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罗恩菲德曾说过:“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同时,教学还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学生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提高;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的所谓专家们一厢情愿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一刀切”。
  
  二、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做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有些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像思维,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像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及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像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因此,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用一双画家的眼睛,准确敏锐地观察,提高创造想像能力。
  
  三、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评价还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e]
  
  (江苏省武进职业高级中学213100)
其他文献
教学之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坐在电脑前,享受指缝间教学的快乐。博客方便、易用,极具价值,是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这片天地里,可以尽情地发表自己各种
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实施能力培养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能力观    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所谓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而传统数学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学生书面表达,缺乏对学生自由探索、合作学习、数学表达、独立获取知识等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讲概念,学生记概念;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学习。乏味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与当前要提高全体学生的
期刊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就是问题意识。通俗地讲,它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一种心理品质。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首先是提不出问题。这是因为长期被动学习,学生不善思考,思维僵化。其次是不
期刊
一、设计活动主题或主题语  特点:确立主题并用关键词或句子准确地表达主题。这类试题的针对性强,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鲜明的人文性。在答题时,要体现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做到句式整齐、特点鲜明。  例1初三就要毕业了,班上举行“感谢母校”主题班会。你作为组织者需要拟两句话写在黑板上,以突出主题。要求:①每句话只能有5个字;②两句话的结构要一致。  解题思路:首先要明确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校”,所拟语句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把科学的思维方式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到一种思维技巧,或接受一次科学思维训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当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的时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通过对同类题目解题
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半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