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海水养殖石首鱼类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比较

来源 :水产学报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anghld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海水养殖石首鱼类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及宿主遗传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采用基于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福建宁德三都澳养殖的5种石首鱼类(大黄鱼、黄姑鱼、状黄姑鱼、和眼斑拟石首鱼)的肠道菌群进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分析。各样本得到unique tags的数目为20 351~43 347个,上述5种鱼类分别得到479、626、603、518和55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类注释结果显示,这些OTUs可划归33门273属。5种石首鱼类肠道内容物和肠道壁样品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为主要优势菌群,约占总菌量的70%,在大黄鱼肠道菌群中,螺旋菌门细菌占比达26.19%,也是其主要优势菌群。在属分类水平上,芽孢杆菌属、发光杆菌属、弧菌属、金黄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及假单胞菌属等属细菌是5种养殖石首鱼类的主要类别。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分析表明,Shannon多样性指数:黄姑鱼>状黄姑鱼>眼斑拟石首鱼>>大黄鱼,这些养殖石首鱼类的肠道内容物菌群的多样性均高于肠道壁。对上述鱼类种间的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显示,大黄鱼与眼斑拟石首鱼之间肠道菌群的相似度要高于黄姑鱼、状黄姑鱼和,而黄姑鱼、状黄姑鱼和间的相似度较高。研究表明,5种海水养殖石首鱼类肠道菌群中存在自身特色的核心菌群,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与种类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相似,说明肠道菌群结构与宿主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为养殖石首鱼类饲料及益生制剂的开发、病害的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宿主遗传因素对鱼类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提供相关实验证据。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在高血压脑出血(HIH)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6例HI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4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致炎因子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
在当前中国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群文阅读教学受到众多语文教师的关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开始尝试情境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潜能。基于此,文章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工作中的教学状况展开探讨,进而提出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正>全国首个国家级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投入运营;建成各类大型数据中心9个,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100%;新开通5G基站6816个;华为、腾讯、海康威视、软通动力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落地;近200个首批高频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做到“网上办、就近办,不见面、不求人”;获批建设全国第1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荣获国家首批“千兆城市”称号,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水平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近年来,
期刊
民族元素有自己的灵魂,它的存在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本文针对马来西亚华族(马六甲峇峇娘惹)的服饰文化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和整理,介绍了马六甲峇峇娘惹的由来、文化民俗、种族特征以及服装服饰。峇峇娘惹为马来西亚华族的延伸,其服饰是马来西亚华族服饰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类型,更是马来西亚华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最后本文对峇峇娘惹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讨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兴科技也逐渐融入金融领域,促使了金融科技的诞生与不断发展创新。金融科技的产生与运用迅速蔓延到了金融行业的各个部分,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们国家也相当重视金融科技,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办法鼓励金融科技的发展。而商业银行是传统的、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业务之一,面对新元素的出现,能否将传统金融业务与新兴科技良好融合,能否以此为契机更好地为社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学习主题的教学提示均给出了情境素材建议,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视角分析情境素材具有承载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价值,情境素材选材取向为:增加中国情境素材,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强化STSE情境素材,培育科学态度与责任;丰富跨学科情境素材,提高跨学科素养。提出情境素材的使用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创建情境;信息技术赋能情境创设;在真实的活动与任务中开展项目式学
乡村振兴不仅是新时代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措施已使农村地区基本完成物质振兴,然而农民的“心理振兴”远未达成。“心理振兴”是指个体精神、文化修养方面的提升和改善,未来将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政府、社区、组织与个体应合理联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心理振兴”提供重要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