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anl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应用学科,与国民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自2008年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首先从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设置、学生规模和就业率、师资队伍、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几个方面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的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审时度势、深入思考、借鉴对比后,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基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应用气象学;发展现状;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085-04
  一、引言
  应用气象学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调整与颁布的大气科学类新专业,是研究气象条件在相关产业运作及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涉及到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以及人类健康等[1]。目前,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如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信大)等都设置了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是国务院首批学士学位授权点,是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大气科学类专业分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单位,四川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气象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的主要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生”培养单位,拥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2008年,由教育部(教高[2008]10号)批准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设置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作为大气科学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信大应用气象学专业自设置以来,在校院两级领导与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成信大应用气象学专业近几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和未来形势,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深入思考,通过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促进我校和相关兄弟院校应用气象学专业的长足发展。
  二、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从获批招生以来,应用气象学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下面主要从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设置、学生规模和就业率、师资队伍、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几个方面对我校目前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的现状进行介绍。
  (一)培养目标和标准
  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的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学位为理学学士,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以及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天气分析预报、气候分析预测、气象理论研究、气象数据处理、气象知识应用和专业软件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使用现代化天气预报手段和技术,在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产业工程气象、航空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控以及应急气象服务等领域从事业务、科研、教学、科技服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为研究生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应用气象学专业在学习天气演变的原理和预报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公共气象服务、产业工程气象等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达到气象工程师或气象科学研究工作者在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基本标准,并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
  应用气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69,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体育、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占总学分比例39.64%;公共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4.14%;专业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40.24%;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和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13.61%;创新实践(涉及社会实践、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发表科技论文、申报科技成果),占总学分比例2.37%。其中专业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本科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专业课中《动力气象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天气学原理》是四川省精品课程。
  (三)学生规模和就业率
  图1是2009-2016年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招生规模,包括普通本科生和国防生,国防生主要是为满足军队(二炮)对气象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看出,招生总规模在近8年内变化不大,基本都控制在每年80-88人之间,而普通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在前5年(2009-2013)内呈逐渐增加趋势,国防生招生规模呈逐渐降低趋势,由于2014年没有招收国防生,总招生规模中的85人都为普通本科生,之后的2015和2016年随着国防生招生规模的增加,相应普通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有所减少。
  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学院新增设的专业,2013年是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在毕业论文的设计方面,应用气象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将数理基础应用到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制中,毕业论文的设计内容包括:公共气象服务、农业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控、产业工程气象、航空气象、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防灾减灾等。在2013年毕业的这届学生中,考上研究生的有15人,约占毕业人数的20%,其余80%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而随着全国就业压力的增大,到2016届就业率则下降为86.9%,其就业单位主要为我国气象、国防、民航和环保等科研、教学和业务等部门。
  (四)师资队伍
  我校大气科学学院一直把建设高素质师资人才队伍作为大事来抓,目前应用气象学依托大气科学专业已有的条件,在高起点上组建了一支具有高水平和学历,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较丰富经验的教师队伍。截至2016年底,有專任教师63人,从事应用气象学方向教师18人,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13人,高级职称10人;教师所学专业除本学科外,还涉及农学、生态学、地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学等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学科的多样化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满足了拓宽专业领域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大气科学学院倡导教学和科研相长,注重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外教学和学术交流广泛,教研和科研成果较突出。学院下设有应用气象与服务研究室,长年致力于工程气象、专业气象、农业气候资源评估、公共气象服务、灾害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8人,客座研究人员15人,流动研究人员42人,近几年研究室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已逐步建立起国内气象应用与服务研究领域的科研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五)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会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本专业学生整体的培养质量。目前学院拥有较高水平学科实验基地,具有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天气分析与预报实验室、大气流体力学实验室、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共计面积12,080m2。近年来,学院对应用气象学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高度重视,通过扩建和改建,现拥有地面气象观测场4,800m2,实验用地6,670m2,通过筹措资金,先后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购买七要素自动气象站、氮氧化物分析仪、光合蒸腾仪、冠层分析系统、人工气候箱、叶面积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专业实验仪器设备,同时,组织力量积极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的实验室建设项目。为加强实践教学,学院还加大了该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目前已和四川省气象局、成都市气象局、温江区气象局、民航系统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习基地这一平台的搭建,不仅为学生见习和实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也进一步加强了该专业与气象民航等系统的沟通与合作。
