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设计教学目标、注重运用教材、运用朗读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有序指导。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由于初中课程增多、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等多方面原因,阅读赢弱不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经典解读程式化及教法单一化等问题,少教师只是在学期初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更没有过程性的指导、反馈,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的有效性不能得到保障。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其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得设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教什么”问题。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应将“语”字作为出发点,着重关注语文教学的特点,还需与其它的进行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的状况的发生。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首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点,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合理吸收和掌握不仅是需要我们考虑和重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运用的能力。其次,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考虑进来,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教育,要有所侧重的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最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将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进来,不要只是根据教师自身的偏好,来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时髦式”的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折射和反映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要对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以及达成度进行思考。
二、注重运用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以课堂教学中的经典文本为起点,与课外经典书册阅读相结合,将学生引领到更灿烂辉煌的文学经典殿堂前,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水平。我们要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和常用方法,提炼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得法于课内,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最终转化成能力。1、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链接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同情》一诗,体会作者采用同一手法、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歌内容、情感。2、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可以从内容、感情、手法、时代特点等角度建立链接点,进行作品的对比拓展阅读如学毛东泽的《沁园春?雪》,拓展阅读他的《沁园春?长沙》,加深对“沁园春”这一词牌的认识,进一步领略一代伟人的胸襟和抱负。3、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其实,很多课文只是经典作品的冰山一角,选段为例展示经典作品的优美语言、巧妙构思、深邃思想,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整篇、整册书的兴趣,这也是教材编写的目的、原则之一。立足课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意蕴深厚的经典文化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架起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才能使学生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自主阅读的方法和能力。
三、朗读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
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情境,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将课文的作者的情感表达、内心感受通过美读这种朗读方式再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对课文作者或作品主人公有更深刻更细腻的情感体验,通过激情的朗读能使学生在体验语文课文时忘却自我,融入到作品创设的情境中区,去品位和体会文中丰富而深厚的感情,实现学生自我情操,修养的升华。
课堂上的朗读有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两种方式,教师的范读要注意用不同的朗读风格,营造出多种不同风格的氛围,要把握将文中动人的情感和景色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能从老师范读的语言展现、情感流露出体会作者的感受。学生朗读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感情来朗读,从而使学生通过真情感悟独特的阅读情境。例如:《珍珠鸟》这篇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丰富的散文,学生带着感情来朗读,可以将珍珠鸟因为怕人胆小到胆大与主人亲近的情态变为学生自身能够感知的情境来深入体会,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和美的情操陶冶。
四、有序指导
阅读需要方法,进行“读一思一记一评”的阅读指导,可以保证阅读的有序、有效开展。
1.读,即广泛、有序地阅读。首先,规划阅读内容。每学期初向学生提供推荐必读书目5本,选读书目10本,尽量兼顾古今中外、不同风格,并提供诵读篇目,提供阅读和诵读的大体进度规划,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具体落实。其次,规划阅读时间、形式。将经典片段的诵读和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分散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节假日为学生提供经典阅读 书目,指导学生假期进行整册书的阅读,并跟踪反馈。
2.思。思考和阅读应该是同步的。可以采用发放阅读提示单、填写“我的问题”交流单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思考。读前思考:对本书的作者了解程度,选用哪种阅读方法更有效,此次阅读的核心目标;读时思考:作品写了什么内容? 哪些语段引起我的共鸣或感慨? 读后思考:作者的真正意图,作品最突出的写作特色,与读过的题材 (手法)类似的作品比较异同。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深思,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
3.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选形式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批注、 写读后感、写简评、续写、改写,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从作品中获得语言、思想、心灵的收获,让经典阅读成为流向自身语文积累的活水。
