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一种自然的或有专门教授的环境中去学习一种除母语外的新语言的潜意识或有意识的过程(Ellis,1999:6)。大批西方学者对二语习得的概念、类型、过程、结果、习得与学习的关系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结论,如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假说、克莱恩的自然习得与指导性习得、埃利斯的课堂环境习得理论以及弗里曼和朗关于“外国腔”的论述等。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有的放矢、合理有序地进行英语教学,并积极创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如何借鉴外国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发展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良好的外语习得环境,需要外语工作者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一、创造外语语言习得环境的实质
1.实行全外语教学,要求课堂教学的组织、语义的揭示、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语篇结构的分析与信息交流、课堂活动指导等全用目的语进行,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暴露于外语环境的自我感悟的机会。
2.外语课堂上教师提供的语言输入被称作“教师话语”。它具有语言输入的自然灵活性、双向交流性、即时反馈性、及时调整性和伴随输入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性。外语课堂上要加强师生一对一的双向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交际中去,才可以使他们获得超出其自身语言能力的可理解性输入。
3.进行更多的课堂互动活动,主要是课堂交际活动。如两人双向性交际会话活动、实际角色扮演、课堂小型主题辩论、语言与图画相互转换活动等。互动性课堂活动能使学习者投身到一定的语言习得环境中,进行实际的语言交际,只有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学习者才能实现习得过程的互动性交际活动,这种习得过程中的互动能大大减低语言学习时的紧张与焦虑程度,对于学习者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使语言学习者感到习得外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4.活化教材,创造模拟其内容的情景情节环境。在外语习得中要把教材看作信息的载体,对教材中课文内容进行挖掘发挥再创造,活化教材内容,把凝固的文字转化为声情并茂的外语实践活动。如利用所学内容进行“情景——情节——角色”表演活动,提供情景,表演情节,扮演角色。还可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进行逼真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互动交流。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进行录像教学互动、网络教学互动,模拟习得环境。人是一个多媒体系统,通过五官感知世界,语言也是个多媒体系统,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要在多媒体环境下才能充分实现。要真正理解语言的意义,往往要在真实环境下通过听觉和视觉以至感觉、触觉等全面多维地去理解。现代教育可结合情景情节,以“立体”的方式,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这样将促使一个“全方位”的更接近于人类自然习得的,自然客观的语言教学的产生。
二、创造外语习得环境的意义
1.外语习得环境能促进更多的语言习得。外语习得环境能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接近自然的或创造性的语言习得环境,它能使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习得环境之中,学习者能将习得的语言声音与现实实物和形象、概念、思维直接相连、即时相连。学习者能有一个不断的自我感悟过程,使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在不断的理解、领会、内化和吸收中转化为更多的外语能力,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将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直接联系在一起。它能通过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手段,使更多的稍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转化外语能力的习得。它能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信、快乐和成功的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情感过滤,促进外语能力的提高。
2.外语习得环境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外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动机因素在外语习得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与现实需要性、现实功利密切相关。动机也是外语习得的重要因素,外语习得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工具性动机。有这种动机的人之所以学习外语,是因为想把它作为工具来使用,如有利于就业、阅读外文报刊或通过某种考试等。二是结合性动机。例如有的人学习某种语言是为了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要成为这个语言集团的成员。学习者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准备接受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来看,小孩学话有一种强烈的动力:懂话与否决定他是否能与周围人群发生接触并成为其中一员。因此,小孩学话是一种生活需要,他丝毫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反而以此为乐。这种结成一体的动力即上述“结合性动机”它比那种把外语作为工具掌握的动力往往收效更大。外语习得环境能使学习者产生更多的结成一体的动力。
三、创造外语习得环境的条件
1.教育决策者与外语习得环境。各级教育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外语习得环境建设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与其他学科不同,外语有其特殊性。我们要以全面的观点对待外语和外语习得,既要掌握知识又要训练技能,更要在使用语言中学会使用语言的规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把外语片面看成一门和地理、历史并无两样的知识课,机械的语法翻译和死记硬背现象仍很普遍。要学好一门外语仅靠一节课45分钟的知识灌输,只掌握语法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缺乏外语习得环境,外语电教设备老化、电教资料不足影响了外语教学的发展,所以,教育决策者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从客观物质条件上支持外语习得环境建设。第二,外语教学应抓好课外环境的建设,必须重视课外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语言应用。最后,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设置听说考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
2.物质条件和科研与外语习得环境。要创造外语习得环境,除了思想上重视外,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教育决策部门应为外语教学配备性能良好、数量足够的外语教学实验设备,如视听说一体化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复读式录音机以及提供可供师生选择的外语教学相关音像资料等;学校图书馆应订外语期刊、外语报纸,并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图书资料可供学生查阅和学习;学校开通地面卫星接受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地道的外语信息;增加中央和地方的外语广播台和电视台外语教育频道和节目;增加外文报刊杂志,增加双语课程和双语学校等。外语教学工作者除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外,还应重视并投入外语课内外习得环境的研究。总之,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外语习得创造条件,以推动我国的外语习得环境建设不断发展。
3.外语教师自身的素质与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是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者和组织者,要创造一种近似于习得的环境。外语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习得对象,他的自身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1)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3)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性品格。(4)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5)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6)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这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即外语及其相关知识和外语教学能力。作为一个外语教师不但应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能够较流利地用外语表达一切客观事物,有一定的作品鉴赏能力,并掌握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知识。否则,创造外语习得环境就是一句空话。外语教学能力是对外语教师特有的素质要求,要创造外语习得环境,促进学生外语习得,需要教师大量的创造性工作。
大量实践证明:有了外语习得环境,外语学习就相对容易且易见成效;缺乏外语习得环境,外语学习就显得困难且难见成效。因此我们应重视外语习得环境的研究,努力创造一切有利于外语习得环境的条件,减少外语学习的困难,增加外语学习的乐趣和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昌义.论外语语言环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2]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罗书全.浅谈习得环境与外语学习[J].韶关学院学报,2001.
