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指政府通過财政补贴、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等合同规则,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合作模式。近年来,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施工企业为满足PPP项目实施所要求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必须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而除了工程建设是其所擅长之外,融资、运营等都是施工企业现有的短板。如何高效识别出PPP项目潜在风险因素,提高风险防范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PPP模式;施工企业;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将施工企业不再是传统的单一负责施工建设,而是参与到投资、建设、运营的整个过程中,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在已有的PPP模式风险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在于考虑政府公共部门的利益,而忽视对施工企业的风险研究。
2、应用PPP模式的必要性
2.1 能够缓解政府财政负担
现阶段,由于国民对于住房和其他一些商用建筑的需求与日俱增,导致政府公布部门的财政问题捉襟见肘。通过合理引入PPP模式,鼓励有实力的私人企业进行建设项目的参与,能够有效的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使得政府部门可以对资金做好优化配置工作,发展大批量的基础项目。
2.2 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
对于引入PPP模式的私企,主要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利润,可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可以节约资源和成本,还能够按时完工。
2.3 有利于项目管理
运用PPP发展模式之后,促使整个项目的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可以站在整体的角度,全方位兼顾私人与公共部门的资金链条,实现双方的互赢,为国家和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4 有利于控制项目风险
公共建设单位想要控制风险,主要还要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但这毕竟是有限的,适时引入私企的加入,可以起到分担各种风险的作用,还可以拓宽资金的融入渠道。
3、PPP 模式下施工企业风险成因
3.1 市场及运营风险
市场及营运风险是指该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或需求量变化对项目实际收益带来的不利影响。项目在运营的过程中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波动以及运营的情况,一旦市场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将会导致项目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因此在开展PPP模式下的工程建设项目时,一定要尽量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对合理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稳定投资者的信心。项目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基础设备项目的经济效益较低,并且经营也不太理想,导致了项目无法获得预期的收益,从而导致社会资本合作方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3.2 合同文件风险
项目所签订的系列合同包括投融资、采购、工程建设、项目后期运营、项目移交等关系,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管理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比如合同内容不完整,存在霸王条款,各方责任、权利、义务不明确,合同履行不规范,归档管理不到位,纠纷处理不当,项目相关人员合同意识淡薄等。
3.3 金融风险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大部分政府对汇率的波动放任不管,也不重视利率的管制,从而使得利率和汇率的波动非常大,再加上市场上多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经济投机行为,从而导致汇率的波动愈发剧烈。同时,在各国经济发展不同的情况下,各国都同样遭受着劳动力价格和商品价格等不断上升所导致的通货膨胀风险,而对于PPP项目来说,由于其大部分资金都是通过外汇融资的贷款所得,所以其受到市场的影响较大,从而导致整个PPP项目建设过程中都面对这极高的金融风险。
4、PPP 模式下施工企业的风险防范
4.1 项目准备阶段
针对项目准备阶段的风险,施工企业要与资金实力强且具有运营管理经验的社会资本进行合作组建项目公司,以SPV作为融资主体进行融资可与各资本方共同分担融资风险; PPP 项目很大程度依赖政府的信誉,项目公司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不能完全以政府承诺作为实际市场需求,同时与政府在特许协议中签订系列条款,以此来规避政府信用风险;施工企业要深入研究政府部门前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物有所值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报价,并以竞争性磋商的采购形式开展投保工作,努力提高中标率; 重视项目公司组织机构建设,制定部门规章制度,将项目公司的整体功能最大化;由于我国PPP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在PPP项目长期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更,针对合同风险,施工企业除强化合同意识,注重专业合同人员的培养管理之外,必要时需要启动合同再谈判机制,调整合同的有关条款。
4.2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对于项目建设来说,有效的监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PPP项目来说,其需要引进大量的外汇资金,所以更加需要有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制度来量化指标,形成具体、有效的监督体系,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行。PPP项目监管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人手,即价格监管、安全监管和退出监管。
4.3 加强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做好施工企业顶层设计,加快发展战略调整,从传统的施工承包向投资、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转变; 企业员工也应由原来的只满足工程施工、管理需要向PPP模式下的投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管理等人才转变。 项目实施过程中参建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对风险的洞察力对减少项目风险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要着重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防范; 项目公司( SPV) 可根据PPP项目实际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同时明确各机构的责任义务,加强交流并吸纳好的建议,以高效的组织模式促进风险管理。
结语:
随着PPP模式的广泛推行与应用,其已逐渐成为我国施工企业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这一新兴模式在国内仍处于发展阶段,需投入更多精力、给予更多关注,以便于通过反复实践,全面认识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对此,施工企业应端正风险认知,建立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掌握正确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方法降低风险,以在日后经济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处理所发生的各类问题和争议,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强.锻造施企PPP项目实施能力[J].施工企业管理,2015(04):29-31.
