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对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对实验室的管理也更加的重视,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与社会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就构建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要进行创新,改进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让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高校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也加强了对实验室的管理与规划,实验室是学校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也是学校培养创新性的实践人才的重要平台,学校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让实验室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新形势的变化,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创新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学校要对实验室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实验室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从而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分散型管理模式为主,分散型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将实验室分得很细致,按照学校的专业划分的,针对学校的课程而设立,实验室要依附学校里面的理论课程,由教研室进行管理。分散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要结合理论教学,但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实验室的规模较小、功能比较单一、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等,这些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影响实验室教学的质量。
一是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缺少学科交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室的实际管理中,缺少学科与学科间的交叉,使得实验室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随着目前的科技的发展,对于高校的学科综合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室的学科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分散型管理模式的实验室是相互间比较独立的,学生在实验室只是进行重复性实验,得到验证结果。整个实验的过程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是高校实验室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分散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划分的比较细,且管理工作的划分也难以做到统筹安排,使得一些技术人员比较闲暇,而另一些技术人员就比较繁忙,造成实验技术人员的专长得不到发挥;加之,实验技术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且专业素质较低,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无法得以提升。
三是高校实验室的功能比较单一,不利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实验室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员为了利益,想要争取更多的经费,使有限的经费被分割,不能发挥其作用,造成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够用,也使得一些实验室设备常年闲置,致使设备的使用率更低。
四是分散型管理模式不利于实验室的对外交流。实验室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有限,限制了实验室的对外开放性,使得实验室不能全天的开放,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就很少,另外,实验室受到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与高水平的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其一,高校实验室管理要进行思路的创新。实验室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就要对实验室实行有计划的管理,实验室管理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确定学校实验室的培养方向,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分阶段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应该具备更多的人才,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点产出基地,实验室应该拥有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团队,使得实验室能够不断取得更多的科研成绩。
其二,高校要建立现代化的实验室,采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来组织实验教学活动。首先,高校要转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观念,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现代化的实验室应该包括最新的科研设备,从而确保科研领域走在最前列,因此,实验室需要知识的创造和创新,就要建设优良的科研设施,包括实验室的各项设施。在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时,就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使得实验室的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对实验室的创新管理。
其三,高校要建立方便、快捷的实验室网络系统。建立快捷的实验室管理网络系统能够促进知识的流动,有利于知识的利用与管理,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的内部网络来实现学科院系的资源共享,实现实验室管理的智能化。
其四,高校要创建高技术的实验室,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实验基地。高校的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场所,因此,要不断吸取新的创新技术,以培养专业性的人才。首先,要对实验室的内容进行动态管理,针对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来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因此,实验室人员必须准备丰富的实验项目,要开放实验室的时间,比如可以采用轮班制延长开放时间,针对不同专业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环境。
其五,高校要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在现代的管理中,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来进行实验室的管理,使实验室资源配置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下能够合理的利用。
结束语
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繁多,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随着教学改革的进程,实验室管理工作也需要创新,其创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上,其对管理教师的技术性要求也很高。加之,高校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就要加强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仪器设备规划、健全的管理队伍,使实验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高校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也加强了对实验室的管理与规划,实验室是学校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也是学校培养创新性的实践人才的重要平台,学校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让实验室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新形势的变化,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创新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学校要对实验室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实验室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从而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分散型管理模式为主,分散型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将实验室分得很细致,按照学校的专业划分的,针对学校的课程而设立,实验室要依附学校里面的理论课程,由教研室进行管理。分散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要结合理论教学,但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实验室的规模较小、功能比较单一、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等,这些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影响实验室教学的质量。
一是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缺少学科交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室的实际管理中,缺少学科与学科间的交叉,使得实验室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随着目前的科技的发展,对于高校的学科综合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室的学科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分散型管理模式的实验室是相互间比较独立的,学生在实验室只是进行重复性实验,得到验证结果。整个实验的过程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是高校实验室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分散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划分的比较细,且管理工作的划分也难以做到统筹安排,使得一些技术人员比较闲暇,而另一些技术人员就比较繁忙,造成实验技术人员的专长得不到发挥;加之,实验技术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且专业素质较低,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无法得以提升。
三是高校实验室的功能比较单一,不利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实验室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员为了利益,想要争取更多的经费,使有限的经费被分割,不能发挥其作用,造成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够用,也使得一些实验室设备常年闲置,致使设备的使用率更低。
四是分散型管理模式不利于实验室的对外交流。实验室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有限,限制了实验室的对外开放性,使得实验室不能全天的开放,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就很少,另外,实验室受到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与高水平的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其一,高校实验室管理要进行思路的创新。实验室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就要对实验室实行有计划的管理,实验室管理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确定学校实验室的培养方向,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分阶段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应该具备更多的人才,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点产出基地,实验室应该拥有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团队,使得实验室能够不断取得更多的科研成绩。
其二,高校要建立现代化的实验室,采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来组织实验教学活动。首先,高校要转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观念,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现代化的实验室应该包括最新的科研设备,从而确保科研领域走在最前列,因此,实验室需要知识的创造和创新,就要建设优良的科研设施,包括实验室的各项设施。在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时,就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使得实验室的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对实验室的创新管理。
其三,高校要建立方便、快捷的实验室网络系统。建立快捷的实验室管理网络系统能够促进知识的流动,有利于知识的利用与管理,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的内部网络来实现学科院系的资源共享,实现实验室管理的智能化。
其四,高校要创建高技术的实验室,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实验基地。高校的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场所,因此,要不断吸取新的创新技术,以培养专业性的人才。首先,要对实验室的内容进行动态管理,针对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来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因此,实验室人员必须准备丰富的实验项目,要开放实验室的时间,比如可以采用轮班制延长开放时间,针对不同专业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环境。
其五,高校要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在现代的管理中,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来进行实验室的管理,使实验室资源配置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下能够合理的利用。
结束语
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繁多,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随着教学改革的进程,实验室管理工作也需要创新,其创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上,其对管理教师的技术性要求也很高。加之,高校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就要加强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仪器设备规划、健全的管理队伍,使实验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