一、创造外语语言习得环境的实质
1.实行全外语教学,要求课堂教学的组织、语义的揭示、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语篇结构的分析与信息交流、课堂活动指导等全用目的语进行,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暴露于外语环境的自我感悟的机会。
2.外语课堂上教师提供的语言输入被称作“教师话语”。它具有语言输入的自然灵活性、双向交流性、即时反馈性、及时调整性和伴随输入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性。外语课堂上要加强师生一对一的双向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交际中去,才可以使他们获得超出其自身语言能力的可理解性输入。
3.进行更多的课堂互动活动,主要是课堂交际活动。如两人双向性交际会话活动、实际角色扮演、课堂小型主题辩论、语言与图画相互转换活动等。互动性课堂活动能使学习者投身到一定的语言习得环境中,进行实际的语言交际,只有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学习者才能实现习得过程的互动性交际活动,这种习得过程中的互动能大大减低语言学习时的紧张与焦虑程度,对于学习者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使语言学习者感到习得外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4.活化教材,创造模拟其内容的情景情节环境。在外语习得中要把教材看作信息的载体,对教材中课文内容进行挖掘发挥再创造,活化教材内容,把凝固的文字转化为声情并茂的外语实践活动。如利用所学内容进行“情景——情节——角色”表演活动,提供情景,表演情节,扮演角色。还可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进行逼真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互动交流。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进行录像教学互动、网络教学互动,模拟习得环境。人是一个多媒体系统,通过五官感知世界,语言也是个多媒体系统,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要在多媒体环境下才能充分实现。要真正理解语言的意义,往往要在真实环境下通过听觉和视觉以至感觉、触觉等全面多维地去理解。现代教育可结合情景情节,以“立体”的方式,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这样将促使一个“全方位”的更接近于人类自然习得的,自然客观的语言教学的产生。
二、创造外语习得环境的意义
1.外语习得环境能促进更多的语言习得。外语习得环境能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接近自然的或创造性的语言习得环境,它能使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或模拟的语言习得环境之中,学习者能将习得的语言声音与现实实物和形象、概念、思维直接相连、即时相连。学习者能有一个不断的自我感悟过程,使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在不断的理解、领会、内化和吸收中转化为更多的外语能力,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将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直接联系在一起。它能通过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手段,使更多的稍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转化外语能力的习得。它能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信、快乐和成功的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情感过滤,促进外语能力的提高。
2.外语习得环境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外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动机因素在外语习得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与现实需要性、现实功利密切相关。动机也是外语习得的重要因素,外语习得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工具性动机。有这种动机的人之所以学习外语,是因为想把它作为工具来使用,如有利于就业、阅读外文报刊或通过某种考试等。二是结合性动机。例如有的人学习某种语言是为了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要成为这个语言集团的成员。学习者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准备接受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来看,小孩学话有一种强烈的动力:懂话与否决定他是否能与周围人群发生接触并成为其中一员。因此,小孩学话是一种生活需要,他丝毫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反而以此为乐。这种结成一体的动力即上述“结合性动机”它比那种把外语作为工具掌握的动力往往收效更大。外语习得环境能使学习者产生更多的结成一体的动力。
三、创造外语习得环境的条件
1.教育决策者与外语习得环境。各级教育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外语习得环境建设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与其他学科不同,外语有其特殊性。我们要以全面的观点对待外语和外语习得,既要掌握知识又要训练技能,更要在使用语言中学会使用语言的规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把外语片面看成一门和地理、历史并无两样的知识课,机械的语法翻译和死记硬背现象仍很普遍。要学好一门外语仅靠一节课45分钟的知识灌输,只掌握语法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缺乏外语习得环境,外语电教设备老化、电教资料不足影响了外语教学的发展,所以,教育决策者首先应从思想上重视、从客观物质条件上支持外语习得环境建设。第二,外语教学应抓好课外环境的建设,必须重视课外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语言应用。最后,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设置听说考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
2.物质条件和科研与外语习得环境。要创造外语习得环境,除了思想上重视外,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教育决策部门应为外语教学配备性能良好、数量足够的外语教学实验设备,如视听说一体化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复读式录音机以及提供可供师生选择的外语教学相关音像资料等;学校图书馆应订外语期刊、外语报纸,并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图书资料可供学生查阅和学习;学校开通地面卫星接受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地道的外语信息;增加中央和地方的外语广播台和电视台外语教育频道和节目;增加外文报刊杂志,增加双语课程和双语学校等。外语教学工作者除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外,还应重视并投入外语课内外习得环境的研究。总之,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外语习得创造条件,以推动我国的外语习得环境建设不断发展。
3.外语教师自身的素质与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是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者和组织者,要创造一种近似于习得的环境。外语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习得对象,他的自身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1)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3)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性品格。(4)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5)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6)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这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即外语及其相关知识和外语教学能力。作为一个外语教师不但应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能够较流利地用外语表达一切客观事物,有一定的作品鉴赏能力,并掌握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知识。否则,创造外语习得环境就是一句空话。外语教学能力是对外语教师特有的素质要求,要创造外语习得环境,促进学生外语习得,需要教师大量的创造性工作。
大量实践证明:有了外语习得环境,外语学习就相对容易且易见成效;缺乏外语习得环境,外语学习就显得困难且难见成效。因此我们应重视外语习得环境的研究,努力创造一切有利于外语习得环境的条件,减少外语学习的困难,增加外语学习的乐趣和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昌义.论外语语言环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2]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罗书全.浅谈习得环境与外语学习[J].韶关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