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老子的“崇俭”思想都是极其重要的,它凝固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将过人的机智与俭朴谦逊的美德集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晏婴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晏婴,字平仲,后人尊称他为晏子。晏婴出身于齐国贵族,长期居于要职,在当时列国间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在个人生活方面一向清廉而俭朴,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孔子曾说:“晏平仲真善于同别人交往!人们同他相处越久对他就越加尊敬。”司马迁更是充满感情地说:“如果晏子活到现在,我即便为他执鞭驾车,也感到十分幸福!”
公元前556年,晏婴的父亲、齐国大夫晏弱死去。当时,卿大夫的丧礼是非常隆重的,且不说小殓、大殓、代哭、迁柩朝祖这套繁文缛节,单就送葬规模来看就已十分惊人:送葬时,在前面和左右两侧牵引柩车的人成百上千,为使送葬队伍顺利通过,出殡前常常需要重新拓宽道路,甚至不惜拆除一些重要的建筑设施。这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丧仪,除能维护贵族的体面外毫无意义。为矫正时弊,警醒世人,年轻的晏婴顶住流俗的压力,勇敢地对传统丧仪做了改革。按照礼制规定,为晏弱送葬时应有遣车五辆,晏婴却只安排了一辆;按规定灵柩下葬后主持丧礼者还要请参加典礼的宾客们聚会一番,举行繁琐的拜宾、送宾等仪式,晏婴减掉了这套程序,安葬完毕即刻返回家中,让送葬的亲朋好友自行离去。对这种违背常情的做法,不但当时的人感到大惑不解,就连后来某些儒家学者也未能看出其中的深意。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参和有若两人谈起晏婴的为人,曾参称许晏子知礼,有若说:“晏子办理父亲的丧事,仪法草率,简慢宾客,怎算知礼?”曾参反驳说:“你哪知道晏子的良苦用心!当国家混乱无道时,一个君子是耻于礼仪完备的。国家奢侈成风,君子就应大力提倡俭朴,丧仪的简化正是晏子的高明之处。”现在来看,曾参对误解晏婴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
在停殡期间,晏婴身着粗布丧衣,脚穿草鞋,每日以粥代食,夜晚睡在临时搭成的草棚里,下铺粗苫,头枕茅草。这种接近于士大夫阶层守丧规定的仪法连晏氏家臣也觉得过于俭苦,他们劝告晏婴说:“您现在已继任为大夫,这样守丧不合您的身份。”晏婴回答说:“只有那些高居卿位的人才算得上大夫。像我这样刚刚继承父爵的人怎敢僭用大夫之礼?”晏婴以这样“低级”的标准为父守丧,向世人说明了自己简化丧仪完全是为矫正奢侈之风。
在祭祀制度方面,晏婴也做了大胆的改革。按当时的礼制规定,大夫一级贵族祭祖时应当采用以羊和猪为祭品的“少牢”之礼,而晏婴却自降一级,采用了只以猪为祭品的士级祭礼,而且只用一些病瘦的小豚充当牺牲。后来某些旧礼的卫道士们以夸张的口气说:“晏平仲可真是节俭到极点了,他用来祭礼先人的豚肩(猪腿)连小豆(一种器物)都盖不过来,这样的人简直没有器量!”实际上,晏婴对祭祀的改革同他简化丧仪的做法一样,都是从“国奢则示之以俭”的目的出发的。在他看来,不过正则不足以矫枉,只有勇敢地向传统礼仪挑战,用事实说明节俭的意义,才能彻底扫除弥漫在齐国上下的奢侈风气。
晏婴生活的时代,正是齐国政局最为混乱的时期。齐国王室日趋衰弱,卿大夫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在新老卿族以及卿族与国君之间,围绕着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展开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不少卿大夫一夜之间成为炙手可热的独裁者,但立足未稳便被更强的对手所推翻。权贵们依恃富有不修德政而导致迅速灭亡的事实,使晏婴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聚敛无度的危害。因此,他在担任大夫后有意识地立身于争权夺利的漩涡之外,始终不渝地奉行着俭朴廉洁的生活原则。
为表彰晏婴当年反对崔、庆专权的举动,齐景公特将邶殿(今山东昌邑西北)附近的六十座小邑赐给晏婴,晏婴却拒绝接受。子尾问道:“凡人没有不求富裕的,你为什么不接受赐邑呢?”晏婴回答说:“人在富裕方面必须有个限度,不可追求欲望的满足。庆氏的封邑满足了他的欲望,也恰恰导致了他的灭亡。我现有的俸禄当然不够丰腴,加上邶殿六十邑后也许会感到满足,但这样一来恐怕就要大难临头,连原有的小邑也难保住了。我不接受邶殿之邑,并非生性厌恶富裕,而是为了巩固现在仅有的家业。况且按照礼制的要求,每人占有的财富必须符合制度,就像布幅要有一定的宽度一样。为富不仁,见利忘义,贪婪纵欲,只能自取灭亡。我岂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国家的制度?”
