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解代数问题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数与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自然科学的领域之中。许多代数问题,如能借助几何知识来解就能简洁直观的得出结论。下面结合具体问题浅谈一下数形结合方法在代数问题中的应用。
  一、数形结合求值域
  数形结合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运用,它们相互对应,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利用。如下例:
  例1 求y=2x2+3x+1的值域,其中。
  分析:可通过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出其顶点坐标,画出图像,从图像分析值域。如图1:
  ■
  顶点坐标:X=-■=-■=-■
  y=■=■=-■
  顶点坐标为(-■,-■),
  这时若x∈R,则y的值域为(-■,+∝)。
  若x∈[0,4],其图像为整个图像中的一段,∴由图像看值域为[1,45]。
  若x∈[-1,4],则y的值域为[-■,45]。
  评注:故当有取值范围时,需要借助图形来分析值域。
  二、数形结合求最值
  以形助数需要我们敏锐的洞察到问题中“形”的因素,把原题进行转化,从而得到简便解法。
  例2:求函数f(x)=■+■的最小值。
  解:联想到两点间距离公式,把函数式改写为
  f(x)=■+■
  原题转化为:在x轴上求一点P,使它到点A(0,2)和点B(3,1)的距离之和|PA|+|PB|最小,并求出这个最小值。如图2。
  ■
  求出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0,-2),连结AB交x轴于点P(x,0),则有|AB|=3■,再由相似形知识易得x=2。
  ∴当x=2时,f(x)取得最小值3■。
  评注:转化的关键是迅速接受函数式中两个根号内都是“平方和形式”这一重要信息且作出反馈。
  三、数形结合解不等式
  无理不等式的解法,纯代数方法求解,将要分多种情况讨论,步骤繁琐。如用几何方法可使问题简便直观。如下例:
  例3 解不等式■>x+1
  可令y=■即:y2=2x+5(y≥0)和y=x+1在同一坐标集中作出抛物线y2=2x+5(y≥0)以及直线y=x+1的图形:
  ■
  如图可知:只要求出两曲线在x>0的交点P的横坐标2就可直观的写出不等式解集{x|-■≤0<2}。
  综上所述,用数形结合解题,可以使抽象的函数从图形上直观看到,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农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江西服装学院为例,结合前沿产业,从师资队伍建设、智能化设备引进、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资源共享、开放式教学管理和能工巧匠培养等方面,介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服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已经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注意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渗透到教学中。本文认为,数学课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必须具有三个基本量: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并对学生主体参与的含义与必要性、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实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学习;学生主体;参与形式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只
运用系统分析的观点对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出的素材进行处理,对于运用油画表现地域文化深层内涵、独特精神风貌并形成本土油画语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地域文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此后,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而所谓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都可以归于心理健康的范畴。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