4.评。以激励性措施为主进行评价:①课外读书的数量、质量、习惯、效果等情况;②参与相关活动情况;③读书笔记。各方面都进行相应的过程性材料记录, 综合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方意见,对学生作综合评价,重点记录其进步的过程和成绩, 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障阅读有效落实。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和主要学习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扎实有效的阅读可使学生接受高尚人格的精神洗礼,聆听厚重历史的谆谆教诲。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必将鼓动学生阅读的羽翼,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张艳芬.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由于初中课程增多、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等多方面原因,阅读赢弱不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经典解读程式化及教法单一化等问题,少教师只是在学期初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更没有过程性的指导、反馈,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的有效性不能得到保障。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其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得设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教什么”问题。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应将“语”字作为出发点,着重关注语文教学的特点,还需与其它的进行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的状况的发生。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首先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点,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合理吸收和掌握不仅是需要我们考虑和重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运用的能力。其次,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考虑进来,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教育,要有所侧重的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最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将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进来,不要只是根据教师自身的偏好,来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时髦式”的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折射和反映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要对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以及达成度进行思考。
二、注重运用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以课堂教学中的经典文本为起点,与课外经典书册阅读相结合,将学生引领到更灿烂辉煌的文学经典殿堂前,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水平。我们要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和常用方法,提炼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得法于课内,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最终转化成能力。1、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链接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同情》一诗,体会作者采用同一手法、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歌内容、情感。2、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可以从内容、感情、手法、时代特点等角度建立链接点,进行作品的对比拓展阅读如学毛东泽的《沁园春?雪》,拓展阅读他的《沁园春?长沙》,加深对“沁园春”这一词牌的认识,进一步领略一代伟人的胸襟和抱负。3、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其实,很多课文只是经典作品的冰山一角,选段为例展示经典作品的优美语言、巧妙构思、深邃思想,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整篇、整册书的兴趣,这也是教材编写的目的、原则之一。立足课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意蕴深厚的经典文化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架起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才能使学生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自主阅读的方法和能力。
三、朗读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
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情境,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将课文的作者的情感表达、内心感受通过美读这种朗读方式再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对课文作者或作品主人公有更深刻更细腻的情感体验,通过激情的朗读能使学生在体验语文课文时忘却自我,融入到作品创设的情境中区,去品位和体会文中丰富而深厚的感情,实现学生自我情操,修养的升华。
课堂上的朗读有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两种方式,教师的范读要注意用不同的朗读风格,营造出多种不同风格的氛围,要把握将文中动人的情感和景色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能从老师范读的语言展现、情感流露出体会作者的感受。学生朗读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感情来朗读,从而使学生通过真情感悟独特的阅读情境。例如:《珍珠鸟》这篇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丰富的散文,学生带着感情来朗读,可以将珍珠鸟因为怕人胆小到胆大与主人亲近的情态变为学生自身能够感知的情境来深入体会,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和美的情操陶冶。
四、有序指导
阅读需要方法,进行“读一思一记一评”的阅读指导,可以保证阅读的有序、有效开展。
1.读,即广泛、有序地阅读。首先,规划阅读内容。每学期初向学生提供推荐必读书目5本,选读书目10本,尽量兼顾古今中外、不同风格,并提供诵读篇目,提供阅读和诵读的大体进度规划,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具体落实。其次,规划阅读时间、形式。将经典片段的诵读和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分散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节假日为学生提供经典阅读 书目,指导学生假期进行整册书的阅读,并跟踪反馈。
2.思。思考和阅读应该是同步的。可以采用发放阅读提示单、填写“我的问题”交流单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思考。读前思考:对本书的作者了解程度,选用哪种阅读方法更有效,此次阅读的核心目标;读时思考:作品写了什么内容? 哪些语段引起我的共鸣或感慨? 读后思考:作者的真正意图,作品最突出的写作特色,与读过的题材 (手法)类似的作品比较异同。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深思,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
3.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选形式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批注、 写读后感、写简评、续写、改写,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从作品中获得语言、思想、心灵的收获,让经典阅读成为流向自身语文积累的活水。
4.评。以激励性措施为主进行评价:①课外读书的数量、质量、习惯、效果等情况;②参与相关活动情况;③读书笔记。各方面都进行相应的过程性材料记录, 综合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方意见,对学生作综合评价,重点记录其进步的过程和成绩, 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障阅读有效落实。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和主要学习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扎实有效的阅读可使学生接受高尚人格的精神洗礼,聆听厚重历史的谆谆教诲。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必将鼓动学生阅读的羽翼,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张艳芬.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