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空义”的二重性发微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a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义”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义理之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为般若类经典的心要,文本虽然短小,但对于空义却进行了深刻的阐发.对比《心经》的梵文原本,结合历代汉译本及注疏可以看出,《心经》中的空义具有否定和肯定的二重性.《心经》梵文本中关于“空义”的表述分别使用了“s\'ūnya”和“s\'ūnyatā”两词,其分别直译为“空”与“空性”,空和空性构成了《心经》中空义的二重性.空是空义中否定的一面,代表对虚妄分别言说相的单纯否定,而空性则是空义中肯定的一面,代表由空所反显的真实性存在.作为真实存在的空性与诸法非一非异,其自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能用凡夫的名言和思维去理解,只能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去把握.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几个不同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法治建设也同样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回顾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光辉历程,可以清楚地发现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上的指导,将人民放在法治建设的中心,同时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正是在这些优良传统的影响下,法治建设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对党领导法治建设发展历程的相关史料进行梳理,研究和分析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经验,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党领导法治建设的
毛奇龄《毛西河论定西厢记》可谓是清代《西厢记》整理校勘的唯一一部著作.他在参考前人相关成果基础上,对《西厢记》的脚色、宾白、曲词等问题从学术角度做出有益探索,试图在最大限度上反映《西厢记》的原貌.他没有被种数众多的明刊本所拘泥,而是跳出这一个圈子,从体例上着手探索、考证,从而在王骥德、凌濛初外另开蹊径,取得了《西厢记》校勘上的突出成就.