  三、对应用气象学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考
  在对成信大应用气象学专业近8年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后,通过与本专业其他院校进行对比,在深入分析和思考后认为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便顺应时代需求,寻求长足发展。
  (一)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点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来源于实践教学,它是培养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2]。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应用和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气科学类重要分支学科,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我校应用气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在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进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验、实习、计算机上机操作等实践课,但这些实践课的安排学时相对较少,比如,《动力气象学》课程的总学时为80,但实验学时只为4,《天气学原理》课程的总学时为80,实验学时也只为4;《雷达气象学》课程的总学时为40,但实习学时只为2,《天气学分析》课程的总学时为40,实习学时为4;《GIS应用》课程的总学时为32,但上机学时只为2,《天气诊断分析》课程的总学时为32,上机学时为4。由于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发展迅速,社会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大量需要有知识、动手能力强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需要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较偏重理论教学的不平衡现象,在原来的基础上极大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可考虑增加为课程总学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3]。
  目前,我校创新实践的最低毕业要求学分为4,只占总学分比例的2.37%,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发表科技论文、申报科技成果等实践活动,总体最低毕业学分要求过低。由于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提高应用气象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的基础上,也要提高创新实践所占总学分的比例,增强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加大实验基地建设力度
  应用气象学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基地,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对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应用气象学实验室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改建和扩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学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但相比而言,实验室硬件设施还显得比较薄弱,有时教师在理论教学时讲的是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而实验教学时接触到的却是一些过时的、陈旧的设备和技术手段,这使得教学和实验脱节,势必影响学生实验的效果和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也极大限制了教师科研工作的深入。其次,缺乏必要的实验室和场地。大气科学学院实验条件紧张,没有多余的房间或者教室作为实验室,目前暂借其他学院的实验室作为临时实验场地用于放置仪器和进行实验教学,空间较小,无法全面开展各项实验。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应该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实验室资金投入力度,购买和更新现有仪器设备,增加实验室和实验场地面积,让实验室在服务教学需要的同时,兼顾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需要,通过对学生全年开放,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进行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益,努力将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建设成为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应用气象教学和科研平台,为四川和西南地区的气象应用提供科技支撑[4]。
  实习基地是学生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也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我校校内实习基地主要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场、实验用地和气象综合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与四川省内的气象局和民航系统等建立的一些实习基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校内实习基地在搭建理论和实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际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加大建设的力度,加强与已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密切合作,让学生到校外气象台站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实习,使其进入实战状态,全面提高实际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可以向学生提供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可以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可以给予具体的帮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从而促进学生更大的进步[5]。教师创造性的指导,不仅将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影响他们各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他們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6]。我校近几年在应用气象学方向上从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校人才引进了不少博士,不仅为应用气象学方向注入了年轻的新鲜血液,而且拓宽了专业领域,满足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目前,在18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中,博士比例占72%,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56%,40岁以下人数比例为61%,整个教师队伍具有高学历和学科交叉的特点,但这支年轻的高学历师资队伍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较多的发挥了传授知识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上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基于这种情况,建议可以借鉴相关院校提出的“分阶段、双选”二位一体的导师制方案。   导师制最早出现在英国牛津大学,是由学校给每位新生指定导师,让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师徒”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内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带动了高校导师制的发展,尤其在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制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热点[7]。“分阶段”是指在对新生和大二学生实行导师制时,选择教学型为主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和加强学生基础课程和基础实践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当学生进入大三时,选择科研型为主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邀请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8]。“双选”是指在进入第二阶段时,采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实施导师制,其主要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来选配导师[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经选择2007级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实施了这种二位一体的导师制方案,从已获得的成效来看,由于师生之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培养学生非常有利。目前,虽然我校针对大二学生也实施了导师制,但在方案制定和效果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检验。同时,也可以考虑通过建立专业背景齐全、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和课程小组,其也是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9]。
  四、结语
  应用气象学专业自1998年教育部设置以来,为适应社会对应用气象学人才的需求,相关设置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探索和优化。成信大的应用气象学专业自2008年获批招生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足。本文在对近8年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后,通过与本专业其他院校进行对比,结合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和思考后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能力培養、加大实验基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三个方面在未来的改进建议,以期能满足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获得快速和长远发展。同时,本文的内容以期能对国内已设置和预备增设此专业的其他兄弟院校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思考。
  参考文献:
  [1]景元书,申双和,刘寿东.以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气象专业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1):271-272.
