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52-02
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练习课,因为我们现在正好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而练习题中又经常出现周长和面积是有关联的。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把两者混淆。另外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苏教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就设计了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的这样一个课时,于是我就结合书上的练习十九的一些内容设计了这节练习课。所以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和面积知识的基础上来比较两者有何异同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16根小棒
教学过程:
1 故事引课,激发兴趣
1、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梅老師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今天是黑兔和白兔的生日,为了给他们庆祝生日,乌龟老师准备了一块菜地送给他们,那是一块非常肥沃的菜地,种出来的菜很好吃,黑兔和白兔都想独自占有那块地。为了让他们心服口服,乌龟老师想了一个办法:谁能准确地算出这块地的周长和面积,这块地就属于谁的。黑兔左量右测的忙了一会儿,高兴地说:我算出来了,它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都是18。白兔想了想说:老师,它不对!这块菜地的面积比周长大,这块地是我的啦。乌龟老师听了哈哈大笑……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乌龟老师为什么哈哈大笑吗?(引导学生说出周长和面积是不一样的。)
3、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板书课题:周长和面积。)
4、周长和面积有些什么不同呢?请同桌互相讨论。
5、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5、判断下面的每句话求得是周长还是面积。
(1)小华绕操场跑一圈,小华跑了多少米?
(2)房间地面铺地板,需要多少地板?
(3)一块黑板四周围上铝合金,铝合金要多长?黑板面有多大?
(说明: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从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方面分组讨论比较,整理成表,可以使学生有例可看,有据可想,有话可写,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比出了“周长”和“面积”的具体区别,沟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 我的地盘我做主
1、通过刚才的比较和计算,你们说乌龟老师该把这块地给谁?
2、既然如此,乌龟老师就对黑兔和白兔说:“现在我给你们每人16米长的篱笆,你们在这块地里围一个长方形,围到的地盘就归你们了。”
小朋友们,你觉得小兔子可以怎么围呢?
四人小组合作:用16根小棒(一根小棒代表1米)在桌面上围一围。
记录你们各种“地盘”的长和宽,并完成表格。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
3、反馈、交流、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4、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选择怎么围?为什么?
3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帮小兔子解决了分地问题,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分地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从这样的理念,本节课,我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3.1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节课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汇报中得出两者关系的结论,整个过程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和记录者的身份。
3.2 体现了教师是教材的创造者的理念。 教材不是圣旨,不可逾越。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摈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研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的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加以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得以理解、内化。
3.3 提供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小学生由于认知具有形象直观性,因此理解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从定义、算法和单位上区分周长和面积,然后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验证周长与面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掌握了知识点。在整个操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交流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欣赏,真正让学生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练习课,因为我们现在正好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而练习题中又经常出现周长和面积是有关联的。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把两者混淆。另外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苏教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就设计了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的这样一个课时,于是我就结合书上的练习十九的一些内容设计了这节练习课。所以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和面积知识的基础上来比较两者有何异同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16根小棒
教学过程:
1 故事引课,激发兴趣
1、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梅老師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今天是黑兔和白兔的生日,为了给他们庆祝生日,乌龟老师准备了一块菜地送给他们,那是一块非常肥沃的菜地,种出来的菜很好吃,黑兔和白兔都想独自占有那块地。为了让他们心服口服,乌龟老师想了一个办法:谁能准确地算出这块地的周长和面积,这块地就属于谁的。黑兔左量右测的忙了一会儿,高兴地说:我算出来了,它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都是18。白兔想了想说:老师,它不对!这块菜地的面积比周长大,这块地是我的啦。乌龟老师听了哈哈大笑……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乌龟老师为什么哈哈大笑吗?(引导学生说出周长和面积是不一样的。)
3、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板书课题:周长和面积。)
4、周长和面积有些什么不同呢?请同桌互相讨论。
5、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5、判断下面的每句话求得是周长还是面积。
(1)小华绕操场跑一圈,小华跑了多少米?
(2)房间地面铺地板,需要多少地板?
(3)一块黑板四周围上铝合金,铝合金要多长?黑板面有多大?
(说明: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从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方面分组讨论比较,整理成表,可以使学生有例可看,有据可想,有话可写,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比出了“周长”和“面积”的具体区别,沟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 我的地盘我做主
1、通过刚才的比较和计算,你们说乌龟老师该把这块地给谁?
2、既然如此,乌龟老师就对黑兔和白兔说:“现在我给你们每人16米长的篱笆,你们在这块地里围一个长方形,围到的地盘就归你们了。”
小朋友们,你觉得小兔子可以怎么围呢?
四人小组合作:用16根小棒(一根小棒代表1米)在桌面上围一围。
记录你们各种“地盘”的长和宽,并完成表格。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我们发现:
3、反馈、交流、得出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4、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选择怎么围?为什么?
3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帮小兔子解决了分地问题,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分地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从这样的理念,本节课,我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3.1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节课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汇报中得出两者关系的结论,整个过程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和记录者的身份。
3.2 体现了教师是教材的创造者的理念。 教材不是圣旨,不可逾越。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摈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研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的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加以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得以理解、内化。
3.3 提供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小学生由于认知具有形象直观性,因此理解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从定义、算法和单位上区分周长和面积,然后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验证周长与面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掌握了知识点。在整个操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交流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欣赏,真正让学生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