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kyh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河南省全面进入新一轮的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要发生改变,只有变才能进步。之前的课堂大多数教师都陷入了“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就像是一部被动接受的机器,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自己成为学习的主角。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即所谓的“问题情境式教学”。那么如何才能在化学课堂上使学生建立较强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逐步形成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在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上下工夫。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1.通过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要依靠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设情境的途径。引导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例如:在学习山东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时,可以这样引入:俗语说“雷雨发庄家”这是什么意思呢,运用到什么样的化学知识呢?学生自己就会提出问题。从实际生活中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又如在学习第二章第三节的“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时,可以提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削过皮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会发黄”,这其中就涉及到不同价态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既引出了问题又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2.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一位化学家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中利用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给知识以动态的发展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一章第三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的学习中给学生讲解伽伐尼和伏打对原电池原理的贡献。1780年,伽伐尼(Galvani,L.)做青蛙抽搐实验,出现了原电池的雏形,他用“生物电“的观点来解释,但伏打对生物电的观点提出质疑(Volta,A.1745-1827 ),1800年建立伏打电堆模型。伏打电池是实用电池的开端。这样的发展史既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明白科学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很艰难的。
  3.利用旧知识拓展引出“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受原有知识和经验定势的影响,对遇到新知识新问题“想当然的进行分析和推导,有时产生错误。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走进“错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使他们产生困惑,于是产生问题情境。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急于知道答案,不自觉的参与到认知过程中。
  例如:学习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中“钠与水的反应“时,引出一个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学生往往定势思维“钠可以置换出金属铜”但事实是这样吗,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和小组讨论中找出答案。
  4.利用社会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例如在学习必修2有机部分的甲烷的性质时,结合某地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从而导致矿难的新闻报道,创设问题情境:煤矿为何会发生瓦斯爆炸?瓦斯是什么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等这些问题都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责任感。
  5.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中有关“次氯酸漂白性”的教学时,先演示氯气分别和干燥的有色布条、潮湿的有色布条作用的实验,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这样,通过实验设置问题,能自然激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6.提出知识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必修2中有机部分的“乙醛的还原性”的教学时,教师讲述:“在遥远的古代,能拥有一面铜镜多么让人羡慕,可今天用的平面镜要比铜镜好的多。你知道平面镜上的银是怎样镀上去的吗?学完这节课,也许你会亲手制做。下面让我们来观察一个能在玻璃表面镀上一层银的实验。”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7.利用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与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让学生联系学过的乙烷的分子结构,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式。
  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二者有什么区别?怎样用实验方法来证明?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问题情境"中,在这种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就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经过探索,获得正确的结论。
  二、问题情境创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多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太简单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太难会打击学生探究的信心,两者都是无效的教学设计。
  2.问题情境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问题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因人、因课、因内容而异的努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改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
其他文献
误区一从冰箱取出后直接烹制这是一个大部分人都会犯的错误。若将冰鱼肉直接下锅烹制,其内部温度过低,需用旺火才能完全煮熟,而表皮则会流失过多的水分,导致肉质干硬甚至烧焦
期刊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强势美元的渗透,使得各国经济的关联日益紧密,为此,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几乎涉及到五大洲的每一个国家,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成为平息这场“海啸”的局外人,因为救美国就是救自己,为此G7、G20和欧洲区域15国都有意注资,联手抵御“金融危机”,共同打造一个新的世界金融秩序。10月8日中国与全球其他6个主要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联手降息真正揭开了
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矿山工程的建设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逐渐加深,矿山开发工程中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
摘 要 “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浮躁、焦虑的情绪由社会进入了大学,代替了应有的恬静和自我纳悦的生活。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踏入了校园,无论是考研、考公还是直接就业都是我们大学生所奋斗的目标,而考证无疑是大家在成功路上的加分牌。那我们大学生该如何正确的去规划则是本篇所要探究的。笔者通过对湖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学校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一些结果,较为集中的反映了
摘 要 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的价值追去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司法制度日渐完善,但司法独立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要实现司法独立就必须进行司法改革。本文拟从司法独立的法治价值着手,并历史的探讨和分析我国司法改革状况及司法独立面临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司法独立 民事司法改革  一、司法独立的理论价值——司法独立的内涵,司法独立对法律运作的价值  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司法独立已被确立为
作战理论源于冷战rn“空海一体战”的前身是“空地一体战”理论,后者是美陆军和空军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用于遏制苏联军队穿越欧洲,挺进至英吉利海峡.然而,“空地一体战”
期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增加最新的、能反映贸易新理论、发展新战略和经济新常态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两大种类、三个层面、两种
《新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程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信”无疑是首要前提。所谓“信”,是指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课堂教学
期刊
从9月份开始显露的美国金融危机其影响力与波及层面甚广,对于昔日坐在华尔街明亮办公室里的那些白领来说感受更是深刻。众多券商、投行纷纷裁员,无数金融人才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去向,在欧美市场普遍被金融危机的乌云笼罩的当下,他们何去何从?    危机下的“裁员潮”    从9月15号开始,在华尔街工作的人们亲眼目睹了很多人抱着装满办公用品的纸箱子从雷曼大楼里走出来,而从那之后,更多的人从美林、摩根
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米粒(网名)有近10年的网购经历。淘宝刚推出那会儿,她就不顾众人的反对将钱汇给了淘宝店家。那时网购不像现在只动动手指那么便捷,还得先去银行汇款,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