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白桦林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摄影的我不知多少次走进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白桦林,晴天去、阴天去、刮风天、雨雪天也去。总之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放在了白桦林,也让我从不同的天气气候中领略了白桦林别样的美。
  特别是初春的白桦林给人的视觉享受,确实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时的白桦树犹如一位位刚刚睡醒的少女,静静地或站、或躺、或卧,无论什么姿态都是那样美丽,那样楚楚动人。
  走进这里,数不清的白桦树会摇摆枝头,欢迎走进她们的家园。此情此景,让人真想高声呐喊,可是当我真正走进这块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声的白桦林时,却不忍心打破这里的宁静。
  三四月份,白桦林里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如玉的白雪就像是一床巨大的棉被,滋润温暖着每一棵白桦树。穿行在白桦林之中的哈巴河已脱去了冰封的外衣,如同一面面镜子镶嵌在桦林之中,少女般的白桦对着镜子精心梳妆打扮后,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让置身白桦林的人都想去一一拥抱每一棵动人的白桦树,可是又怕破坏了这幅原本美丽而自然的画卷。对于一个摄影人来讲,更是如此,我着实不想破坏这美丽的风景,更不想打扰这里的宁静。为此,我就采取换相机镜头的办法,从广角、中焦、到长焦,从全景、中景到特写,有时候一个机位要拍摄好几个小时,每一次按下相机快门都会让我兴奋不止。每次拍摄结束都会使我有几分舍不得离开的依恋……
  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将这片白桦林记入大脑、装入心田,轻轻地吻别!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越是最美好的东西就越难得到,就越想得到。”哈巴河的白桦林就是这样,听说的人多,从照片上、文字里了解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到这里,走进白桦林的人却很少。因为,这片位于哈巴河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白桦林,距离乌鲁木齐670多公里、距离兰州2600多公里、距离西安3200多公里、距离北京、上海更是三四千公里之遥。因此,白桦林对于生活在内地的人来说真是遥不可及,但生活在哈巴河的人足以可以自豪地说:“白桦林就是我们家的后花园。”
  这片白桦林堪称西北之最,不仅是我国西北地区面积最大、品种最纯,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片白桦林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象征,也是阿勒泰千里画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活在哈巴河或是到过哈巴河的人对白桦林都有几分特殊的关爱。
  每天清晨,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白桦林的英姿,嗅到晨风送来白桦树的清香。当地人以林为伴已成习惯,白桦林在他们的心里都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喜欢栽种白桦树,不管是在哈巴河的县城、乡村都能看到零星和成片的白桦林。就连哈巴河人的手机和电话座机的铃声都是《静静的白桦林》。当你拨通任何一个哈巴河人的手机或固定电话,都可能会听到“金色的白桦林,编织着太阳的衣裳。风笛吹,彩蝶飞,清清河水映画廊。洁白的白桦林,给我美好的梦想。为你歌,为你唱,最美的是家乡”,这一美妙的旋律。
  近年来,随着航空、铁路不断向西部延伸,公路等级也在不断提升。目前,这个位于祖国最西北边陲的白桦林,已被航空、铁路和公路网络与全国各地连在了一起。平坦的柏油马路直通白桦林深处,阿勒泰机场距离白桦林160公里、黑流滩机场距离白桦林50多公里、北屯火车站距离白桦林160公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速公路也会通往这片令人神往的白桦林。
其他文献
2012年,带着对古代中亚名城阿力麻里的向往,我们在新疆伊犁州霍城县当地朋友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位于农四师六十一团的阿力麻里故城遗址。  小时候听奶奶说阿力麻里的苹果是伊犁最好吃的。后来知道“阿力麻里”在突厥语诸民族语言里的意思都叫苹果园,以苹果园命名城市,可想而知,那时这里的苹果之盛。今天,伊犁河谷仍有大片的野果林,全国罕见,这里也被称为世界温带果树起源的中心。长春真人邱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载:
梵高的《向日葵》美在花瓣,每一片都是迸发的渴望,像是囚徒望向自由的眼神,像后裔射向太阳的飞矢。这是梵高的生命,围着赞美阳光而生,梵高的旅途,阳光始终在背后,明亮的光辉拥抱他的轮廓,却也把他的身影拉长,叫他每一次的前进都踏在阴影里。有人觉得这是不幸,因为梵高潦倒的生活;也有人觉得这是幸福,因为梵高的画作。诚然,我们可以旁观他的生活,随意批判。可对于生活的感觉,谁也无法感同身受。  有的人就爱清风细柳
介绍了有限个渐进非扩张非自映射的带有误差的Ishikawa迭代,并且证明了在一致凸Banach空间中这种带有误差的Ishikawa迭代在一个新的条件下的强收敛性.
在新疆乐器中,它非常特别。  它的音色,极尽抒情之能事。你会觉得那些漂浮于空中的音符,高处可以直抵你的脑际,低处可以触及你的心扉,它甚至能够让你听着听着像是丢了魂,柔肠百转。  它的琴声里那一种绝无仅有的沙哑,使它蒙上了一层沧桑与悲凉,令人不由得想起大漠戈壁,或者,陈年往事。  在古今丝路文化的融合中,它经历了一次羽化成蝶的蜕变。  它叫艾捷克。  相见不相识  我们对这种美丽的乐器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