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鸭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科泰泽属和温扬属的球虫寄生于鸭小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疾病,主要引起出血性肠炎,尤其对雏鸭危害严重,常引起急性死亡。该病病程短、发病快,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比较大。本文分别从临床综合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方面对鸭球虫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从一般预防和药物预防方面提出了防治该病的措施,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鸭球虫病;临床综合诊断;实验室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养鸭产业在山东地区有着较为庞大的规模,尤其是在潍坊市,受乐港集团的影响,很多农户都参与到了合同鸭的养殖过程中,对于当地农民的致富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农民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畜牧兽医知识培训,所掌握的养鸭技术基本上都是一些技术员简单培训或者从周边其他人处学来,在很多疾病的预防和处理上都很不到位,造成了疾病的爆发、流行,引起鸭群的生产力下降甚至死亡,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也损伤了农民参与养殖的积极性。因此,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进行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鸭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科泰泽属和温扬属的球虫寄生于鸭小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疾病,主要引起出血性肠炎,尤其对雏鸭危害严重,常引起急性死亡。耐过的病鸭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对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鸭具有致病力的球虫主要有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2种。毁灭泰泽球虫卵囊小,短椭圆形,浅绿色,无卵膜孔,孢子化卵囊内不形成孢子囊,8个香蕉形孢子游离于卵囊中,有一个大的卵囊残体。菲莱氏温扬球虫,卵囊较大,卵圆形,有卵膜孔。孢子化卵囊内有4个呈瓜子形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无卵囊残体。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均寄生于鸭肠道上皮细胞内,发育过程与鸡球虫相似。
1 诊断方法
目前在鸭球虫病的诊断上主要有2种方式,比较常见的临床综合诊断;实验室诊断。后者虽然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但是检测结果也更为准确,是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
1.1 临床综合诊断
1.1.1 流行特点
鸭球虫具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只能感染鸭。同样,其他禽类的球虫也不能感染鸭。各种年龄的鸭均可发生感染。2~3周龄的雏鸭对球虫易感性最高,发生感染后通常引起急性暴发,死亡率一般为20%~70%,最高可达80%以上。随着日龄的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病鸭或带虫鸭是主要传染源,随粪便排出卵囊,卵囊在外界环境中发育为孢子化卵囊,鸭吃了饲料或饮水中的孢子化卵囊而被感染。本病的发生与气温、雨量的关系密切,如北方地区流行季节为4~11月,以7~10月发病率最高。
1.1.2 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鸭,尤其是由网上转为地面饲养时,表现精神萎靡,缩颈垂翅,不食,喜卧,渴欲增加等。病初腹泻,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红色血便,常在发病后2~3d内死亡,多数于第4~5d死亡。耐过的病鸭逐渐恢复食欲,死亡停止,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慢性感染一般不显症状,偶见有拉稀,常成为球虫携带者和传染源。
1.1.3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肉眼可见整个小肠呈弥漫性出血性肠炎,尤以卵黄蒂前后范围的病变严重。肠壁肿胀、出血。肠黏膜上有出血斑或密布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见有红白相间的小点,有的黏膜上覆盖一层糠麸状或奶酪状黏液,或有淡红色或深红色胶冻状出血性黏液,但不形成肠芯。肝、肾淤血。心肌色淡,心房扩张,血液充盈。
1.2 实验室诊断
急性死亡病例可从病变部位刮取少量黏膜置载玻片上,加1~2滴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用高倍镜检查,或取少量黏膜作成涂片,用姬氏或瑞氏液染色,在高倍镜下检查,见到有大量裂殖体和裂殖子即可确诊。