公元前544年,吴国大臣季札访问齐国,与晏婴一见如故,甚表倾慕。季札预感齐国的平静形势下仍潜伏着大族火拼、社会动荡的危机,他建议晏婴交出自己的封邑和有关政务,以免卷入战乱之中。这个建议正合晏婴的意愿,随后,晏婴就向齐景公提出“纳邑与政”的请求,将所辖封邑以及管理封邑的职权全部交还给国家。从此,晏婴的生活更为节俭。在晏氏家中,“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婴本人常常穿戴着洗旧的衣冠朝见国君,一件狐皮外衣穿了三十多年也不舍得扔掉。在其他贵族官员们费尽心机追逐利禄的时候,晏婴却一直安于这种清贫淡泊的生活。
晏婴痛斥奢侈浪费,他不但本人厉行节俭,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推行节俭,这些都已远远地超越了他当时所处的历史局限,而具有永久的思想价值。
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老子的“崇俭”思想都是极其重要的,它凝固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将过人的机智与俭朴谦逊的美德集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晏婴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晏婴,字平仲,后人尊称他为晏子。晏婴出身于齐国贵族,长期居于要职,在当时列国间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在个人生活方面一向清廉而俭朴,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孔子曾说:“晏平仲真善于同别人交往!人们同他相处越久对他就越加尊敬。”司马迁更是充满感情地说:“如果晏子活到现在,我即便为他执鞭驾车,也感到十分幸福!”
公元前556年,晏婴的父亲、齐国大夫晏弱死去。当时,卿大夫的丧礼是非常隆重的,且不说小殓、大殓、代哭、迁柩朝祖这套繁文缛节,单就送葬规模来看就已十分惊人:送葬时,在前面和左右两侧牵引柩车的人成百上千,为使送葬队伍顺利通过,出殡前常常需要重新拓宽道路,甚至不惜拆除一些重要的建筑设施。这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丧仪,除能维护贵族的体面外毫无意义。为矫正时弊,警醒世人,年轻的晏婴顶住流俗的压力,勇敢地对传统丧仪做了改革。按照礼制规定,为晏弱送葬时应有遣车五辆,晏婴却只安排了一辆;按规定灵柩下葬后主持丧礼者还要请参加典礼的宾客们聚会一番,举行繁琐的拜宾、送宾等仪式,晏婴减掉了这套程序,安葬完毕即刻返回家中,让送葬的亲朋好友自行离去。对这种违背常情的做法,不但当时的人感到大惑不解,就连后来某些儒家学者也未能看出其中的深意。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参和有若两人谈起晏婴的为人,曾参称许晏子知礼,有若说:“晏子办理父亲的丧事,仪法草率,简慢宾客,怎算知礼?”曾参反驳说:“你哪知道晏子的良苦用心!当国家混乱无道时,一个君子是耻于礼仪完备的。国家奢侈成风,君子就应大力提倡俭朴,丧仪的简化正是晏子的高明之处。”现在来看,曾参对误解晏婴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
