是在用语言与学生对话;实际上,教师在用心灵与学生对话。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源于对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在问题设计中,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谈话交流中,会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哪些学生需要鼓励,哪些学生需要肯定……随时把握好学生的情绪态度、心理动态、学习状况,不失时机给予修正、指导,在与学生“共情”中,调适学生心理,形成“共鸣”,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思想交锋,生成智慧。生成智慧是有意义对话的最核心追求。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为了使学生的智慧变得崇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为了使学生的智慧变得锐利;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是为了使学生的智慧变得丰满。
智生于疑。教师要变传统的提问为学生主动发问,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质疑。
智成于行。教师要变传统的教为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单方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探索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语文教材选人的都是意新、情真、境高、言美的好文奄,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小小的鉴赏家,鼓励学生品味、鉴赏,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
智明于辩。教师要变传统的讲为学生的论。讲只是表白观点,论除了表明观点外,还耍阐述依据。论据越充足,观点越鲜明。辩是运用论据、确立观点、进行反驳的过程,辩充满激情、洋溢灵性、张扬个性,是对话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创造对话的情景,让学生在“说一说”、“讲一讲”、“辩一辩”中,明确观点,明晰认识,增加智慧。
“头脑不是可以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举等待给点燃的火把。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出版)师生交往靠什么?对话。积极互动靠什么?对话。对话能唤醒生命的意识,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能敞开幽闭的心扉,能激活创造的欲望,能实现智慧的生长。对话是生命课堂的本质,实现有效对话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