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是祖国版图西部一块神奇的土地。它风光绮丽,既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它历史悠久,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它文化灿烂,敦煌飞天的曼妙舞姿、古酒泉的传说都是民族文化的奇葩。同时,甘肃也是以“缺水型”为主的生态脆弱地区,有“三分山、三分草、二分沙、一分林、一分田”的说法。建国伊始,甘肃就已经开始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行动。几十年过去了,甘肃在生态保护上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奋斗历程,如今的甘肃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植树造林群众运动
甘肃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一个内陆河较为密集的省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哈尔腾河流贯省内。玛曲草原上的黄河首曲是黄河重要的蓄水池,占黄河补充水量的45%,直接关系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和环境安全。河西阻挡了巴丹吉林、腾戈里等沙漠的会合,维系着沿长江、黄河、河西内陆河形成的六条绿色屏障。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肃生态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一个绿色的甘肃是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甘肃的绿化之路起步于建国后的第一个春天。兰州人民在艰难的条件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背冰上山,植树造林,经过三十二年的奋斗,累计造林三十多万亩。但因干旱缺水,实际保存面积只有一万多亩,各种树木成活一百多万株。尽管大部分努力付之东流,但却给了甘肃人民极大的信心:荒山秃岭是可以绿化的,并且为1983年以后开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
在甘肃,植树造林从来就不只是林业部门的事,而是如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发出的号召那样: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甘肃省委就借鉴了农村承包责任制的经验,驻兰州的省市党政军机关率先承包了兰州南北两山,建立绿化基地,在他们的带动下先后有370多个单位承包了绿化荒山的任务,“绿化兰州南北两山”也成为甘肃全民植树史上首开先河的运动。在此基础上,1989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李子奇在一次总结会上将承包经验总结提升为《十条优惠政策》,主要内容是谁种谁有、谁管护谁受益,实行以林业为主,走以工、以副、以商养林的路子,这个甘肃省开展义务植树的纲领性文件,影响深远。正确的政策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在开展绿化兰州南北两山群众运动的十年中,涌现了大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1991年兰州北山红柳梁建起“党政军民共建绿色丰碑”,是甘肃全民植树运动的永久纪念。
长期不懈的群众植树运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1981年至2006年,全省共有3.1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17.3亿株,平均每年每人植树5.5株以上,年均尽责率为85.9%,全省城乡共建义务植树基地7158个,面积达1090万亩。如今,“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植树绿化精神已经成为甘肃精神中最闪光之点。“十五”期间,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适龄公民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办法》,开始研究制定《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义务(草案)》,使义务植树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点线面建成绿色甘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甘肃的植树造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甘肃将国土绿化工作与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相结合,给全民义务植树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新局面。甘肃将国土绿化经验总结为:以风沙前沿为线,加快绿色通道建设;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级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为点,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国家五大重点林业工程为面,全面改善甘肃的生态和环境。经验背后是一组组激动人心的数字:
1998年至2005年,全省各等级公路绿化17914公里;省内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17条主要河流中已绿化33l公里,占绿化河流总长的60%;以农业灌溉为主的28座大中型水库,完成库区绿化0.47万公顷,占应绿化面积的46%。
全省16个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14300公顷,65个县城绿化覆盖面积5555公顷,村镇绿化面积7.02万公顷,占村镇面积的21.4%。
酒泉、金塔、玉门等12个县(市、区)实现平原绿化达标,泾川、成县、西峰等13个县(市)实现宜林荒山绿化县。泾川、临泽等9个县(市、区)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命名表彰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区)”,正宁、宁县、成县3个县被命名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省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25.83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30.9%,河西地区已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
甘肃是我国沙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土地沙化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3%。坚持不懈的全民植树绿化使甘肃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沙尘暴逐年减少,土质荒漠化有所遏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正逐步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轨道。截至目前,甘肃的森林覆盖率已由2001年的9.90%增加到2006年的13.4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古老的曲调已传唱千年,当一个绿色甘肃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阳关以外便不再是畏途而是生活的乐土。
植树造林群众运动
甘肃位于长江、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一个内陆河较为密集的省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哈尔腾河流贯省内。玛曲草原上的黄河首曲是黄河重要的蓄水池,占黄河补充水量的45%,直接关系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和环境安全。河西阻挡了巴丹吉林、腾戈里等沙漠的会合,维系着沿长江、黄河、河西内陆河形成的六条绿色屏障。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肃生态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一个绿色的甘肃是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甘肃的绿化之路起步于建国后的第一个春天。兰州人民在艰难的条件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背冰上山,植树造林,经过三十二年的奋斗,累计造林三十多万亩。但因干旱缺水,实际保存面积只有一万多亩,各种树木成活一百多万株。尽管大部分努力付之东流,但却给了甘肃人民极大的信心:荒山秃岭是可以绿化的,并且为1983年以后开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
在甘肃,植树造林从来就不只是林业部门的事,而是如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发出的号召那样: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甘肃省委就借鉴了农村承包责任制的经验,驻兰州的省市党政军机关率先承包了兰州南北两山,建立绿化基地,在他们的带动下先后有370多个单位承包了绿化荒山的任务,“绿化兰州南北两山”也成为甘肃全民植树史上首开先河的运动。在此基础上,1989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李子奇在一次总结会上将承包经验总结提升为《十条优惠政策》,主要内容是谁种谁有、谁管护谁受益,实行以林业为主,走以工、以副、以商养林的路子,这个甘肃省开展义务植树的纲领性文件,影响深远。正确的政策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在开展绿化兰州南北两山群众运动的十年中,涌现了大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1991年兰州北山红柳梁建起“党政军民共建绿色丰碑”,是甘肃全民植树运动的永久纪念。
长期不懈的群众植树运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1981年至2006年,全省共有3.1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17.3亿株,平均每年每人植树5.5株以上,年均尽责率为85.9%,全省城乡共建义务植树基地7158个,面积达1090万亩。如今,“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植树绿化精神已经成为甘肃精神中最闪光之点。“十五”期间,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适龄公民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办法》,开始研究制定《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义务(草案)》,使义务植树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点线面建成绿色甘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甘肃的植树造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甘肃将国土绿化工作与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相结合,给全民义务植树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新局面。甘肃将国土绿化经验总结为:以风沙前沿为线,加快绿色通道建设;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级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为点,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国家五大重点林业工程为面,全面改善甘肃的生态和环境。经验背后是一组组激动人心的数字:
1998年至2005年,全省各等级公路绿化17914公里;省内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17条主要河流中已绿化33l公里,占绿化河流总长的60%;以农业灌溉为主的28座大中型水库,完成库区绿化0.47万公顷,占应绿化面积的46%。
全省16个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14300公顷,65个县城绿化覆盖面积5555公顷,村镇绿化面积7.02万公顷,占村镇面积的21.4%。
酒泉、金塔、玉门等12个县(市、区)实现平原绿化达标,泾川、成县、西峰等13个县(市)实现宜林荒山绿化县。泾川、临泽等9个县(市、区)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命名表彰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区)”,正宁、宁县、成县3个县被命名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省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25.83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30.9%,河西地区已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
甘肃是我国沙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土地沙化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3%。坚持不懈的全民植树绿化使甘肃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沙尘暴逐年减少,土质荒漠化有所遏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正逐步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轨道。截至目前,甘肃的森林覆盖率已由2001年的9.90%增加到2006年的13.4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古老的曲调已传唱千年,当一个绿色甘肃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阳关以外便不再是畏途而是生活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