耐过病鸭可取其粪便10~50g,加入100~150mL清水,调匀,用50目或100目的铜筛过滤。取滤液离心,3000r/min,10min。离心后,倾去上清液,再向沉渣中加入64.4%硫酸镁溶液20~30mL,再离心5min。然后用直径约1cm的铁丝圈蘸取离心管表现浮液,将铁丝圈上的液膜抖落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高倍镜下检查。如见大量球虫卵囊,即可认定为本病。
鸭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所以不能仅根据粪便中有无卵囊作出诊断,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病理变化,结合病原检查综合判断。
2 防治措施
预防是防治该病发生的最主要措施,对于已经发病的情况则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2.1 一般预防
鉴于本病是由于鸭子吃了被鸭球虫卵囊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发病,因此,改善养鸭的环境卫生至关重要。鸭舍应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清除粪便,粪便堆肥发酵以消灭虫卵和其他病原微生物。保持饲养与饮水设施的清洁卫生,饲槽和饮水用具等经常消毒。定期更换垫料,换垫新土。防止饲养员乱窜圈,谢绝外场人员参观
2.2 药物预防
当雏鸭由网上转为地面饲养时或已在地面饲养2周龄可用下列药物预防。当鸭发生本病时,用预防量的2倍进行治疗。
磺胺六甲氧嘧啶。按0.1%的量加入饲料,搅拌均匀,连喂3~5d,停3d,再喂5d。
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按0.1%混合于饲料中,或用SMZ TMP(二者比例为5:1),按照0.02%混合于饲料,连喂5d,停3d,再喂5d。
复方新诺明。按0.1%的量加入饲料,连喂3~5d。
克球粉。按有效成分0.05%浓度混于饲料中,连喂6~10d。
3 结束语
鸭球虫病作为养鸭生产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预防和治疗措施都已经有着比较规范的程序,但是作为养殖户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在前期经常容易出现不注意而导致疾病爆发的情况,所以广大养殖户应该多学习相关的养鸭知识,并加强对鸭场的日常消毒与防疫工作,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杜绝该病的发生。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这类疾病的发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当然在疾病发生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出及时的针对并立即采取药物治疗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克表.鸭球虫病的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2(08).
[2] 李文海,武风英.鸭球虫病的有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1(07).
[3] 李剛,杨长东,张跃安.鸭球虫病的防治[J].中国动物检疫,2007(08).
[4] 吕英超,鞠斌,孙瑛,刘增杰,王军辉.浅谈无公害鸭场的疫病防治措施[J].水禽世界,2013(06).
关键词:鸭球虫病;临床综合诊断;实验室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养鸭产业在山东地区有着较为庞大的规模,尤其是在潍坊市,受乐港集团的影响,很多农户都参与到了合同鸭的养殖过程中,对于当地农民的致富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农民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畜牧兽医知识培训,所掌握的养鸭技术基本上都是一些技术员简单培训或者从周边其他人处学来,在很多疾病的预防和处理上都很不到位,造成了疾病的爆发、流行,引起鸭群的生产力下降甚至死亡,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也损伤了农民参与养殖的积极性。因此,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进行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鸭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科泰泽属和温扬属的球虫寄生于鸭小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疾病,主要引起出血性肠炎,尤其对雏鸭危害严重,常引起急性死亡。耐过的病鸭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对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鸭具有致病力的球虫主要有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2种。毁灭泰泽球虫卵囊小,短椭圆形,浅绿色,无卵膜孔,孢子化卵囊内不形成孢子囊,8个香蕉形孢子游离于卵囊中,有一个大的卵囊残体。菲莱氏温扬球虫,卵囊较大,卵圆形,有卵膜孔。孢子化卵囊内有4个呈瓜子形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无卵囊残体。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均寄生于鸭肠道上皮细胞内,发育过程与鸡球虫相似。
1 诊断方法
目前在鸭球虫病的诊断上主要有2种方式,比较常见的临床综合诊断;实验室诊断。后者虽然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但是检测结果也更为准确,是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