[2]杨长明.PPP模式的推广与施工企业的对策思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15(5):12-14.
【关键词】PPP模式;施工企业;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将施工企业不再是传统的单一负责施工建设,而是参与到投资、建设、运营的整个过程中,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在已有的PPP模式风险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在于考虑政府公共部门的利益,而忽视对施工企业的风险研究。
2、应用PPP模式的必要性
2.1 能够缓解政府财政负担
现阶段,由于国民对于住房和其他一些商用建筑的需求与日俱增,导致政府公布部门的财政问题捉襟见肘。通过合理引入PPP模式,鼓励有实力的私人企业进行建设项目的参与,能够有效的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使得政府部门可以对资金做好优化配置工作,发展大批量的基础项目。
2.2 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
对于引入PPP模式的私企,主要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利润,可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可以节约资源和成本,还能够按时完工。
2.3 有利于项目管理
运用PPP发展模式之后,促使整个项目的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可以站在整体的角度,全方位兼顾私人与公共部门的资金链条,实现双方的互赢,为国家和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4 有利于控制项目风险
公共建设单位想要控制风险,主要还要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但这毕竟是有限的,适时引入私企的加入,可以起到分担各种风险的作用,还可以拓宽资金的融入渠道。
3、PPP 模式下施工企业风险成因
3.1 市场及运营风险
市场及营运风险是指该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或需求量变化对项目实际收益带来的不利影响。项目在运营的过程中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波动以及运营的情况,一旦市场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将会导致项目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因此在开展PPP模式下的工程建设项目时,一定要尽量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对合理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稳定投资者的信心。项目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基础设备项目的经济效益较低,并且经营也不太理想,导致了项目无法获得预期的收益,从而导致社会资本合作方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3.2 合同文件风险
项目所签订的系列合同包括投融资、采购、工程建设、项目后期运营、项目移交等关系,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管理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比如合同内容不完整,存在霸王条款,各方责任、权利、义务不明确,合同履行不规范,归档管理不到位,纠纷处理不当,项目相关人员合同意识淡薄等。
3.3 金融风险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大部分政府对汇率的波动放任不管,也不重视利率的管制,从而使得利率和汇率的波动非常大,再加上市场上多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经济投机行为,从而导致汇率的波动愈发剧烈。同时,在各国经济发展不同的情况下,各国都同样遭受着劳动力价格和商品价格等不断上升所导致的通货膨胀风险,而对于PPP项目来说,由于其大部分资金都是通过外汇融资的贷款所得,所以其受到市场的影响较大,从而导致整个PPP项目建设过程中都面对这极高的金融风险。
4、PPP 模式下施工企业的风险防范
4.1 项目准备阶段
针对项目准备阶段的风险,施工企业要与资金实力强且具有运营管理经验的社会资本进行合作组建项目公司,以SPV作为融资主体进行融资可与各资本方共同分担融资风险; PPP 项目很大程度依赖政府的信誉,项目公司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不能完全以政府承诺作为实际市场需求,同时与政府在特许协议中签订系列条款,以此来规避政府信用风险;施工企业要深入研究政府部门前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物有所值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报价,并以竞争性磋商的采购形式开展投保工作,努力提高中标率; 重视项目公司组织机构建设,制定部门规章制度,将项目公司的整体功能最大化;由于我国PPP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在PPP项目长期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变更,针对合同风险,施工企业除强化合同意识,注重专业合同人员的培养管理之外,必要时需要启动合同再谈判机制,调整合同的有关条款。
4.2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对于项目建设来说,有效的监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PPP项目来说,其需要引进大量的外汇资金,所以更加需要有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制度来量化指标,形成具体、有效的监督体系,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行。PPP项目监管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人手,即价格监管、安全监管和退出监管。
4.3 加强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做好施工企业顶层设计,加快发展战略调整,从传统的施工承包向投资、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转变; 企业员工也应由原来的只满足工程施工、管理需要向PPP模式下的投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管理等人才转变。 项目实施过程中参建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对风险的洞察力对减少项目风险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要着重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防范; 项目公司( SPV) 可根据PPP项目实际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同时明确各机构的责任义务,加强交流并吸纳好的建议,以高效的组织模式促进风险管理。
结语:
随着PPP模式的广泛推行与应用,其已逐渐成为我国施工企业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这一新兴模式在国内仍处于发展阶段,需投入更多精力、给予更多关注,以便于通过反复实践,全面认识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对此,施工企业应端正风险认知,建立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掌握正确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方法降低风险,以在日后经济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处理所发生的各类问题和争议,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强.锻造施企PPP项目实施能力[J].施工企业管理,2015(04):29-31.
[2]杨长明.PPP模式的推广与施工企业的对策思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15(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