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课堂教学还要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的扩展与深化,随着地理新课改的推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在教学观念上认同每位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同时能够理解学生的错误。智慧的地理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把学生错误的观点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并结合实际,依据学生的错误设置巧妙而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运用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
一个优秀的地理老师,应打破按照教参或教案一步步地展示自己行为的传统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即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也符合學生的认知规律。此外,从发展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进行内容重组,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体系扎实、灵活机动的有机知识整体,达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整合。本文就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内容重组进行了探讨。
1、注重研读教材内容,并进行有机的重新组合
教材是由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介。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传统教材编写的缺陷也越来越多。在新课改理念的驱动下,新教材的功能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发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功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照本宣科,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头到尾(依教材顺序)的泥坑中解脱出来。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
1.1打破传统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材内容体系
传统的地理教材内容体系按要素排列,面面俱到,缺乏综合性;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部分之间缺乏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有必要在研读、熟悉整个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摆脱传统束缚,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因此,在整合地理教材表层系统时,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同时注意地理学科教学的独特性,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融合,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影响交通运输业生产布局的条件,高中教材对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旅游风景区)与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等)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质量、投资和分布状况阐述较多,但对人口数量、密度、经济技术对交通线布局影响阐述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建立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因素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全面深刻。
1.2联系生活实际,对教材顺序作适当调整
一个国家,特别是幅员辽阔的国家,其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差异很大,教育发展的程度也有区别,在地理教学中采用统一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往往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许多国家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不同的地理课程纲要与地理教材。但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思路的单一性往往不能满足于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甚至是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其智力水平和学习状况都存在个体差异,教材却相同。如何使这种差异与教材内容统一起来,就需要教师对教材透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演绎生活中的地理,打破原来教材知识框架,对教材内容顺序作适当调整,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如教师可从学生最熟悉、最易接受的内容入手,进行有序的教学,在学习“气象灾害”知识时,在季风气候区的可先讲洪涝,非季风气候区可先讲干旱。
2、注重教材内容的深化、扩展
2.1重视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科学具有时代性,需要地理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并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二章介绍了大气环境,除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可以切入八国集团峰会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为材料。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气候变暖,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二是地球上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暴雨、大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力加剧。对两大特征成因的分析,除了教材所给的“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导致和毁林原因外,还可以由学生通过横向、纵向地联系其它学科,大胆提出一些富有创新的成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又更新了较为死板的教材内容,做到了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又注重了学科研究的前沿。
2.2收集信息,利用多媒体教学,重组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且资料易于收集和整理。例如,高中地理必修第八单元介绍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一节内容中,我们可以把一段优美的大自然风光录像片段呈现在学生眼前:溪水清澈,鸟语花香,草木翠绿。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神奇的美丽之中,再放映一段反映大气污染、水污染或垃圾污染的片段,形成一个强烈的视觉对比冲击,这比任何理论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利用地理教学媒体资源,注意收集有关地理的媒体信息和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如电视中“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栏目包含大量地理教学素材,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节目内容输入计算机用于教学,把课外相关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连接起来。这种把课外相关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做法,不仅能扩宽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率。
2.3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
教材的编写都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但由于编写教材的各个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而且对同一教材内容的处理及所选择的案例材料也会存在差异,最终形成了市场上各具特色的不同版本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当地及学生实际情况,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对知识内容、呈现方式进行重组,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例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对日本人口密度的判断,不像人教版的那样给一个结论,而是通过统计资料,以表格形式列举中国、日本的人口总数、面积,算出两国人口的密度,从而进行比较得出的。这样的形式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在教学时可以借鉴运用。
总之,在地理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搭建地理知识点之间通畅联系的渠道,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从而为将来的长远学习打下奠定基础。
一个优秀的地理老师,应打破按照教参或教案一步步地展示自己行为的传统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即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也符合學生的认知规律。此外,从发展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进行内容重组,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体系扎实、灵活机动的有机知识整体,达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整合。本文就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内容重组进行了探讨。
1、注重研读教材内容,并进行有机的重新组合
教材是由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介。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传统教材编写的缺陷也越来越多。在新课改理念的驱动下,新教材的功能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发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功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照本宣科,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头到尾(依教材顺序)的泥坑中解脱出来。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
1.1打破传统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材内容体系
传统的地理教材内容体系按要素排列,面面俱到,缺乏综合性;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部分之间缺乏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有必要在研读、熟悉整个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摆脱传统束缚,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因此,在整合地理教材表层系统时,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同时注意地理学科教学的独特性,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融合,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影响交通运输业生产布局的条件,高中教材对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旅游风景区)与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等)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质量、投资和分布状况阐述较多,但对人口数量、密度、经济技术对交通线布局影响阐述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建立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因素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全面深刻。
1.2联系生活实际,对教材顺序作适当调整
一个国家,特别是幅员辽阔的国家,其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差异很大,教育发展的程度也有区别,在地理教学中采用统一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往往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许多国家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不同的地理课程纲要与地理教材。但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思路的单一性往往不能满足于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甚至是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其智力水平和学习状况都存在个体差异,教材却相同。如何使这种差异与教材内容统一起来,就需要教师对教材透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演绎生活中的地理,打破原来教材知识框架,对教材内容顺序作适当调整,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如教师可从学生最熟悉、最易接受的内容入手,进行有序的教学,在学习“气象灾害”知识时,在季风气候区的可先讲洪涝,非季风气候区可先讲干旱。
2、注重教材内容的深化、扩展
2.1重视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科学具有时代性,需要地理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并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第二章介绍了大气环境,除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可以切入八国集团峰会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为材料。当前国际社会讨论的气候变暖,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二是地球上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暴雨、大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破坏力加剧。对两大特征成因的分析,除了教材所给的“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导致和毁林原因外,还可以由学生通过横向、纵向地联系其它学科,大胆提出一些富有创新的成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又更新了较为死板的教材内容,做到了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又注重了学科研究的前沿。
2.2收集信息,利用多媒体教学,重组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且资料易于收集和整理。例如,高中地理必修第八单元介绍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这一节内容中,我们可以把一段优美的大自然风光录像片段呈现在学生眼前:溪水清澈,鸟语花香,草木翠绿。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神奇的美丽之中,再放映一段反映大气污染、水污染或垃圾污染的片段,形成一个强烈的视觉对比冲击,这比任何理论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利用地理教学媒体资源,注意收集有关地理的媒体信息和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如电视中“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栏目包含大量地理教学素材,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节目内容输入计算机用于教学,把课外相关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连接起来。这种把课外相关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做法,不仅能扩宽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率。
2.3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
教材的编写都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但由于编写教材的各个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而且对同一教材内容的处理及所选择的案例材料也会存在差异,最终形成了市场上各具特色的不同版本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当地及学生实际情况,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对知识内容、呈现方式进行重组,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例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对日本人口密度的判断,不像人教版的那样给一个结论,而是通过统计资料,以表格形式列举中国、日本的人口总数、面积,算出两国人口的密度,从而进行比较得出的。这样的形式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在教学时可以借鉴运用。
总之,在地理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搭建地理知识点之间通畅联系的渠道,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从而为将来的长远学习打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