1.1 临床综合诊断
1.1.1 流行特点
鸭球虫具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只能感染鸭。同样,其他禽类的球虫也不能感染鸭。各种年龄的鸭均可发生感染。2~3周龄的雏鸭对球虫易感性最高,发生感染后通常引起急性暴发,死亡率一般为20%~70%,最高可达80%以上。随着日龄的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病鸭或带虫鸭是主要传染源,随粪便排出卵囊,卵囊在外界环境中发育为孢子化卵囊,鸭吃了饲料或饮水中的孢子化卵囊而被感染。本病的发生与气温、雨量的关系密切,如北方地区流行季节为4~11月,以7~10月发病率最高。
1.1.2 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鸭,尤其是由网上转为地面饲养时,表现精神萎靡,缩颈垂翅,不食,喜卧,渴欲增加等。病初腹泻,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红色血便,常在发病后2~3d内死亡,多数于第4~5d死亡。耐过的病鸭逐渐恢复食欲,死亡停止,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慢性感染一般不显症状,偶见有拉稀,常成为球虫携带者和传染源。
1.1.3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肉眼可见整个小肠呈弥漫性出血性肠炎,尤以卵黄蒂前后范围的病变严重。肠壁肿胀、出血。肠黏膜上有出血斑或密布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见有红白相间的小点,有的黏膜上覆盖一层糠麸状或奶酪状黏液,或有淡红色或深红色胶冻状出血性黏液,但不形成肠芯。肝、肾淤血。心肌色淡,心房扩张,血液充盈。
1.2 实验室诊断
急性死亡病例可从病变部位刮取少量黏膜置载玻片上,加1~2滴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用高倍镜检查,或取少量黏膜作成涂片,用姬氏或瑞氏液染色,在高倍镜下检查,见到有大量裂殖体和裂殖子即可确诊。
耐过病鸭可取其粪便10~50g,加入100~150mL清水,调匀,用50目或100目的铜筛过滤。取滤液离心,3000r/min,10min。离心后,倾去上清液,再向沉渣中加入64.4%硫酸镁溶液20~30mL,再离心5min。然后用直径约1cm的铁丝圈蘸取离心管表现浮液,将铁丝圈上的液膜抖落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高倍镜下检查。如见大量球虫卵囊,即可认定为本病。
鸭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所以不能仅根据粪便中有无卵囊作出诊断,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病理变化,结合病原检查综合判断。
2 防治措施
预防是防治该病发生的最主要措施,对于已经发病的情况则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2.1 一般预防
鉴于本病是由于鸭子吃了被鸭球虫卵囊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发病,因此,改善养鸭的环境卫生至关重要。鸭舍应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清除粪便,粪便堆肥发酵以消灭虫卵和其他病原微生物。保持饲养与饮水设施的清洁卫生,饲槽和饮水用具等经常消毒。定期更换垫料,换垫新土。防止饲养员乱窜圈,谢绝外场人员参观
2.2 药物预防
当雏鸭由网上转为地面饲养时或已在地面饲养2周龄可用下列药物预防。当鸭发生本病时,用预防量的2倍进行治疗。
磺胺六甲氧嘧啶。按0.1%的量加入饲料,搅拌均匀,连喂3~5d,停3d,再喂5d。
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按0.1%混合于饲料中,或用SMZ TMP(二者比例为5:1),按照0.02%混合于饲料,连喂5d,停3d,再喂5d。
复方新诺明。按0.1%的量加入饲料,连喂3~5d。
克球粉。按有效成分0.05%浓度混于饲料中,连喂6~10d。
3 结束语
鸭球虫病作为养鸭生产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预防和治疗措施都已经有着比较规范的程序,但是作为养殖户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在前期经常容易出现不注意而导致疾病爆发的情况,所以广大养殖户应该多学习相关的养鸭知识,并加强对鸭场的日常消毒与防疫工作,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杜绝该病的发生。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这类疾病的发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当然在疾病发生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出及时的针对并立即采取药物治疗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克表.鸭球虫病的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2(08).
[2] 李文海,武风英.鸭球虫病的有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1(07).
[3] 李剛,杨长东,张跃安.鸭球虫病的防治[J].中国动物检疫,2007(08).
[4] 吕英超,鞠斌,孙瑛,刘增杰,王军辉.浅谈无公害鸭场的疫病防治措施[J].水禽世界,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