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化策略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a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要想让学生学得主动,思得积极,辨得深入,教师应该努力探讨优化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要洞悉学生心理,实施积极评价,加强趣味引导,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要设计值得探讨的问题,引发课堂思辨,进行逐层深入的追问,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小组合作 优化 情感呵护 活跃思维
  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独立学习,更需要建立在小组基础上的合作探究,以便促成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历史人物,更深入地分析历史事件,更积极地探索蕴涵的人文精神。为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几年前,笔者在某班级里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成六个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在组内互帮互学,组际开展竞争。让笔者始料未及的是,学生的小组合作大多流于形式、疏于合作,缺乏求知的主动性,没有深层次的探究。反思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假合作,伪探究”,笔者发现,只强调形式上的合作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是与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相背离的。要想让学生学得主动,思得积极,辨得深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优化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
  一、情感呵护,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1.洞悉学生心理,科学设置学习小组。
  学生合作不主动、探究不深入,小组的存在成了课堂里的虚设之景,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未能洞悉并呵护学生心理,让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小组合作探究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主动性的学习,再有趣的历史知识在学生眼里也是枯燥甚至是不可理解的。因此,促成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达成,首要是呵护学生心理,让他们对教师产生足够的心理认同。
  笔者将原先自然划分的学习小组重新设定,兼顾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自律程度,尽可能让各小组能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合作探究记录卡,记录内容既有评比的分值,也有非量化的思维能力和课堂表现。为了提升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笔者鼓励学生制作本组成员探究活动记录卡,让学生自我分析,知进退,找原因,不断提升小组竞争力。
  2.实施积极评价,让学生乐于合作。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评价要正面积极,分析要具体到位,态度要真诚和蔼,方式要灵活多样。当然,实施积极的评价并不是无原则地一概说好,更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和稀泥”。也就是说,评价不可虚高,更不能给学生以应付的印象。对小组的评价与对个体的评价有所不同,教师必须兼顾每一个成员的心理感受,给予正面的影响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之乐于在小组中合作。笔者基于小组成员的差异,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对小组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使对历史知识点的述说有误,分析解答思虑不周,笔者也不是简单判断对错,而是给他们以必要的点醒和再度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深层思辨中获得思维发展,同时在小组里收获自信和成长。
  3.加强趣味引导,生成让学生期盼的小组探究。
  激发学生小组探究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并且让学生必须借助他人的合作才能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品尝小组合作的乐趣。教师要深入研讨教学内容,设计出与知识点相关联、但个人解决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高质量的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各出其力、为小组争光,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趣味引导小组合作,形式上也应不拘一格。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笔者鼓励小组内采用组长轮流负责制,即组长是由大家分阶段担任。担任组长时,组长不光在组内主讲,还要负责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检查。小组内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与信任度。当然,如果发现有成员产生了学习惰性或自卑,笔者也会持续关注、适时提点,帮他们重拾自信。
  二、活跃思维,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质量
  历史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不应该是让学生聚在一起谈谈人物的功绩、事件的意义,更不是围成一圈做个样子,而是要促成学生真学习、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质量。
  1.设计值得探讨的问题,引发课堂思辨。
  有的教师一堂课里会设计出几十个问题供学生解答,学生往往只顾寻找答案,没有真正进行课堂思辨。问题是打开心灵的钥匙,能引发课堂思辨的问题应该有深度、有难度,需要集体智慧才能解决,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笔者在课堂上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拂去历史的迷雾,分析人物功过,厘清事件的起因、过程及结果,让学生在知人论事中辨美丑、知正邪、懂善恶。如在教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组间的辩论活动,让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开凿大运河的得失,探究隋炀帝的功过。通过小组辩论,学生既能从宏观上认识到大运河对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能在微观上感受到人民的苦难,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也得到了思维锻炼。
  2.进行逐层深入的追问,提升思维品质。
  一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但互不勾连的思考会让学生的思维碎片化,缺乏连续性。系列性的思考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由点及面地认知,最终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學《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笔者在课堂上借助追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追问的问题大致包括:
  (1)导致唐朝衰落和灭亡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安史之乱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3)黄巢起义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4)从唐朝的衰亡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的小组学习,他们在组内讨论,班级展示,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追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可以也应该成为追问的发出者。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为浅显或是不太精确,但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鼓励他们将几个问题串连成一个整体并形成追问,小组合作探究的质量无疑更高。为了促成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追问,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够完美,笔者也总会给予真心赞赏。令人欣慰的是,学生更加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阿湖中学)
其他文献
基于新疆高校1081份调查问卷,从受访学生自习效果以及早起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研究新疆高校受访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同时以性别、户籍、生源地及专业为分组变量,以大学生自主学
《民诉法解释》第174条第2款突破现行《民事诉讼法》之规定,将民事拘传制度之适用主体延伸至原告。此规定乃我国民事诉讼国家干预主义之"特色"体现,与民事诉讼解决私权纠纷之
通过民办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构成、心理特征、教育管理等方面分析,针对学校、辅导员、家庭、自我四个层面的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对民办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
摘要  “前置性补偿教学”是指新知学习前的补偿。在设计“前置性补偿学习单”时,拒绝“上帝视角”,由“俯视”转换到“平视”;设置“路标”,给予“留白”,给学生留下勾连旧知及重整思维的空间;利用“数据分析”明确设计方向。  关键词  语文学科 补偿学习单 前置性  提到“补偿教学”,一线教师更侧重“后置性”,强调知识的训练与巩固,往往忽略新知学习前的补偿(即“前置性补偿教学”)。然而,“补偿教学”的初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是高职教师教育专业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保证。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将国考内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既能保证师范生的
内蒙古有4221km的边境线,是国家实行“向北开放”战略的前沿阵地。在内蒙古国际物流体系中,对俄国际物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内蒙古对俄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用基于灰色
泥岩本身为泥质结构,在饱水状态下3~4 h即刻崩解。用于路基填料,泥岩变形大,造成路基不稳定,易诱发路基沉陷、变形等病害。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泥岩填石路堤施工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