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记叙文中的波澜起伏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eng888888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师如何让记叙文兴波生澜呢?在本文中,我们就一起来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实用的做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作文训练;记叙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17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扣子或关子,也就是设置疑团,不做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他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疑团,故意卖弄,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时机揭开谜底。
  示例:课文《一碗阳春面》。文章开篇便设置悬念: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共吃一碗阳春面。这就引起读者的好奇:这么晚了,又是大年三十,母子仨竟然到面馆共吃一碗面?是吃不起还是吝啬?作者接下来写第二年母子仨又是在大年三十合吃一碗阳春面。地点、时间、人物、场景没变。第三年,母子仨又来到旧地吃阳春面,唯一改变的是一碗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心便被作者撩得按捺不住时,作者恰到好处地通过母子仨的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遇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不够,往下却写了母子三人十年未来吃阳春面,又设置新的悬念:他们母子仨为什么没来?他们的命运如何?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来,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由于扣人心悬,全文曲折有致。
  训练1 阅读小小说《关于拖鞋问题的问题》,思考下列问题:(1)提出拖鞋问题;(2)小王科长解决拖鞋问题;(3)拖鞋问题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三者之间有什麽悬念?仿照本文,结合你的生活写一篇关于鞋的记叙文。提示:你与家庭成员或同学在鞋的问题上发生过什么故事?你应当怎样设置悬念?
  学生范文《误会》点评:开头写自己刚买的新球鞋突然找不到了,并且自己的鞋上面有鲜明的标志标记——自己贴的变形金刚。而同寝室的小明却穿了一双一摸一样的球鞋。难道他偷了我的鞋?最奇怪的是球鞋上也有变形金刚!于是我开始了侦探工作。小明家很穷,他每次穿的都是旧鞋,并且是同学送的。他又没有回去,而且他也没有富裕的亲戚。显然,小明是小偷。小作者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的侦探过程,把我们读者的心揪紧了:证据确凿,看来我与小明的事要有个结果了。正当我与老师同学们在拷问小明时,发生了戏剧性的事,小明在外打工的妈妈来了证明是自己给小明买的。疑点消除了。那是谁呢?正处于山穷水尽时,又冒出了新的疑问:欢欢也穿了一双一摸一样的球鞋。于是新的侦探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欢欢是班长,品学兼优,难道他也是贼?正当大家疑虑重重时,我的妈妈来到了学校,并为我送来了丢失的鞋:你这孩子,看你多马虎,象丢了魂似的,鞋也不带上就匆匆回学校。你肯定在怀疑同学偷了你的鞋!故事结束了,一场误会解除!习作者可谓别具匠心,一波三折。
  二、误会法
  即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解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的叙事方法。如《红楼梦》中写道,贾宝玉从父亲挨打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探望宝玉。这时恰巧宝钗先黛玉一步已在宝玉的怡红院。黛玉敲门,院里丫鬟晴雯以为是丫鬟,恰又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上火,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在此敲门,晴雯索性拒接:平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不久又见宝玉送宝钗离去,越发气恼越发悲戚。心中不由升起对宝玉的抱怨和误解。这样就直接引发黛玉葬花的情节,就有了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宝黛诉衷肠的情节,引起读者的心理期待并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以及黛玉的命运归宿。实际上就是借助于错上错来推动故事发展,最后解除误会。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学生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教师应引发学生去把这种生活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他的成长备忘录。
  三、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记叙文写作就要善于运用巧合来推波助澜。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常用的技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就是运用巧合的典范作品。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设置了许多的巧合: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伏笔;陆虞候设计害林冲恰被李小二的妻子听见,于是牵出林冲买刀寻仇。再写火烧草料场时,恰遇大风雪,林冲为驱寒外出卖酒。大风雪压倒了草屋,林冲只好躲进山神庙。于是巧遇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知道事情的真相。因而便有了杀敌报仇,逼上梁山。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成功的塑造了林冲的形象。如学生的范文《误会》巧在自己匆忙忘记带鞋,又恰巧碰上同学穿新鞋,等误会消除而欢欢又恰巧穿上同样的新鞋,正当事情以为结果将出时,母亲巧送鞋。这一系列的巧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四、抑扬法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兰的又一重要手法。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先抑后扬;另一种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一开始运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睚眦必报”等。也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作者然后逐一的回忆与鲁迅交往的小事推翻前人的误解,把鲁迅对青年的关爱之情展现出来,再现了鲁迅的平易近人。他的脾气是对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得到学者的人,而且很爱“骂人”与前文相呼应,形成了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又如小说《陈奂生上城》也是这样塑造主人公陈奂生。
  五、虚实法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用来说明虚实结合合适不过。写景就要做到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红遍的景象是无法看到的,似是不合事实,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只要有山,就会有树,树叶经霜就红,诗人巧妙化用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给人以昂扬的精神。真实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写景做到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就能出神入化。叙事也是这样。叙事也需要做到虚实结合。正面直接的写叫实写,侧面间接的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贵在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课文《藤野先生》主要叙述作者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却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等不学无术的丑态。表达了自己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为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作者不甘同流合污的爱国之情。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调节机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途径。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凋亡可能为默认的途径。细胞通过感受细胞因子和周围环境的的刺激而使细胞脱离凋亡过程。该过程的障碍
学位
利用化感作用控制农田杂草可减少除草剂的投入,降低环境污染。因此,作物化感作用己成为近年来备受世界各国科学家重视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本研究以289份来自不同国家利地区的大麦品种为材料,运用“琼脂迟播共培法”进行化感潜力评价,并通过田间试验考察其抗草性能和农艺性状。以欧氏距离作系统聚类分析,从供试材料中选择有代表性的65份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如下: 1.供试材料中有36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