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教育的根本就是要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学困生”的转化,让后进的孩子变为先进,把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提高!本文中我就“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能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关键词】“学困生” 心理素质 成因 转化措施
一、“学困生”的形成及表现
所谓“学困生”,就是在班里学习成绩跟不上其他孩子,而智力却正常,他们在课堂上会自由散漫,课下会生龙活虎,却从不会按时上交作业。这些孩子需要老师花更多的精力用更多的教育。那么,“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来说,这是孩子本身、家庭与教师三者导致的结果。
(一)学生的错误的自我评价。
作为一名“学困生”,他往往会认为自己不管在哪一个方面都不如班里别的孩子,过分的放大了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学困生”经常会对班级事务产生一定阻碍,别的孩子也往往会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害怕他们,不肯与其交朋友,不会给其太多的言语、行动帮助,就算他们有信心改正之前的错误,也不会给予太多鼓励与信任,结果往往使“学困生”产生了心理对抗。
(二)家庭的不良教育。
1.父母平时工作的压力,对孩子照顾欠佳。现今社会,很多父母都花精力赚钱养家,而把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看管。可老人对孩子存在的溺爱往往很多,他们并不能对孩子严格管理,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也听之任之。这样一来,孩子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家长的正确管教而越发增长了。
2.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从孩子呱呱落地,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会直接的影响孩子。有些父母自己本身素质就比较低,不能很好的为孩子做好教育引导,却又对孩子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让孩子必须达到自己所要求的,这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及其不利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而对自己的行为却不加约束,如赌博、喝酒,这看在孩子眼里,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三)“学困生”的表现。
1.心理感到自卑、矛盾。不管哪一个孩子,从入学开始就想成为老师眼中的“红人”。当然,“学困生”也不例外。他们想让老师多关注些,多给一些鼓励,多一些爱。因此,往往会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来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可是对于他们出格的事情,教师往往感到心力交瘁,而成绩的一次次退步,也让老师愈加烦扰,于是,不管是老师,还是班级同学,总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反感,而他们自己也越来越的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们的内心其实很简单,想博得老师同学的好感,所以会想法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另一方面又不想让他们看不起自己,怕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心理的矛盾成了“学困生”最大的特点之一。
2.思想品德不高。“学困生”的表面看起来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对生活,对学习,没有长期的目标,真是过一天算一天,赖了今天的作业,少了明天的作业。有的孩子还缺乏该有的爱心,班级事务好像与他毫无关系,少了该有的责任感。
二、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一)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每一个孩子把老师看作是他们的守护神,老师的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也能触动到他。因此,对待这些特殊的“学困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像朋友般的态度,从内心发出真正的爱,用爱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到学校生活的美好,老师的温暖。转化“学困生”,教师是一剂强心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多发现他们的亮点。
在转化过程中,发现“学困生”身上存在的亮点,对于转化工作有着很大的好处。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们做教师的要引导学生努力展示自己的优点。“学困生”自己会经常认为他无可救药,任何好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他们往往也有着其他孩子的心理——爱表扬,希望被接受。哪个孩子不想被老师所喜爱呢?他的亮点是需要我们老师好好发现,精心呵护的呀!
(三)多帮助他们排除自卑。
“学困生”都大同小异,他们经常会受到家长、老师、学生的排斥,认为他们什么都做不好,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认为失败是平常事了。自卑感越来越重。想要转化,就得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自卑远离,让他们看清自己和任何一个人是相同的,自己也能得到肯定与信任。
“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教师要做好长期的努力准备,多给他们爱,多给他们机会。那么,“孤雁”就会即将回家!
参考文献:
[1]张军霞.我是这样转化“学困生”的[J].小学教学参考.2008.
[2]胡友仁.浅谈差生形成原因及转差措施[J].数学教师.1997.
(作者单位:诸暨市店口镇第一小学)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学困生” 心理素质 成因 转化措施
一、“学困生”的形成及表现
所谓“学困生”,就是在班里学习成绩跟不上其他孩子,而智力却正常,他们在课堂上会自由散漫,课下会生龙活虎,却从不会按时上交作业。这些孩子需要老师花更多的精力用更多的教育。那么,“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来说,这是孩子本身、家庭与教师三者导致的结果。
(一)学生的错误的自我评价。
作为一名“学困生”,他往往会认为自己不管在哪一个方面都不如班里别的孩子,过分的放大了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学困生”经常会对班级事务产生一定阻碍,别的孩子也往往会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害怕他们,不肯与其交朋友,不会给其太多的言语、行动帮助,就算他们有信心改正之前的错误,也不会给予太多鼓励与信任,结果往往使“学困生”产生了心理对抗。
(二)家庭的不良教育。
1.父母平时工作的压力,对孩子照顾欠佳。现今社会,很多父母都花精力赚钱养家,而把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看管。可老人对孩子存在的溺爱往往很多,他们并不能对孩子严格管理,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也听之任之。这样一来,孩子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家长的正确管教而越发增长了。
2.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从孩子呱呱落地,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会直接的影响孩子。有些父母自己本身素质就比较低,不能很好的为孩子做好教育引导,却又对孩子望子成龙,期望值过高,让孩子必须达到自己所要求的,这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及其不利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而对自己的行为却不加约束,如赌博、喝酒,这看在孩子眼里,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三)“学困生”的表现。
1.心理感到自卑、矛盾。不管哪一个孩子,从入学开始就想成为老师眼中的“红人”。当然,“学困生”也不例外。他们想让老师多关注些,多给一些鼓励,多一些爱。因此,往往会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来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可是对于他们出格的事情,教师往往感到心力交瘁,而成绩的一次次退步,也让老师愈加烦扰,于是,不管是老师,还是班级同学,总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反感,而他们自己也越来越的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们的内心其实很简单,想博得老师同学的好感,所以会想法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另一方面又不想让他们看不起自己,怕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心理的矛盾成了“学困生”最大的特点之一。
2.思想品德不高。“学困生”的表面看起来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对生活,对学习,没有长期的目标,真是过一天算一天,赖了今天的作业,少了明天的作业。有的孩子还缺乏该有的爱心,班级事务好像与他毫无关系,少了该有的责任感。
二、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一)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每一个孩子把老师看作是他们的守护神,老师的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也能触动到他。因此,对待这些特殊的“学困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像朋友般的态度,从内心发出真正的爱,用爱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到学校生活的美好,老师的温暖。转化“学困生”,教师是一剂强心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多发现他们的亮点。
在转化过程中,发现“学困生”身上存在的亮点,对于转化工作有着很大的好处。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们做教师的要引导学生努力展示自己的优点。“学困生”自己会经常认为他无可救药,任何好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他们往往也有着其他孩子的心理——爱表扬,希望被接受。哪个孩子不想被老师所喜爱呢?他的亮点是需要我们老师好好发现,精心呵护的呀!
(三)多帮助他们排除自卑。
“学困生”都大同小异,他们经常会受到家长、老师、学生的排斥,认为他们什么都做不好,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认为失败是平常事了。自卑感越来越重。想要转化,就得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自卑远离,让他们看清自己和任何一个人是相同的,自己也能得到肯定与信任。
“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教师要做好长期的努力准备,多给他们爱,多给他们机会。那么,“孤雁”就会即将回家!
参考文献:
[1]张军霞.我是这样转化“学困生”的[J].小学教学参考.2008.
[2]胡友仁.浅谈差生形成原因及转差措施[J].数学教师.1997.
(作者单位:诸暨市店口镇第一小学)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