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磁力工具箱的智能手机辅助磁学实验创新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z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缘起
  磁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物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初中的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磁现象一节中,通过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的不同数目,归纳得出磁极的概念,利用铁粉模拟小磁针来形象地模拟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高中阶段对磁场的描述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的提升,类比于检验电荷在静电场中的受力引入电场强度的方法,通过磁体或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引入磁感应强度(B)这一物理量.然而,在后续的教材中描述磁场主要还是采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没有继续采用磁感应强度的分布来描述一些特定的磁场分布.究其原因是:磁感应强度单位特斯拉,常见磁场强度较小,中学实验室缺少可以准确测量磁感应强度的仪器;教材中虽然给出了利用传感器可以研究磁场,由于商业化的数字化实验室价位较高,难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大规模的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成为高科技的结晶,配有多种传感器,以小米1s为例,配有磁传感器,x、y、z三个坐标轴分量,测量范围±810微特斯拉,可以进行常见的磁场测量,通过安装免费应用软件Physics Toolbox Magnetometer,(物理磁力工具箱)我们进行了磁现象创新实验的探索.
  2Physics Toolbox Magnetometer
  Physics Toolbox Magnetometer(物理磁力工具箱)可以从应用商店下载,该软件的主要功能:
  (1)这款应用软件主要测量磁场x、y、z三个分量及磁场总体强度Magnetic Feild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的图像.
  (2)能记录的数据以txt的形式存储在手机的存储器上,通过蓝牙、Email、微云等方式进行数据传递到电脑上,可以运用Excel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注意:在测量过程中注意选择传感器的哪个分量.
  3磁现象实验创新设计
  3.1研究条形磁体的磁场分布
  实验目的:研究条形磁体的磁场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实验步骤:
  (1)运行Physics Toolbox Magnetometer软件,点击Record开始采集数据,按下Pause暂停,可以查看磁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手机放置在条形磁体一端的前面一段时间,观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下:
  运动分析:智能手机静止,可以观察磁场分量、总量的变化.
  图像分析:磁场的各个分量均未随时间变化.
  结论:磁体的分布与空间有关,与时间的分布无关.
  (2)智能手机沿直线靠近N极,观察磁场随距离磁极的距离的变化情况.
  运动分析:以条形磁体S极为原点,条形磁体为Y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可以发现手机在运动过程中其Y分量发生了变化.
  图像分析:磁场的Y分量(绿色)曲线逐渐增加.
  结论:竖直方向水平越靠近磁极,磁性越强.
  (3)智能手机沿垂直于N极方向作直线运动,观察磁场的变化.
  运动分析:以条形磁体S极为原点,条形磁体为Y轴,建立空间坐标系,智能手机在运动的过程中,其x、y位置均发生了改变,故需分析磁场总体的变化.
  图像分析:磁场的MF总量(蓝色)先增加后减少.
  结论:水平方向越靠近磁极,磁性越强.
  (4)智能手机沿平行于磁体的方向运动观察磁场的变化.
  运动分析:以条形磁体S极为原点,条形磁体为Y轴,建立空间坐标系,智能手机在运动的过程中,其x、y位置均发生了改变.需要分析磁场总体的变化.
  图像分析:磁场的MF总量(蓝色)先增加后减小再又增加.
  结论:条形磁体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3.2研究两个条形磁体叠加的磁场分布
  (1)两个同名磁极相互叠加
  运动分析:以条形磁体S极为原点,条形磁体为Y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可智能手机在运动的过程中,其x、y位置均发生了改变.需要分析磁场总体的变化.
  图像分析:磁场的MF总量(蓝色)先增加后减小
  结论:两个同名磁极虽然相互排斥,但是叠加后的磁场会变强.
  (2)两个异名磁极叠加,磁场变化情况
  运动分析:以条形磁体S极为原点,条形磁体为Y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可智能手机在运动的过程中,其x、y位置均发生了改变.需要分析磁场总体的变化.
  图像分析:以发现智能手机在运动过程中磁场的总量MF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两个异名磁极虽然相互吸引,其磁场叠加后大小几乎为零.
  (3)智能手机从两个同名排列条形磁体中间经过.
  运动分析:以条形磁体S极为原点,条形磁体为Y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可智能手机在运动的过程中,其x、y位置均发生了改变.需要分析磁场总体的变化.
  图像分析:磁场总量MF(蓝色)几乎为零.
  结论:两同名排列条形磁体中间没有磁场.
  (4)智能手机从两个异名排列条形磁体中间经过.
  运动分析:以条形磁体S极为原点,条形磁体为Y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可智能手机在运动的过程中,其x、y位置均发生了改变.需要分析磁场总体的变化.
  图像分析:磁场总量MF(蓝色)先增加后减少.
  结论:两异名排列的磁体中间磁场两极强、中间弱.
  本文运用智能手机配以Physics Toolbox Magnetometer软件可以进行一些磁学实验的创新探索,但也有一些局限性:测量范围有限,从0.5微特斯拉到810微特斯拉,不能够进行强磁场的测量;由于智能手机占有一定的体积,无法探索小空间的磁场分布.期望本研究抛砖引玉,能够启发各位同仁进行智能手机辅助物理实验的创新探索.
其他文献
【文题】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一个人去买碗,他懂得一些鉴别瓷器质量的方法,即用一个碗轻撞其他碗,发出清脆声音的碗肯定是质地好的。来到店里,他发现每一
题目 用一水平恒力作用于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经过4 s物体获得100 J的动能.若改用一半大小的水平恒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则物体由静止运动8 m后也可获得100 J的动能.则该物体的质量是多大?  这是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05-2006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知识竞赛的第18题,试题中给出了参考答案.  点拨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是不能认为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严格地讲,
期刊
【课标解读】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本节课的要求是: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材分析】  从知识体系看,《温度》是《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核心部分.因为物态变化现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都与“温度是否变化”有关,而且在学习物态变化现象时也都要研究温度的变化情况.所以温度这一节知识是学习六种物态变化的基础.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等概念.  (2)能够对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这五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3)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4)能根据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5)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6)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
“对比”和“实验”是认识事物的两种方法,通过比较实验现象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激发学生由好奇到感兴趣的心理蜕变.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对比,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实验,适时、适度地把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物理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层面上,从而彰显有效课堂的无限魅力,突出课程改革的主体思想.那么,物理对比实验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演示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演示实验通常是指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进行演示,合理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
长期以来,有关浮力问题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著名难点”, 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导致一部分学生过早“分化”,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认为,一定的客观因素如重力、弹力、密度、压强、合力、平衡力等在此“聚会”,初中学生掌握它们有一定难度.但是,主观原因是,应试教育“任性”的一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部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顾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断随意“拔高”,另一
1上好序言课,抓好入门教育,培养兴趣  学生从初一进入初二,知识层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接触了一门新的课程.对于这一课程,学生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借此机会,教师要迅速了解学生,培养兴趣.首先在师生第一堂见面课上,作好自我介绍,同时介绍有关物理趣事.如死海之谜,手抓“子弹”等.这为我们后面物理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精心导入,创设疑点,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
“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命题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查,重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在结合具体情境中较灵活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考命题要求中不难看出,学业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复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一个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都希望能够在复习过
图像渐进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基本教学目标,它不仅在我们初中物理学科中有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体现,在其他学科中也有其学科特色下特有的渐进过程和渐进策略.虽然它源于数学中的函数作图与函数形式的分析,但是这种方法在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中有较明显的体现和使用,其价值也远远超越图像渐进本身.笔者结合初中物理的学科特征和应试制度下的训练特征进行图像渐进能力的达成和提升,最终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