在停殡期间,晏婴身着粗布丧衣,脚穿草鞋,每日以粥代食,夜晚睡在临时搭成的草棚里,下铺粗苫,头枕茅草。这种接近于士大夫阶层守丧规定的仪法连晏氏家臣也觉得过于俭苦,他们劝告晏婴说:“您现在已继任为大夫,这样守丧不合您的身份。”晏婴回答说:“只有那些高居卿位的人才算得上大夫。像我这样刚刚继承父爵的人怎敢僭用大夫之礼?”晏婴以这样“低级”的标准为父守丧,向世人说明了自己简化丧仪完全是为矫正奢侈之风。
在祭祀制度方面,晏婴也做了大胆的改革。按当时的礼制规定,大夫一级贵族祭祖时应当采用以羊和猪为祭品的“少牢”之礼,而晏婴却自降一级,采用了只以猪为祭品的士级祭礼,而且只用一些病瘦的小豚充当牺牲。后来某些旧礼的卫道士们以夸张的口气说:“晏平仲可真是节俭到极点了,他用来祭礼先人的豚肩(猪腿)连小豆(一种器物)都盖不过来,这样的人简直没有器量!”实际上,晏婴对祭祀的改革同他简化丧仪的做法一样,都是从“国奢则示之以俭”的目的出发的。在他看来,不过正则不足以矫枉,只有勇敢地向传统礼仪挑战,用事实说明节俭的意义,才能彻底扫除弥漫在齐国上下的奢侈风气。
晏婴生活的时代,正是齐国政局最为混乱的时期。齐国王室日趋衰弱,卿大夫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在新老卿族以及卿族与国君之间,围绕着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展开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不少卿大夫一夜之间成为炙手可热的独裁者,但立足未稳便被更强的对手所推翻。权贵们依恃富有不修德政而导致迅速灭亡的事实,使晏婴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聚敛无度的危害。因此,他在担任大夫后有意识地立身于争权夺利的漩涡之外,始终不渝地奉行着俭朴廉洁的生活原则。
为表彰晏婴当年反对崔、庆专权的举动,齐景公特将邶殿(今山东昌邑西北)附近的六十座小邑赐给晏婴,晏婴却拒绝接受。子尾问道:“凡人没有不求富裕的,你为什么不接受赐邑呢?”晏婴回答说:“人在富裕方面必须有个限度,不可追求欲望的满足。庆氏的封邑满足了他的欲望,也恰恰导致了他的灭亡。我现有的俸禄当然不够丰腴,加上邶殿六十邑后也许会感到满足,但这样一来恐怕就要大难临头,连原有的小邑也难保住了。我不接受邶殿之邑,并非生性厌恶富裕,而是为了巩固现在仅有的家业。况且按照礼制的要求,每人占有的财富必须符合制度,就像布幅要有一定的宽度一样。为富不仁,见利忘义,贪婪纵欲,只能自取灭亡。我岂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国家的制度?”
公元前544年,吴国大臣季札访问齐国,与晏婴一见如故,甚表倾慕。季札预感齐国的平静形势下仍潜伏着大族火拼、社会动荡的危机,他建议晏婴交出自己的封邑和有关政务,以免卷入战乱之中。这个建议正合晏婴的意愿,随后,晏婴就向齐景公提出“纳邑与政”的请求,将所辖封邑以及管理封邑的职权全部交还给国家。从此,晏婴的生活更为节俭。在晏氏家中,“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婴本人常常穿戴着洗旧的衣冠朝见国君,一件狐皮外衣穿了三十多年也不舍得扔掉。在其他贵族官员们费尽心机追逐利禄的时候,晏婴却一直安于这种清贫淡泊的生活。
晏婴痛斥奢侈浪费,他不但本人厉行节俭,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推行节俭,这些都已远远地超越了他当时所处的历史局限,而具有永久的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