  [2]高西宁,刘江,殷红,等.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125-128.
  [3]杨再强,申双和,景元书,等.面向社会需求,应用气象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30.
  [4]景元书,申双和.应用气象专业建设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2):65-66.
  [5]杨再强,申双和,刘寿东,等.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4):51-53.
  [6]景元书,李永秀,杨沈斌.高校应用气象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04):138-139.
  [7]王建方,吴文建,满亚辉,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1):44-46.
  [8]杨沈斌,赵小艳,景元书.学分制下应用气象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9(1):22-24.
  [9]赵小艳,孙虎声,杨沈斌,等.应用气象学专业教学团队及课程小组建立的必要性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6):24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拟从山水画技法上的创新为突破点进行论文的编写和实践绘制的尝试。近几年,以地域为特色的绘画形式不断呈现。章法上的变革、绘画材料和技法上的创新不断改变着历代冰雪画作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凸显出“笔墨当随时代”的文化特征,不断呈现着全新的视觉感受。通过论述,本文希望可以将传统的写意山水画进行大胆改革,将东北浑厚质朴的感觉表现出来,大胆将西方的抽象主义、冷暖色彩结合起来,运用在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中,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的介入,军休干部服务愈发向专业化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介入军休服务的时间较短、经验尚浅,缺乏一套完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加之军休干部本身的特殊性,导致服务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伦理问题,使社会工作者陷入伦理困境。笔者希望通过小组工作的服务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逐步去缓和服务中军休干部自身及军休干部与军休机构之间的价值冲突,解决伦理困境。  关键词:伦理
摘要:作为一所西部地区地方农业类院校,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狠抓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即紧抓入学教育、落实项目申报、完善实验保障和健全激励机制。在一系列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中取得一些成绩。  关键词: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207-02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
摘要:本文以信息通信行业背景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为对象,研究与实践了地方特色高校信息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地方特色高校专业化人才培养路径,对其他具有行业背景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BEI,地方特色院校,信息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62-02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
摘要:目前,适应于国际传媒人才培养的优质双语教材太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太多。过去数十版本的《英美报刊选读》教材,几乎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选修教材,而极度缺乏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编撰的教材,且教材问题诸多,“量身”为新闻学本科生编撰和优化一套适宜本学科的教材十分有必要。本文致力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研究,分析现有教材的优缺点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弥补其不足,提出教学措施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教材;分析
摘要:《环境激素与生殖健康》作为一门大学本科新生的公共选修课,从预习、学习、复习和实践四个环节逐步引导本科新生“自主”学习。通过布置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吸引学生“自主”提前预习;加强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留下重要问题,督促学生“自主”复习;开设实践经典试验,辅助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  关键词:环境激素;公共选修课;生殖健康;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学生就业状况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选取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分析对象,梳理了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9-0036-04  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的“一把手”工程,是衡量一
摘要:道德作为一种与人类相伴始终的社会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长河中处于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冲刷,从故时孔子就言传身教我们儒家道德思想,而现如今我们又剩下什么道德思想在约束自己?当前中国社会每年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出现的道德案例也各式各样,冲击着国家的制度,挑战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  关键词:道德底线;道德问题;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质上是一项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本文以某市高校党建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建议为主题,将党建教育引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本文探讨将主题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教育;主题;形势与政策;党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73-0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逐渐从量的改变转向质的改变,由自我不断发展转向从多方面吸收发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很好地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本文结合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学校汽车运用维修专业的教学,分析“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实施模式,提出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日常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